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少數民族人生禮儀

2009-03-11 18:16:52 作者:陽化杰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

回族的誕生禮

  回族把出生視為一種大禮,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在孕育期,通常稱婦女有孕為“有喜”。詢問時,一般只說有喜了嗎?而不能問你懷孕了嗎?婦女在孕育期還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如不送親,不參加婚禮,不見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見送親、送葬的,要盡快避開,不能迎面而行。在飲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讓孕婦吃兔子肉。據說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樣是豁的。也不允許孕婦平時隨意譏笑別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臨產時,孕婦要洗大凈,盡快住進產房,這叫“占房”。

  嬰兒誕生時,產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連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隨意入內,門簾上要掛一個紅綢或紅布條條,提醒外人免進(在醫院生小孩除外)。嬰兒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則在家庭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的人首先踏進產房;如是女孩,要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叫“踩生”。回族認為,孩子出生后,誰先進入產房,孩子的氣質、性質就像誰。這是回族人民一種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給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貼,有的還給買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回族叫“三洗”,也叫 “洗三”,要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親戚、朋友、鄉親,祝賀小孩平安無事,長命百歲。而鄉 親、朋友在洗三這天,給月婆子送長面、油香、鍋塊、雞蛋、肉等營 養品,表現了回族內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心同德的風尚。有 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間缺奶,就讓家里人拿一個小碗收吃七家面,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滿月后,還要舉行滿月禮,也叫賀滿月。這天,要請剃頭師理齊孩子頭發,并根據頭發的重量,相應地向貧窮人施散一部 分錢財和物品。同時將剃下的小孩頭發,丸成一個小球,用線和沙市同住,連在小孩的枕頭上,意為壯膽、吉利,健康成長。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還給孩子留小辮、戴手銷、鎖片,祝愿孩子長大 成人。賀滿月,也要做飯菜、炸油香等,款待親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爺、外奶奶等親戚以及左鄰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還舉行“百日禮”,回族也叫“趕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寬闊的道路,奔遠大的前程。

  回族的命名禮

  回族在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匐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禮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門檻里。阿匐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禮塔上召喚教民上寺禮拜的宣禮詞。再對著小孩的左耳念“殺麥體”,即教民匯聚到清真寺后準備禮拜的招呼詞。爾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氣或輕輕咬一下,是女孩則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氣。據說,念宣禮詞、吹氣的意思是,把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當然的穆斯林。當阿旬舉行這種儀式后,便從回教眾多的先賢中選出一個美名,告訴家里人,以示吉慶、俊美。男孩一般命名為“爾撤”、“努哈”、“尤素夫”、“曼蘇爾”、“大吾代”、“穆薩”、“爾里”、“曬爾東”、“葉爾姑”等等。女孩兒一般起名為“阿依舍”、“奴姑燕”、“海撤”、“索匪燕”、“法圖麥”、“賽里買”、“祖布代”等等。回族除以伊斯蘭教經典上的圣賢人的名字命名外,還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嬰兒的生日命名。如嬰兒出生在齋月,就命名為“來買丹”,出生在古爾邦節(寧夏有的地方稱為爾德節),命名為“爾德”,出生在星期五這天壩u命名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為“杜什兒”等等。有的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兒、三姐兒、四姐兒、老娃子等等。有的以動物命名。如牛娃子、牛虎子、羊羊、黑貓兒等等。還有的根據祖父母的年齡,以數字命名。如八十兒、七十兒、六十兒、五十兒等。有的先起一個經名,四五歲后再起一個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學名。還有的在經名前冠以漢姓,使漢姓與回回經名相結合。如馬穆薩、王尤拜、黑牧杜爾、周合里肥等,也有終身用回回名的。回族的經名,有不少都是簡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簡稱阿布冬。穆罕默德簡稱穆罕子,且習慣在名子后面加一個“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麥燕子等等。

  在舉行命名禮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請阿旬,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后,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添丁之樂--提雞報喜

  嬰兒的誕生,自然是令父母喜出望外的大好事。然而,如何將這一喜訊迅速地告知自己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來分享一下這份天賜的快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報丁禮儀。其中,土家族的"提雞報喜"可以算得上是少數民族報丁禮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在土家族地區,婦女婚后一旦懷孕,就被稱做"有喜"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在嬰兒誕生的當天,男家要事先備好一只雞、兩斤酒、兩斤肉、兩斤糖等禮品,由嬰兒的父親帶到女家去報喜。報喜時,不能用口稟報,而必須用雞來暗示。若是生了男孩,做女婿的就要精選一只紅毛公雞,放在竹籃里,用漂亮的上家族花布織巾蓋住,送到岳父家中去報喜;若是生了女孩,則要精選一只紅脖母雞去報喜;如果是雙胞胎,則要提上兩只雞去報喜。到了岳父家,做女婿的不能直接把雞送到岳父面前,而先要將裝雞的竹籃,畢恭畢敬地放在巴神婆婆的神像前,寓意出世的孩子,有巴神婆婆在暗中撫養保佑,消災免病,一定能一帆風順,健康成長。然后,將雞抱到岳母面前,只需喊上一聲"岳母娘",其他任何話也不用說。岳母見了報喜雞便知道了一切。她接過雞后,往往要道上一聲"長命富貴"的祝福語。至此,做女婿的也就算完成了報丁任務,并隨即返身回家。

