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
歌聲飛揚,舞步歡騰。20時許,一臺開幕式文藝晚會拉開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帷幕。
習近平、李克強、汪洋、王滬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約3000名各族群眾一起觀看了晚會。
演出開始前,習近平總書記等會見了演職人員和56個民族的優秀基層黨員代表等,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8月31日晚,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文藝晚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汪洋、王滬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這是演出開始前,習近平等會見文藝會演演職人員代表、組委會成員、56個民族的優秀基層黨員代表等。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閉幕剛剛三天,習近平總書記又出席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活動。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極大鼓舞了各族干部群眾。
“這是一次各民族文藝創作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這是一次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成就的生動呈現”
“這是一次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動員”
……
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期間,超過1300萬人次的觀眾通過國家民委網站和央視網觀看了從全國各地推薦的101臺劇目中遴選出來的42臺,數以億計的觀眾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欣賞參演劇目的短視頻。大家的熱情留言,或許能從不同視角展現文藝會演的魅力與價值。
9月24日晚,歷時近一個月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北京民族劇院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頒獎儀式暨閉幕式文藝晚會,并為獲獎集體和個人代表頒獎。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攝
從1980年至今,經過41年的發展,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成為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傳承保護創新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引領少數民族文藝發展方向。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這是我國少數民族文藝發展史上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盛事。
1980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恢復不久的國家民委聯合文化部,在京共同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56個民族的2000名文藝工作者滿懷走向春天的歡欣,以21臺劇(節)目、108場精彩演出,開創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歷史。
在展示成就、推動交流的同時,會演對于少數民族文藝發展方向、路徑的探索與思考,對推動少數民族文藝繁榮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引起了廣泛關注。
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結束后,2002年,國務院批準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每五年舉辦一屆。2005年,《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若干規定》明確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成為一項制度化的全國性民族文化活動。
41年間,6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回顧走過的道路,始終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始終致力于反映和謳歌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語重心長告誡全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聚焦10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書寫的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無疑是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重要最鮮明的主題。
《塵埃落定》劇照
歌劇《塵埃落定》、話劇《不準出生的人》等劇目,通過不同的視角,揭露了封建農奴制度的殘酷和黑暗,揭示了腐朽制度崩潰的歷史必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各族人民帶來的光明與進步。音樂劇《血色湘江》《畬嫂》、歌劇《畬山黎明》、壯劇《百色起義》等劇目,講述了革命年代各族群眾與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結下的血肉親情。
《百色起義》劇照
“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0余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了解情況,謀劃部署指導。民族地區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青山環抱,山高路遠,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地處武陵山深處的一個苗族聚居村落。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這里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花鼓戲《桃花煙雨》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為時代背景,演繹了一個頑強拼搏、攻堅克難、情感相依的動人故事,展示了在黨的領導下湘西各族人民苦干實干、追求美好生活的歷程。
《追夢路上》劇照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脫貧事業,有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七一勛章”獲得者、壯族姑娘黃文秀就是其中的一位,錫劇《追夢路上》講述了這位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各族群眾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拼搏進取、獻出寶貴生命的感人事跡。話劇《干字碑》《金色的胡楊》分別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毛豐美、“全國最美村官”劉國忠為主人公,通過還原他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故事,歌頌了共產黨人用生命詮釋初心使命、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
《金色的胡楊》劇照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必須把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示范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正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創新。
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缺乏共同體理念,必然陷入四分五裂,成為一盤散沙。
國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幾千年來,作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大一統”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心底。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秉持這樣的理念,縱有外敵侵略之危、亡國滅種之虞,中華民族在最孱弱時期也沒有分崩離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這是歷史的昭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審古今之變、察時代之勢,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明確要求。
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成為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追求的目標。
為各民族優秀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搭建平臺、創造機遇。
