基諾族DE民俗文化
2013-04-15 11:53:59 作者:牛正勇 來源:《民族論壇》 瀏覽次數:0
基諾族是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是國務院1978年6月正式確認的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口在56個民族中排名第55位。<br />
一、民族概況</strong>
基諾,漢族史書記為“攸樂”,這是對基諾族自稱的音譯異字,傣族人民稱基諾為“卡諾”。基諾族是云南境內的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鄉,以及周邊的勐旺鄉、普文鎮、勐養鎮、橄欖壩鎮一帶,少量分布在勐臘縣的勐侖鎮,象明鄉等地。</p>
基諾族是從氐羌系流中分化出來的。漢代屬叟、昆明族中的一部分,于國三初年南遷到基諾山區定居下來。因此,在國家正式承認其民族身份之前,基諾族又被稱為基諾人。</p>
作為一個民族,基諾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但基諾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p>
基諾是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解放初期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過著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生活。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人口僅3,860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諾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目前人口已達20,400多人。<br />
二、基諾族的傳統文化<br />
基諾族作為一個原始的土著少數民族,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傳統文化。</p>
(一)服飾
基諾族的服飾是基諾族與當地其他民族相區別的最明顯標志。</p>
基諾族婦女上衣為無領對襟,多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衣袖用紅、黃、藍、白等多種色調布配制或采用五顏六色絲線刺繡而成,一般用彩色布料鑲邊。內衣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菱形的兜肚或緊身衣,一般都繡有花草或小孩圖樣,而且多為紅色。下身為鑲邊的合縫裙或圍裙,裙長至膝蓋。小腿部分多用繡有圖案的白色或深色包腳布綁腿。頭戴披風式尖帽,帽子上繡有或鑲著彩色圖案。</p>
男子穿無領對襟上衣,多為土布鑲彩邊縫制而成。下穿寬大的土布褲子,一般只到膝部。小腿部分綁著土布制的包腳布,年長者一般用一尺寬、一至二米長的黑布包頭。</p>
此外,一般年長的婦女都用檳榔把牙染成紫色,雙唇也染成紫色。基諾族男女都有穿耳孔習慣,尤其是女性,幾乎都穿孔,認為耳孔越大越漂亮,通常戴有小手指粗細的銀耳鐺或插有一朵或幾朵花。</p>
(二)飲食
基諾族人主食為大米,一般是紅色的旱谷米,輔以玉米及糯米。喜歡吃野菜,喜好酸辣味,而且喜歡吃生蔬菜,如生吃白菜、芹菜等。做菜的配料常用香茅草、香椿、野八角、野芫荽等。制作方式以包燒、水煮為主,還有舂、烤、腌等,喜歡用竹筒或芭蕉葉當鍋燒、煮飯菜。基諾族人的午餐一般在地里吃,帶上佐料,采集些野菜之類的,便是一頓美味可口的佳肴。基諾族人善飲酒,一般只飲自己釀造的米酒和谷子酒。</p>
(三)住房
基諾族原始的住房,外觀上和傣族的大同小異,一般用木頭、木板作房骨架,用茅草蓋房頂。通常都是兩層建筑,一樓堆放雜物、生產工具和作為獵、牛圈;二樓人居住,分為臥室、廚房、露天陽臺等。相傳,基諾族房子的外形是根據諸葛亮的帽子形狀建造的。當年,諸葛亮率兵南征,到達基諾山后,看到基諾族人民過著居無定所的原始生活,他便教基諾族人民過文明社會生活,讓其按他的帽子形狀建蓋住房。后來,基諾人民為了紀念諸葛亮,把離基諾山不遠的小黑江(羅梭江)邊的一座高山叫孔明山。現在孔明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br />
(四)婚戀
基諾族青年男女必須在舉行“成年禮”后才取得談戀愛的資格。男青年16歲、女青年14歲舉行成年禮,接受父母等長輩的祝福。</p>
基諾族青年的戀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諾語稱“巴漂”,即秘密的談情約會階段。這一階段互相贈送象征性禮物,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p>
第二階段,基諾語稱“巴寶”,即熱戀雙方愛情由秘密轉為公開。這一階段,小伙子送給自己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是其“嬤嬤”(阿媽)把他獵獲的野獸肉用芭蕉葉包好,然后用軟竹篾繞兩道,做成“禮肉”送到女方家里。這禮肉不僅代表著小伙子“嬤”的心意,而且也是向姑娘的父母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兒女的戀愛正向下一階段發展。</p>