  關于"提雞報喜",土家族還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而動人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在湘西的武陵山下,住著一戶以打柴為生的樵夫夫婦。夫婦倆互敬互愛,常常是風里來,雨里去,起早摸黑,上山打柴,沿街叫賣,換取米面,糊口度日。可是,寒來暑往,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已過十載,夫婦膝下并未增添一男半女,令兩口煩悶苦惱,愁云不散。

  有一天,夫婦倆各自背上背簍,照例上山打柴。忽然天空烏云突現,雷雨交加,一股旋風過后,雨住大晴,白云中突然飛出一對活雞,飄忽而過,轉眼就無影無蹤了。這時,樵夫雖感遺憾,但很風趣地對妻子說:"你看我倆還不如這對活雞,它們都會產卵生蛋,孵化小雞,傳下子孫后代。"妻子聽后,只朝丈夫瞪了個大白眼,并沒理睬他,可心里憋了一股怨氣。俗話說:"歡喜生財,受氣生災。"妻子從此茶飯不思,一病不起。

  這樣一來,樵夫既要上山打柴,又要照顧妻子,忙得不可開交。幾天下來,便腰酸腿軟,頭昏耳鳴,一撲到床上就進入了夢鄉。沉睡中,他看見從南大門飛來一對仙雞直落到他的跟前,并對他說:"我們是王母娘娘派來的,你妻子的病需用我們的肉來補,方能痊愈,而且還能抱上一對雙胞胎嬰兒。"話音剛落,樵夫就被感動得嚎陶大哭。驚醒之后才知是夢。

  第二天,樵夫將妻子安排好后,又獨自上山去了。剛到山腰,真的從南方天空飛來了一對五顏六色、羽毛豐滿的活雞,落到樵夫面前再也不走了,樵夫心想:這莫不是夜夢靈驗?于是便將它們帶回了家。

  回到家里,樵夫卻犯起愁來。他想殺雞救妻,但又不忍心傷害它們。思來想去,他還是拿起刀來,準備忍痛殺雞。不料,正要動刀時,只見這對仙雞各叫三聲,并從口里噴出一團煙霧,之后便升騰消失,只留下一堆肉體。樵夫不顧一切把雞肉燒好后端給妻子,這時,已是幾天水米未沾的妻子,一聞到撲鼻的雞肉香味,便胃口大增,狼吞虎咽地將雞肉一口氣地吃下肚。奇怪的是,一覺醒來,妻子的病果然全好了,不久又懷上了孕。10個月后,妻子真的為樵夫生下了一男一女雙胞胎。

  中年得子,大喜一樁。小孩出生后的第二天清晨,樵夫便選好一對雞,特意放進竹籃并蓋上土花布織巾,送到岳父家里,告知這一喜訊。小孩洗三時,樵夫又特地買來酒肉,宴請眾鄉親。宴席中,鄉親們連連向樵夫夫婦祝賀,不斷地向樵夫敬酒。樵夫平常酒量不大,幾杯下肚,便醉意蒙朧,糊里糊涂地將吃仙雞肉獲喜的原委吐了出來。眾親友聽后半信半疑,驚嘆不已,紛紛向樵夫討取仙雞肉,以便讓自己的媳婦吃后也為他生一個大胖小子或如花似玉的姑娘。在眾親友的央求下,趁著酒興,樵夫便將剩下的雞肉按人頭分了下去,以滿足人們求子心切的愿望。

  為了紀念仙雞的恩德,土家族嬰兒一出生,嬰兒的父親便像那位樵夫一樣提著活雞來到岳父家報喜。這樣,"提雞報喜"作為一種報丁禮儀便被土家族人一代一代地沿襲了下來。

 

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

  \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并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 “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于“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由于“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準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換裙”這天,主人家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富戶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窮戶最少也要殺雞泡酒,招待親鄰。一大早,男女賓客便紛紛登門,送禮祝賀。 按照當地俗規,舉行“換裙”儀式時,絕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女友參加。“換裙”儀式因地區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請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樹下抽打一只小豬,待豬死后,將死豬在“換裙”少女的頭上連續轉幾匝,以此來驅除邪惡。然后為姑娘掛上耳墜,梳成雙辯,再換新裙。有的地方則先假設一物為夫方,如樹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婦女背著,圍繞假設之物走三圈,即算結婚。