作為民族工作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之一,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的最新成果,代表著少數民族文藝發展的最新水平。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期間,42臺優秀劇目在近一個月時間里集中上演,其中有54%的劇目來自省級以下基層文藝院團。成千上萬演職人員和各界觀眾參與其中,許多原本如繁星遍布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到了舞臺中央,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關注與認可。藏戲、侗戲、壯劇等多個戲種的基層院團,在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過程中擺脫了困境,迎來繁榮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一批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由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推動各民族文化在互鑒融通中沿著正確的方向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化姹紫嫣紅。體現民族文藝發展最高水平的優秀劇目定期集中展演,各民族藝術工作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踐行者,大家在中華藝術的殿堂里,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不斷推動各民族文藝的交融互鑒,創新發展。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中,融通互鑒推動的藝術創新隨處可見。音樂會《共飲江河水 同聚中華情》,融合了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青海、貴州等地富有民族風格的代表性音樂元素,通過全新編創,以充滿現代感的音樂語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樂器,讓大家徜徉于雪域云端的凈土天籟、彩云之南的綠霧蒼雪、大漠絲路的落日長河,感受在面對困難和挑戰中所凝聚起來的中國力量、培育起來的中國精神。舞蹈詩《錦繡家園》擷取了黎族最典型且多彩的舞蹈元素,用現當代最新的編舞技法,成功煥發出黎族舞蹈的時代之美,為黎族歌舞走向現代化插上時代之翼。
發揮平臺帶動效應,激發文藝人才成長的源頭活水。
推動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大批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需要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文藝工作者隊伍。經過41年的發展,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成為一個極具含金量的文化品牌。伴隨著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前進步伐,一代又一代年輕文藝工作者得到成長鍛煉,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有的已成為成就斐然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的文藝人才從關注到傾情投入,帶來了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為各民族文藝事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不竭動力。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文藝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讓中華文化根深干壯、各民族文化枝繁葉茂,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意義重大而深遠。
三、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回望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我們經歷過太多的苦難。雖履險而能如夷,經百折而猶向前。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判斷。
今天,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
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文藝工作的歷史使命。
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引導人們準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的劇目,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格外引人關注。
《唐崖土司夫人》劇照
雜技劇《樓蘭尋夢》,以歷史記載為故事原型,用雜技的高難技巧、絢麗的舞臺藝術,演繹了樓蘭古國歷史縫隙間的吉光片羽,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交融和兼收并蓄,詮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深刻內涵,也反映出各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共同心聲和歷史潮流。南劇《唐崖土司夫人》,以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及其歷史素材為依托,以明朝萬歷年間土家族土司夫人覃田氏為原型,講述了唐崖土司夫人大膽改革土司兵制,重用外鄉漢人,命令其子奉朝廷調遣赴邊關建功立業、使唐崖走向鼎盛的故事,表現了唐崖土司夫人忠勇愛國、維護統一、驍勇善戰的家國情懷,彰顯了土家人海納百川、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
有光輝燦爛、令人自豪的歷史呈現,更有團結奮進、使人振奮的現實觀照。會演劇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融入其中,彰顯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文化擔當。
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以龍梅、玉榮姐妹在20世紀60年代草原的一場暴風雪中保護集體羊群而致殘的感人事跡為藍本,以當代視角,借助“兩節課”和多重空間穿越轉換以及并置的獨到表現手法,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生動地呈現了龍梅、玉榮“斗風雪、護羊群”的英雄壯舉,創造性地演繹出當代小學生與60年代小姐妹之間的心靈碰撞交融,進而激發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昭示了個人成長與祖國命運的緊密關系。
《天路》劇照
舞劇《天路》將青藏鐵路興建、停建、復建的現實歷程與沿線人民精神之路的探求作為兩條主線,著力展現了一個“筑路”與“心路”交織前行的故事。通過對漢藏兩個民族、軍民兩個群體的細致刻畫,將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血肉相連的戰友情、骨肉至親的母子情、親密無間的姐弟情、肝膽相照的兄弟情交織在這部宏大的現實題材舞劇中,頌揚了不畏艱險、勇于奉獻的“天路精神”。
《山崗上的歌與舞》劇照
歌舞劇《山崗上的歌與舞》通過火塘邊一對彝族夫婦的歌聲,再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涼山彝族人民的奮斗史、成長史、發展史。“生在火塘邊”的民族淵源,“彝海結盟情深誼長”的家國故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共圓中國夢之路,三段式的時代群像一一呈現,凸顯了“傾述感恩心聲”的主題。
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同樣也包括精神生活。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對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弘揚,對于各民族共有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突出,在廣大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國旗、國歌,長城、布達拉宮,長江、黃河,團結仁愛、家國情懷……一個個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有機融入各類劇目,豐富著大家的精神生活,增強著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激發著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就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形成網上網下的同心圓。結合疫情防控因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改變了以往劇院演出的單一模式,參演劇目走出劇場、走進網絡,以每天3部、每部5天的方式在國家民委網站和央視網集中展播,這也使得更多觀眾有機會觀看演出,觀眾人數由此增加了上百倍。這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方向。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我們相信,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推動下,在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多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民族題材精品力作將不斷涌現,助力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八千湘女進新疆、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話!