第三階段,基諾語稱“巴里”,即愛情的高級階段——請求同居。女子同意男子私下提出的同居要求。同居后,男子再到女方家,如女方的房門沒有半開也不得任意闖入。同居時,男子天不亮即應離開女方家。從互贈禮物的“巴漂”到同居的“巴里”過程中,女方父母一直關注女兒的戀愛情況,使其戀愛以合符古規古理的方式進行;嚴格禁止三代以內的近親通婚。如不違背這些古風俗規,一般無人干涉男女婚姻。經過一段時間同居后,雙方覺得該組成家庭時,男子即可在早上給女方家背水、掃地,向女方父母表示要與其女兒結為夫妻。不久,男方父母或父母委托親戚朋友向女方家求親,此后舉行簡單而莊重的結婚儀式。</p>
基諾族青年的戀愛“三步曲”,缺一不可,而且是循序漸進,是一個完整而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基諾族的婚姻質量較高,離異現象極為罕見。</p>
現在基諾族的戀愛婚姻受漢族文化沖擊較大,同時受國家《婚姻法》的調整,戀愛過程沒有先前復雜,較而言之,更注意送彩禮和婚禮儀式的舉行。</p>
(五)葬俗
基諾族普遍實行土葬和火葬兩種方式。一般正常的生老病死用土葬,而死于非命則用火葬。</p>
這里簡要地介紹土葬的一些習俗。當人去世后,死者家屬向天放三槍,以示死者將到陰間地府;同時也是呼叫親戚朋友快從地里趕回來。聽到槍聲后,寨子里的成年人一般都會趕來幫忙。來的親戚朋友都會給死者或家屬帶來禮物。出殯以前,一般都要選好墓址,死者家屬給死者擦洗以后,給其穿上生前最好的衣服或新衣服。入棺時,要放入死者生前的勞動工具或親朋所送禮物,如男的放刀具,女的放背簍等。然后用竹篩罩著燒死者洗澡用的白布,等火熄滅后,親友拿開篩子看煙灰呈現形狀,以此來推斷死者將變成什么或超生為什么。出殯時,又打三槍,以示送死者到陰間和驅趕前來迎接死者的離魂離開死者家。出殯一般在凌晨雞叫時,送殯當天,寨子里的成年人都來幫忙。死者家屬要殺豬、雞或牛來宴請這些人。死者親屬手臂上都會繞一塊白布條或用白線纏三圈,男左手,女右手,表示拴住他們的魂不要跟死者走。下葬后,用土隱埋,用周圍的可取石頭鑲邊,一般不立碑,有的則蓋一個簡單的墓棚。送殯的親友返回途中,都會用草或沙土掩蓋自己的腳印,以防死者鬼魂跟回家。送葬的人回家之前,都要家人送衣服來更換,把送殯的衣服留在家門外,這樣可防止陰魂進家。此后,在節慶之日或適當的日子親友會去拜祭獻飯,以示懷念。<br />
三、基諾族的節慶文化<br />
基諾族較大的節慶日主要有特懋克節、格巴節、“好希早”節。</p>
特懋克節,基諾語意為“宗族的盛大聚會”,也稱之為“打鐵節”,是基諾族民間傳統年節,也是基諾族一年當中最為隆重的節慶日,現在俗稱為“基諾節”。以前,節日日期是不固定的,每年都是長者商議再定,而且天數不統一,有過三天的,也有過五天的。自九十年代以來,他們把每年公歷2月6日定為固定的基諾節節慶日。</p>
特懋克節后,相當于農歷正月末二月初之際,就是基諾族的民間祭祀節日——格巴祭,格巴祭各村寨都要祭寨神。</p>
“好希早”基諾語意為吃新米,所以也稱為“新米節”。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未谷子成熟、即將收割時,選一個屬虎的日子舉行儀式。在節日之際,各家各戶以新谷穗供獻寨神和祖先,各家還把親友請到家中,共嘗新嫩的谷穗和米酒佳肴,互祝今年五谷豐收,人畜興旺等。<br />
四、基諾族的宗教文化<br />
基諾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家中崇拜的家神是死去的父系祖先,寨子里崇拜的寨神是死去的父系長老。祖先居住的地方叫“生杰卓米”。其次,是自然崇拜,基諾族認為凡是人能看到的宇宙和動植物都有鬼魂,這些鬼魂統稱為“乃”。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惡鬼。基諾族認為人得病和遇到災難,都和鬼有關,所以要殺牲祭鬼,才能求得平安。</p>
基諾族人認為,主宰大自然有“阿披嫫伯”女神,主宰五谷生長的有谷神,還有山神、河神、獵神等。而主宰生男育女的是“披嫫娘娘”。這些各種神靈的觀念,反映了基諾人民在原始落后條件下對大自然的依賴關系。</p>
由于各種宗教活動的需要,基諾族產生了不脫產的巫覡。每個村寨都有兩個叫“白臘泡”和“嫫培”的巫師。凡是新年開始、下種之際、谷子成熟時,“白臘泡”就到寨主卓巴家中念經,念的“經”大都是些祈求神保佑的話,“嫫培”則在人們蓋新房,大人患病時去念經驅鬼。他們都會進行比較原始的占卜,如手拈米看單雙數以定兇吉,看獸骨預測狩獵是否順利等。</p>
此外,基諾族原始宗教中還產生了對“錢魂”的崇拜。主要表現為:首先是對鐵匠的崇拜。鐵器是先進的生產工具,基諾族把鐵匠奉若神明。他們認為鐵具有驅趕惡鬼的神力,鐵錘及火鉗不僅只是打鐵工具,而且是驅趕惡鬼的法器。其次,基諾族認為貨幣也具有靈魂,人們把它稱為“錢魂”,認為寨神“卓米思巴”掌管著錢魂,這樣才能使基諾人五谷豐收,生活平安幸福,由此形成了原始宗教觀念儀式。這種宗教文化現象顯示了未分化社會的特點,社會物質生產活動與宗教信仰均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兩者之間尚保持著天然聯系。</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