  彝族少女披戴沙瑪阿嘎頭飾

  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有的地方僅由婦女們說些逗笑少女的風流話和祝愿詞,有\的地方則一直在歌聲和笑聲中進行。先由為首的姑娘用歌聲挑逗、審問“換裙”的少女,問她喜歡誰?是喜歡好吃懶做的人,還是勤勞勇敢的人?是喜歡誠實忠厚的人,還是喜歡投機耍滑的人?面對審問和戲弄,“換裙”少女一般不開腔回答, 只是低著頭羞澀低坐著,規規矩矩地接受一切審問。所有審問的內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邊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最后,為首的姑娘總是獨唱這樣一首歌: 要戴銀牌要親手系, 要 戴珠鏈要親友串, 要找知心人要親自選。 唱完、鬧完之后,便請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婦女給“換裙”者梳頭、帶哈帕:將原來梳在腦后的單辮梳結到前面來,正中分開,在耳后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額前的劉海用少許水打濕抹光,使之整齊發亮,以顯示少女情竇初開、秀麗端莊。再佩上艷麗的耳珠,珠光閃爍,更有含羞藏嬌、嫵媚動人的神態。最后換上藍、黑等對比強烈的三接拖地長裙,走動起來,步履輕盈,婀娜多姿,充滿了青春的美麗與生命的活力。這是最美好的時刻,在場的婦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憶或幸福的向往之中,從而使“沙拉洛”達到高潮。

  “沙拉洛”儀式結束后,男子才能參加歡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著砣砣肉、蕎饃和炒面等,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換裙”意味著女子已經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談戀愛。如發生性關系,只要不違反等級和血親的限制,一般也不會受習慣法的處分。若女子懷孕,男方則賠禮或結婚即可。反之,換裙前的少女要受到嚴格保護,不準調戲、奸污,也不準非法同居,如發生此累事件,就必將受到習慣法的嚴厲懲罰。

民間的保育習俗

  以前人丁稀少的家庭,忽然喜獲麟兒,當然視如珍寶,尤其是祖父母對于“隔輩人”、或者晚年得子者,那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為了孩子易長大,他們想盡辦法,或寄名寺廟、或出寄認干媽,至于打百家鎖、穿百家衣,那更是平常了。 

  命名:民間命名方法和《禮記》內所記的士大夫命名方法不同。若曾在某位神佛那里求子,后來居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諱為根據給他起名,如“關保”(關帝保佑)、“媽賜”(媽祖所賜)之類。再不然就起個卑微的名字,比如叫小狗子、乞食、番薯、阿毛之類。北方嚴寒有給男孩起個女孩名字的習俗,也為的是好養活,許多男孩名叫丫頭、叫妞子,還給他穿上一個耳孔,帶一個耳環。最普通的就是起個吉祥長壽的名字,如百歲、長壽、小鐵兒、拴子、石頭之類。還有給小孩算命排八字,看出五行之中缺那一類,就起個閏土、水恩、火木之類的名字。以上這四類命名都與迷信有關。《紅樓夢》五十二回有關于名字的迷信:“……麝月道:就是叫名字,從小兒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過的。你們也知道的,恐怕難養活,巴巴的寫了他(寶玉)的小名兒各處貼蓋,叫萬人叫,為的是好養活,連挑水挑糞花子都叫得,何況我們?”。 

  百家鎖和百家衣:祝賀生小孩的禮物最多的是長命鎖,這還不算怎么珍貴,最好是給小孩打個“百家鎖”戴,借這百家的福壽,小孩一定好養活。北方稱為“化百家鎖”,方法和僧道化緣一樣,由有小兒的人家派個人到大街小巷人家鋪戶去乞討,每家只要一文錢,后湊起來打一個鎖給孩子戴上。但是有些無賴卻借此騙錢,就有人想出向乞丐換錢的方法。江南湊百家鎖的辦法則不然,要先用白米七粒、紅茶七葉用紅紙包起來,總共要準備兩三百包,散給親友,收回時須各備錢數十文、數百文不等,然后將收集來的錢購銀鎖,正面鐫“百家寶鎖”,反面鐫“長命富貴”,將這百家鎖給小孩帶上,就可以長壽了。

  北平習俗還有給小孩穿“百家衣”的,所謂“百家衣”就是用各色碎布拼制衣服給小兒穿,意思是這樣衣服和乞丐的百結鶉衣一樣,可以叫小孩像卑微的乞兒似的易長大。安徽還有“吃百家飯”的習俗,家中小孩體弱多病,就用大紅袋向外人家討些糧米,煮飯給他吃,用意和穿“百家衣”一樣。 

  寄名寺廟:小兒生得嬌貴或算出他命硬,就要把他送到寺院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拜在主持名下作徒弟,由師父給他起個法名,有的小孩也穿僧衣。有錢人家到廟里給子弟寄名的儀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寫得很細。但書中吳道官給官哥起名叫吳應元,還送了一套道服、銀項圈和一些符索法物,計有“一道三寶位下的黃線索,一道子孫娘娘面前的紫線索,一幅銀項圈,刻著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一道朱書辟邪黃綾符,上寫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這幾樣東西是要長期掛在身上的。《紅樓夢》里講到賈寶玉經常戴著項圈、寄名符,可見明清以來兒童在寺院寄名之風是很流行的。 