可以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幾千年來的交融匯聚,形成了今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這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
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和現實的劇目精彩亮相。
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北魏是我國各民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歌舞劇《北魏長歌》以文成帝拓跋濬的成長為敘事主線,通過兩代君王之間的傳承與變革,再現了北魏民族融合、改革創新的重要歷史,讓觀眾深入了解云岡石窟這座人類文明瑰寶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淵源,從厚重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舞劇《傳絲公主》以玄奘《大唐西域記》和唐代木版畫《傳絲公主》為史料依據,以于闐王子與唐室公主將東方蠶桑絲綢傳入西域的故事為載體,重現了1300年前唐王朝與西域友好往來、和睦相處、文明互鑒、經濟共榮的盛世氣象。
藏戲《唐東杰布》以歷史上著名的藏族橋梁建筑家、藏戲創始人、藏藥醫家唐東杰布一生的追求和豐功偉績為主線,展示了雪域高原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印記和艱難歷程,再現了高原與內地文化交流互鑒的史詩畫卷,折射出漢藏團結的社會歷史傳統。
反映跨區域大流動時代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氛圍。
兒童劇《童年》講述了一位山東大學畢業生深入云南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支教,為大山里一所小學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和夢想,并在磨合中與孩子們建立深情,最終扎根大山,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
歌舞《情系巴音郭楞》集中展示了23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一批又一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與當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了“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展現了河北援疆干部人才與當地各族群眾“心相印、血相融、理相通、情相連”的深情厚誼。
評劇《藏地彩虹》根據“北京榜樣”——北京安貞醫院小兒心臟科顧虹醫生的援藏事跡創作,講述了援藏醫生救助先心病患兒的故事,將“老一輩修公路、新一輩建鐵路”的“老西藏精神”融入其中,用評劇這一藝術形式展現了援藏工作者與當地藏族人民的魚水深情,謳歌了以顧虹醫生為代表的援藏干部的感人事跡。
文藝是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空前活躍,各族文藝工作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一臺臺劇目,一個個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增進著人們對彼此的了解和認同。
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是現階段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
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讓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這是時代的呼喊,中華兒女的心聲。
順應時代潮流,傾聽人民心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改革評獎環節,首次設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圓夢獎”。金燦燦的獎杯,寓意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引導各民族在日益頻繁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文藝工作者、會演組織者的探索努力值得肯定。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開幕時的《團結奮進新征程》,到閉幕時的《共創未來 共享榮光》,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奏響的時代強音響徹神州大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這個百年風云際會、氣象萬千的偉大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熠熠生輝的“圓夢獎”獎杯,將點燃無數文藝工作者心中的夢想。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成為各族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更多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將不斷涌現,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民族報
上一篇: 星巴克推出首家非遺文化體驗店 在第三空間體驗傳統文化
下一篇: 萬里茶道:跨越亞歐的“世紀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