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披裹式 |
披裹式:是屬于原始衣式的遺留。最早人類用葉子、樹皮、獸皮披裹于身御寒;當能編織布料,才用布披裹于身。 |
披裹式是較原始的織造型。察爾瓦、披氈是涼山彝族的一種基本服飾。是一種古老的披裹形態的衣式, |
第二節 貫頭式 |
貫頭式的上衣是用一幅整布做成的.其做法在一幅整布中間挖一孔作為領口,使頭能夠套入(或稱開洞) |
貫頭式在工藝上是有織有縫縫合型制,但沒有裁剪,整件衣服是正方形、三角形、幾何形狀的組合或一塊、二塊布料。后發展有了袖子部分,形成較穩定的基本服裝形制。 |
|
||||||
|
|
3、“旗幟服”貫首裙裝型 |
“旗幟服”上衣用寬約70厘米的藍布或青布縫制成大翻領,領緣用白布包邊.領緣白邊成十字交叉于前胸或后背,翻領似旗幟,白邊似旗桿套子,故俗稱“旗幟服”.下裝為百褶裙,系長圍腰,扎挑花腰帶,系織錦飄帶. |
|
第三節 長袍式 |
長袍屬于長衣,古稱“深衣”,是一種上下連屬的服飾。長袍是漢代盛行的服裝,流行于北方高寒地帶的少數民族,如鄂倫春族、蒙古族、滿族、土族等民族 |
長袍式種類:皮袍、棉袍、夾袍。基本結構為:大襟、右衽、長袖、肥腰、無兜、左右開衩 |
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喜歡著長袍,俗稱蒙古袍 |
|
南方少數民族流行的長衫為:單衣或夾衣款式以大襟為主,對襟次之,長袖無領; |
拉祜族女長衫長及腳面,齊腰開高衩,黑色的長衫大襟與盤肩上鑲嵌銀泡,衩兩側均用紅色、黃色、白色、黑色的布拼鑲成三角形圖案。長衫式服裝多是新疆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民族穿用,在領口、袖口、下擺均繡花,外罩坎肩。 |
第四節 上衣下裙(褲)式上衣下裙(褲)式是上裝和下裝分開著裝的形式。 古稱:”上曰衣,下曰裳”即上身所著服裝為衣,下身所著服裝為裳.后世稱服裝為衣裳.這是我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制,也是少數民族服飾中形制種類最多的部分. |
|
一、上衣 少數民族上衣形制多變化 主要分為對襟式、斜襟式、大襟式三種。 |
1、對襟式樣對襟式上衣是少數民族男子的主要服飾。各民族之間的對襟衣形制相似,只是在局部有些變化 |
上衣對襟式款式特點:有無領、低領、高領、無扣 |
對襟上裝 |
苗族對襟裙裝特點: 款式上裝為無領、無扣的對襟衣,前短后長;衣、裙、圍腰多以蠟染為飾;下裝為中長百褶裙,裙前栓圍腰。 對襟裙裝是苗族婦女的主要服裝的主要類型,在著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對襟裝有許多的類型:對襟披肩裝、對襟背牌裝、對襟背褡裝、交襟裝等 |
對襟披肩裙裝特點: 上衣為對襟、無領、 無扣的麻布短衣,外披半開領披肩;或穿大袖長擺衣外套披肩;下裝多為蠟染布料的百褶裙、無褶裙。 |
半開領披肩由兩塊寬約60厘米長約80厘米的毛織花布連綴而成,披肩長至腰部。有的披肩后有背牌俗稱“吊旗”。 |
苗族對襟短披肩 對襟披肩裙裝: 衣上部和衣袖綴幾何紋彩色布貼,下穿百褶裙,系兩條挑花圍裙,里層大圍裙,外層小圍裙,沿邊垂銀鈴、銅錢,左側垂掛挑花飄帶。 |
2、斜襟式樣 斜襟式樣是沿領口向下為斜襟形成左交于右襟上的領式。衣的兩個側邊各有一小布帶供系緊衣服用 。斜襟裝款式特點:是在上衣對襟的一側加寬,向外接出一段,從領部斜下至腹部,襟邊為直線,用挑花帶裝飾,另一側前襟保持原狀。 |
斜襟式:是基于對襟款式的一種變化。 |
苗族婦女的上衣為斜襟 ,衣的兩個側邊各有一小布帶供系緊衣服用,系時,右襟在上,左襟在下。 |
3大襟式:是少數民族較為普遍的上衣款式。 款式特點:立領、大襟、穿時右衽。襟線從領口左繞向右至腋下,再垂直到底擺。有布疙瘩紐扣,或銀鏈扣,在衣領、衣襟、衣袖多綴刺繡或挑花花邊或嵌條裝飾。 |
大襟男裝 |
4、下裙式: 古時的裙稱為“裳”,由七幅布制成. 裙裝按款式分有百褶裙、筒裙; 裙按長短分有長裙、中裙、短裙; 裙子長度在小腿以下為長裙,小腿以上至膝下為中裙,膝上者為短裙 |
穿這種短裙時常常是一次就穿上十幾條,走路時搖曳多姿,極富動感。 |
2、筒裙 筒裙又稱統裙、桶裙 |
5褲:褲子古時稱為“脛衣”,是一種無襠、形如褲套的褲子。穿此褲必穿長袍和裙才能完成服裝遮體功能.徑衣式套褲在滿族、赫哲族、蒙古族民族中仍有保存款式特點:有大、中、小褲口三型;最寬有170厘米;裝飾有二方連續的補花、繡花和織錦 |
平底大襠褲:一塊布縫合的,瑤族百褲瑤男子褲子,是典型的縫合型服裝。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