  華北地區兒童在寺院寄名,俗稱“跳墻和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天津小兒跳墻之風俗:“天津北倉鎮每年當春夏之時有小兒跳墻之俗,此風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個男孩,自然愛如珍寶,但是一方面卻時時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殤,因此為父母者往往帶小兒到廟中禱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謂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裝束,直至十三歲跳墻還俗之時,方能更換。跳墻事前必擇一吉日,買簸箕一個、毛帚一把、預備老銅錢作枚,及期父母帶領小兒又向神像焚香禱祝,一面使小兒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灑掃地下,事畢即令理發匠為小兒留發,隨后再使小兒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錢四枚,旁觀之人喊聲:趕和尚,小兒便將手中所持之錢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頭,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謂跳墻還俗也。”又載吳縣之奇俗: “吳縣有小兒寄名神佛之俗,此風全境皆然,蓋富貴人家之小孩嬌生慣養,大半身體柔弱,時得疾病,其親乃至廟燒香,用紅布制一袋置小兒年庚于其中,俗名過寄袋,懸佛櫥上,自是以后,每舊歷年終寺僧備飯菜,送小兒家中,名曰年夜飯,其親必給僧以錢,奉送三年始畢,當過寄時僧為小兒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壽等類,并攜小兒來廟拈香,呼神如寄爺,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將紅布取回,名曰拔袋。” 

  認干媽、干爹:認義父義母北方叫作“干爹、干媽”,江南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小孩認義父義母是為了好養活,尤其喜歡認兒女多的人或貧寒的人家的兒女認義父義母,理由是兒女成群的人家,孩子們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貧寒人家的兒童大抵較多,也不嬌貴,反而會長大,還有兩方家長為了增進兩家情感,于是認對方的兒女作義子義女,為的是多一門親戚來往,至于富翁達官認坤伶、舞女作干女,那是別有居心。各省都有認義父義母的習慣,但是禮節習俗卻自不同,現在依次分別敘述于下。 

  北方人認為認干媽、干爹會對干媽、干爹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從不敢要求比較生疏的人收自己的小孩作干兒子、干女兒,而且認干親雙方要互相送禮,并擺酒席,以后每年三節兩壽,干兒子干女兒家都要送禮,作干爹、干媽的也要回禮,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應酬不起。認干親是喜事,自然要選個吉利的日子舉行儀式,那天父母要準備酒席,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干爹干媽的禮物。這份禮物最重要的是干爹的帽子,干媽的鞋子,還要配上衣料之類。干爹干媽送給干兒子的東西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個長命鎖,還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兜肚等等。有錢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定打銀碗銀筷子,否則就到護國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買木碗,決不用磁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普通認干親的儀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媽磕三個頭,改口稱呼干爹干媽就算完成。孩子小,特別嬌,認干媽時,干媽要穿上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著孩子由褲襠里鉆出來,意思是和親生的孩子一樣,然后干媽給他帶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后就用干爹干媽所贈的碗筷吃飯,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飯,就和親生的父母不相干了,從此借干爹干媽的福氣,必可康強長壽的《杭俗遺風》有一段專講認干兒子干女兒的事。“承寄干兒子干女兒之風,杭州可謂盛行,蓋惟恐其不壽,而以出姓為名,其實亦不過以有事為榮也。干爹干娘送禮以包袱、肚兜二物為重,其余衣帽鞋襪等項,若云取名壓帖,此中豐嗇不等。其子女送干爹干媽者,備素菜十碗,并糕桃燭面鞋襪鞋膝一切須用物件,隨同本生父母前往齊供王母壽星,至于每逢各節,一年之內亦如新嫁女兒,須送各式節景于子女,除夕又送年飯,三年為滿。” 

  杭州和北平這兩個地方都是富庶之區,有錢人多,為了兒女,也為了點綴生活,才想出種種辦法來找熱鬧,解除寂寞,因此認干兒子,干女兒這類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每帶著很濃厚的人情味兒。

 

藏族的生日和本命年

  我小時候沒有聽說過誰過生日、也不知道生日是怎么回事,只聽說過誰家老人過80大壽,卻不懂過生日的意義何在。但我參加工作以后,經常看到周圍的人過生日,尤其是給孩子過生日。買一塊蛋糕,上面插上蠟燭、把蠟燭點燃,讓壽星把蠟燭吹滅,然后將蛋糕切 成一塊一塊的。這種壽慶不知什么人發明的、覺得不太吉利,為什么不把蠟燭一直點燃在蛋糕上面呢?但后來我的孩子們也讓我給他們過生日,我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法給孩子們慶祝生日。

  生命是可貴的、是美好的,紀念生辰,祝福生辰是很好的愿望。所以,我自己都有過想過生日的念頭。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哪月哪日生的,所以,有一年我休假探親時,我告訴爸媽,我要過生日,我的小孩都過生日。聽到我的問題時,他們二老沒有馬上明白過來,面面相覷,不知怎么回答我的問題。我就一一的解釋給他們, 過生日是怎么一回事。他們開始回憶起我的生辰,但他們爭論半天也沒有肯定的答復。我只好取消想過生日的念頭。我盡管很失望,但也沒有什么損失,我只能謝 謝他們給我生命。我過不過生日無關緊要。我們家有好幾個妹妹,我排行老二,藏歷水龍年出生。我的父母算不錯,能記得我們幾個妹妹的生肖年,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和子女的生肖年,更談不上過不過生日。

  我老家的人把人的一生比喻成羚羊角,羚羊角很長,竹子似的一節一節的,意思是每個人都要經過好多 坎坷和酸甜苦辣的經歷。這是憨厚樸實的高原民族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理解,他們的一生不求轟轟烈烈,只求平平安安。藏族大部分是虔誠的佛教信徒,生老病死都牽扯到生屬年,弄不清自己屬什么很麻煩。

  雖然不太過生日,但比較重視每個人的本命年。在本命年,每個人都采取一點措施,做一件黃色的衣服,內衣內褲都可以,必須在本命年的藏歷初一穿上,要穿一年,這件黃色的衣服相當于他的護身符。每年的藏歷初一就相當于每個人的生日。比如藏歷免年12月30 日出生的孩子,第二天是藏歷龍年的元月1日、小孩已是兩歲了,管它幾月幾日出生。所以,藏族一般成年人,你問他今年多大,他會告訴你,他屬什么,那么自己琢磨去吧。反正是12個生肖里的一個,看他的樣子應該有30多歲或者40多歲,大概能推算出來的。藏族一般一生中只過一次生日,而可以說,大部分人都過不上一生中唯一的、也是夢寐以求的生日,那就是80歲生日。 80歲生日也沒有具體的日子,是按藏歷初一算。比如這位老壽星是屬龍的,而兔年79歲,龍年的藏歷初一就是他的80歲大壽。藏族為什么那么稀罕能夠活到 80歲的人慶祝生日,由于自然及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因素,藏族活到80歲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一生一次的生日以獨特的方式祝賀。80歲的人四世同堂沒有問題,可以說是兒孫滿堂。不管在身邊或者在外的兒孫都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備送禮物或者看望老人。給老人準備一身的白衣服,從頭到腳,續羅綢緞也罷、白布或者自制的藏氆氌呢,只要是白色就成。在有的農區白袍背上面點綴太陽和月亮的圖案,加上滿頭的白發,當然還有白帽子。這種特殊方式的祝福生日,可能是祝賀他或她漫長坎坷的人生旅途走到了終點站。

 

 

回族禮儀民俗的特點

   \回族的人生禮儀和生活禮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實踐中,表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人生禮儀和生活禮節均受到了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如誕生禮中回族婦女臨產時的洗大凈,命名禮中給嬰兒取伊斯蘭教先賢中的名子,向嬰兒的左右耳朵分別念“班克”和“尕麥體”,見面禮中的道“色倆目”以及割“遜乃提”等等,都是從伊斯蘭教沿用來的。但回族的人生儀禮和生活禮節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又有本民族鮮明的特點,與宗教維系有明顯的區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表現出了多重的民俗結構。

  第二,回族的人生儀禮習俗受到了一些傳統的吉兇禍福觀念和人生觀的影響。如誕生禮、命名禮、抓周禮等,新生嬰兒沒有任何社會行為,都是以親族為重心,舉行其儀式和活動。如誕生禮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親屬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賀小孩長命百歲,嬰兒滿月剃頭或有病散乜貼,以求吉利。同時,回族的人生禮儀習俗還表現出一種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禮中喜歡給嬰兒取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先賢的名子,在抓周禮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第三,回族人生儀禮習俗比較儉樸,不大操大辦,不搞繁文縟節,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親屬中進行。在現代,這種儀禮除命名禮外,其它人生儀禮有所淡化,在城市尤為如此。

  第四,回族的生活禮節,表現出了一種文明禮貌的美德,也是一項精神文明的優良傳統。回族自形成以來,把講禮貌作為共高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如在見面禮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時期就開始使用禮貌語言“色倆目”,不僅見面道“色倆目”,分別時也道“色倆目”;認為道“色倆目”,既是對別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團結、友愛,還可化除成見。因此,回族始終保持了相互祝安問候、以禮待人的道德傳統。不僅如此,回族還在行動上“于細微處見精神”,如在待客禮中,回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誠懇待人,熱情好客,逐步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

 

 

成丁禮-人生新起點 

  \普米族少年兒童到了13歲,便舉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這一習俗稱為成丁禮。

  普米族的成丁禮大多于過年(即春節)時舉行。儀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圍,懷著喜悅的心情注視著這一場面。成年兒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征財富,糧袋象征豐收,意味著長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還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征人生的軌跡,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等。象征著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勞動義務。接著由巫師向灶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親友們一一叩頭,敬酒致謝,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與幫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據說普米族為年滿13歲的孩子舉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當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過川西時,有兩位年僅13歲的普米族少年隨軍南下,出生人死,英勇善戰,深得忽必烈的賞識。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同時也為了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為13歲的兒童舉行成了禮,祝福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成為有志之士。從此,這種活動便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維吾爾族給洗手水的禮儀 

  “給洗手水”是指維吾爾民間在禮尚往來的社交活動中,主人親自或特意安排專人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水,讓客人洗手。

  對于應邀而來的客人要“給洗手水”。在維吾爾民間,不論祝賀家慶還是祭奠家難,或者為了娛樂而請客人赴家宴,要根據來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兩個或幾個后生擔負“給洗手水”的工作。擔負這項工作的后生,必須是知根知底,品行端正,穿戴整潔,懂規矩,做事認真的年輕人。

  當客人們陸續來到的時候,潔衣盛服,等候在門前迎賓接友的主人便迎上去,欠身施禮的同時,熱情地伸出雙手。賓主以握手禮相見,并以溫文爾雅的親切口吻相互問候后,主人便趕忙請客人進屋入席,再以同樣的方式去招呼迎接后面的客人。被主人接待過的客人便由等候在客廳門前的年輕人以“給洗手水”的傳統方式來接待。年輕人肩上搭著擦手的毛巾,右手提著專用水壺(一種用紅銅鑄打成的器具),左手端著接水盆(一種用紅銅鑄打成的器具),笑容可掬。表情謙恭地請客人洗手。年輕人右手提壺往客人手上倒水,左手端盆接住從客人手上流下來的水,不把接水盆放在地上而端著,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一般規矩是倒水三次,洗手三次。客人在年輕人的服侍下洗完手后,接過遞過來的毛巾,一邊擦手一邊以各自的方式表示謝意,然后在專人的弓!導下進屋入座。

  對突然光臨的貴客要“給洗手水”。有客人突然光臨但主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洗手水”一般在客人坐定,賓主寒暄之后和敬茶吃食之前進行。

  以上兩種情況下的給洗手水較為典型,但其中有幾個細節人們很敏感。首先,主人或代理主人執行“給洗手水”這項工作的年輕人必須把水先澆在自己手上,試一試水的溫度。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客人感到水太涼或太熱。其次,倒水時一定要精力集中,不能在不到三遍時就停止澆水,而使客人已伸出掬水的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尷尬難堪,這是出客人的洋相,是極大的失禮,是一種缺教養、不懂規矩的表現。這樣的事一旦發生,有的客人會因此而勃然大怒,或拍案責罵,或拂袖而去。主人也會覺得丟了他的臉面,倒水人也會因此而處于尷尬的境地,甚至惡名遠揚,從此永遠失去在此類場合出頭露面、幫人做事的榮譽。如果客人洗了手之后不是把手上的水珠小心地搓入接水盆內,然后用毛巾拭干,而是甩手,使手上的水珠濺得到處都是,或者洗手不到三遍就把手抽回,使澆到手上的水直落入盆內而濺出來,或洗得沒完沒了等,也會被視為粗野、淺陋、不懂規矩被人們取笑。不論洗手或“小凈”都要沖澆三遍。少于三遍沒有達到洗手的目的;太多,會被理解為是有意捉弄人,是對給洗手水者的不尊重。洗手時甩水,人們根據信仰思維慣性認為不但洗浴“失效”,前功盡棄,而且更加污穢不堪。漢族人洗臉、洗手或洗腳都習慣于盆洗,維吾爾人卻與此相反,不論是節日、聚禮前和房事后的“大凈”,每日五次禮拜前的“小凈”,還是世俗生活中餐前必需的洗手,特別是那儀式化的“給洗手水”禮俗等,都采取澆水沖洗的方式。也就是說,沖洗是維吾爾人基本的洗浴方式,是約定俗成的習慣。

  維吾爾人洗手必以沖洗的方式進行的習慣的形成,首先與他們傳統的進餐方式有關。維吾爾人接受筷子并作為自己進餐用的一種工具而普遍使用以前,人們除了吃湯面片或玉米面粥等稀、湯飯時用小木勺以外,吃其他的飯食是直接用手抓來送到嘴里吃。手又是人們在生活中無處不用、無時不用的,最容易受到污染,經常洗手可以保證健康。

  其次,維吾爾人澆水沖洗的洗浴方式,與維吾爾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為”缺水”的地域特點有關。新疆廣袤、少雨,維吾爾人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生活中大量需要用水,但水資源又那么缺乏,“省水”成為“用水”的前提。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使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選擇了“沖洗”這種方式,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省水,又可以以最低的用水量達到最高的潔凈度。后來逐漸演變成“給洗手水”這種禮儀化的民俗形式,代代相傳。

  “給洗手水”禮俗的形成流行,還與過去的新疆—一西域,地廣人稀,部落、民族之間的爭戰械斗頻繁,人們渴望人間的友好和睦與安寧有關;也與塵沙飛揚的暴浮塵天氣,人的機體最容易被污染,常有瘟疫流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等原因有關。

門巴族的起名風俗

  \門巴人基于企盼人丁興旺,對嬰兒起名字是相當重視的,總想起一個吉祥美滿的名子。嬰兒降生后三天,主人拔掉了象征“閑人免進”的忌諱樹,請來喇嘛,回答生的日期和時辰,經喇嘛掐算,或說娃兒從天界而來,或說娃兒從龍宮而來,并說這個娃兒是豬、狗、牛、蛇……轉世投生而來。接著給嬰兒取名字,若系星期日生的,男的叫尼瑪,女的則叫尼瑪措姆、尼瑪卓瑪、尼瑪曲珍等;若是星期一生的,男的叫達娃,女的叫達娃措姆、達娃卓瑪等;若是星期三生的,男的叫拉巴或拉巴次仁等,女的則叫拉巴卓瑪等;若是星期四生的,男的叫普布、普布多吉、普布次仁,女的則叫普布拉姆、普布拉珍;若是星期五生的,男的叫巴桑、巴桑次仁女的則叫巴桑拉姆、巴桑卓瑪;若是星期六生的,男的叫邊巴、邊巴次仁,女的則叫邊巴或邊巴拉姆。以出生日期取名的,如是初一生的叫次吉,初二生的叫次尼,初三生的叫次松,十五生的叫久阿,三十生的叫朗崗。帶宗教色彩的名字尤多,如群培(興教)、曲桑(善法)、格龍(仙人)、加措(大海)、曲杰(法王)、曲珍(觀世音)、歐珠(寶貝)、群宗(聚法)、扎巴(揚名)、克珠(空行)、扎桑(妙發)、扎西(吉祥)、根登(僧眾)、格來(善業)、貢布(保護神)、群登(虔誠)、貢桑(普賢)、諾珍(寶仙女)、頓登(降魔)、德慶(大樂者)、多吉(金剛)、當曲(圣教)、土時旺(佛神)、土登(佛教)、達杰(發達)、丹巴(佛權)、居美(無畏)、江央(妙音)。有按星辰到名的,男的叫嘎瑪,女的叫嘎瑪措姆、刀杰歐珠、白馬康珠、仁欽康珠。也有按父名取的,如父叫達娃,兒子叫達娃頓珠,女的叫達娃措姆。也有的出生時雙腳先出來的,起名叫崗佐。有的生子多夭折,這就給嬰兒起一些難聽的名字,如其加(狗尿屎)、帕加(豬屎)、希洛(死而復生)。嬰兒起名后,奶奶或婆婆抱著嬰兒隨喇嘛到屋外,拿著一根燃著的木柴,端一瓢凈水,再拿一件鐵質農具和一把土,從左向右圍著住房轉三圈,扔掉四樣東西,它的含義是說:肉是從土借來的,血是從水借來的,呼吸是從火借來的,骨頭是從鐵石借來的,心臟是從天空借來的,房主感謝諸神給主人恩賜了一好娃娃,他(她)會成為一個好獵手或巧手的;扔掉東西后,從房內鉆出一個人來,手持用玉米面做的孔雀,跟在嬰兒后邊,頻頻向嬰兒點頭,這意味著吉祥鳥孔雀能化險為夷,它能消食化毒,今后嬰兒不會中毒夭亡,能逾越一切艱險,健康成長。從此以后,嬰兒可以抱出門外,再不擔心鬼魂附身了。

瑤族的成年禮

    \成年禮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和賀縣瑤族鄉都普遍流行。這種成年禮在瑤家稱之為“度戒”。只有經過度戒的男孩,才有了成年人的權力,可以有資格戀愛、結婚,能博得公眾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每當男孩長到15~16歲,都要依俗舉行這種帶有民間宗教色彩的儀式。

  過去,度戒要接受諸如“上刀山”、“過火煉”、“睡陰床”、“跳云臺”、和“念紅犁頭”等近十種危險的考驗。如今度戒儀式簡化了。在山子瑤,度戒時以“跳云臺”為重要內容。云臺,將4根4米多長的木柱擺成正方形,一邊扎以橫木作梯。受戒者在師公的帶領下登上云臺、等師公念完誡詞,受戒者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掠、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畢擲火進一個裝了水的碗里,火立即熄滅。這里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軌,其命運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團身抱膝,從臺上勇敢地翻至云臺下那張鋪有稻草的藤網,剛落下,下邊的人就拉起藤網一齊用力旋轉。此時四周歡呼聲雀起,贊揚孩子的勇敢無畏,祝賀又一個瑤山漢子走入了社會。

  盤瑤的度戒儀式,尚存的還有“睡陰床”、“過火煉”等。舉行這些儀式,先要選擇好日子,7~9天不等。舉行儀式時,大部分時間在家進行,也有選擇盤王節這天在公眾場合舉行的。

  \度戒時,要跳“捉龜舞”,俗稱度戒舞,相傳,烏龜在洪荒之年曾撮合伏羲兄妹成親,以繁衍人類,故瑤族青年在舉行成年禮時就要跳捉龜舞。以訓誡后人不要再聽烏龜的話近親結婚,舞蹈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舞者手執雙镲,有連聲碎擊、翻镲、洗镲、抹镲、擺镲等,并隨擦聲起舞,動作有盤腿、吸腿跳、弓步、蹲轉等步法,表現了找龜、捉龜、看龜、掛龜等過程,整套摸擬捉龜的動作,使人看到了瑤族人民的詼諧幽默。捉龜隊伍的隊形變化多樣,時而交叉,時而走龜花,時而龍擺尾。舞者個個精神飽滿,情趣盎然。

  度戒的最后儀式是接受眾人的祝賀,受戒者也為自己能長大感到由衷的喜悅。盤瑤的度戒儀式世代相傳,不僅使新一代走向成熟,還飽含著前輩對后輩的親切關懷與殷切期望。   

  \彝族的誕生禮——阿依德波堵

  彝族對“阿依德波堵”習俗特別重視。“阿依”即小孩;“德波”意指門外的世界、空間、“堵”即出露的意思。“阿依德波堵”可譯為“出門見天日”。嬰兒誕生三天后到月底這段時間內,要請畢摩選定嬰兒“阿依德波堵”的吉祥日,行出戶禮。這天,先在屋外院鋪一床寬展的竹席,席上放一木盔燕麥湯圓,兩支木勺、一杯美酒。產婦在親友們的簇擁下抱著嬰兒出屋坐于席上,以示拜天。抱嬰兒出戶的時刻,一定要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寓象征美好和希望之意。

  然后,舉行剪發禮。嬰兒由父或母在席上坐好后,由一位與嬰兒的生辰相和而且家中人丁興旺的婦女,用剪刀象征性地為嬰兒剪幾下頭發,而后把剪刀交給嬰兒的父或母,由嬰兒的父或母從左至右為嬰兒剪去胎發,剪畢,即為嬰兒穿上新縫的衣服。并將剛剪下的頭發裝入為嬰兒縫新衣時所留的布片縫制的小荷包內,再將小荷包縫在嬰兒換下的舊衣上或帽沿角上。接著又行“凈身禮”,就是用冷水在嬰兒頸部、胳肢窩和胯部擦洗幾下,算是第一次為嬰兒凈身。所用之水必須由嬰兒的父親用壇子將特定的某泉或某河中汲回。這水彝族稱“子衣”,意為凈水。取水途中忌諱將水傾灑出來,否則,嬰兒洗后會發生嘔吐現象。所以每一個到大河或山泉汲水的父親,都是小心謹慎的。

產翁

  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時所產生的一種習俗。“產翁”一詞, 在歐美稱為couvade,一般認為是法文“父親坐褥育兒”之意。在中國,產翁意即男子通過模仿婦女生育,以加強與初生嬰兒的血肉聯系,從而確定孩子為父親所生所有,并獲得象母親一樣的親權。其俗是婦女分娩后數天或立即起床,照常參加勞動生產,丈夫代替妻子臥床,模擬產婦生產孩子的情景,并撫育嬰兒。親友前來探望,向他致賀。
  產翁坐月期間一如產婦,受到特殊的照顧和醫療護理,往往還有某些禁忌,如禁吃某些食物,禁止從事生產勞動和不許觸摸某些物件等。
  早在唐代房千里的《異物志》及尉遲樞的《南楚新聞》等古籍中,對中國南方僚人(見僚)、越人(見越)的產翁風俗已有詳細記述。12世紀時,云南的金齒人盛行此俗。直到清末及20世紀初,貴州威寧一帶的仡佬族仍保留產翁習俗。
  法國南部與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區一帶古代的伊比利亞人及其后裔巴斯克人,以盛行產翁習俗著稱于世。此外法國的科西嘉人,非洲西海岸馬達加斯加島的一些居民,南非的卡菲爾人,印度的阿薩姆人及部分坎納拉人,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南美洲亞馬孫河和奧里諾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以及火地島的印第安人中,均保留產翁習俗。

 

中國民間胎孕禁忌

  胎孕禁忌大約分為三類,一類是行動方面的,一類是飲食方面的,另一類是沖犯胎神和星煞的。這些禁忌真是源遠流長:過去,孕婦不許吃兔肉、螃蟹,不許參加婚禮,不許看死人人鹼等等,每月胎神方位也在農歷書里附印。

  行動方面:  懷孕時期孕婦要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邪聲,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此外還有許多事情不能隨便,最重要的,就是夫婦要隔房居住,免得再有性行為。現代人都知道懷孕期間性行為容易招致流產,從前人卻認為懷孕之后夫婦交媾將引動相火,使先天胎毒加重。

  據說,孕婦忌看傀儡戲,不然將生無骨的孩子。

  孕婦又稱為“雙身子”,“雙身子”向來不許到廟里去,也不許看死人入殮(至親骨肉不在此限),不許在親友婚禮時進入喜房,也不可以在親友婚禮時擔任娶送親、攙轎、做新裝新被褥各種職務,據說如果不遵奉禁忌,就會沖犯星煞,對孕婦和新夫婦都不好。修造動土上梁、商店開張,孕婦也都要躲避,否則雙方都會招來不幸。

  臺灣民間孕婦的禁忌有:

  忌吃蟹,否則生出來的孩子會像蟹那樣抓扭別人的手腿。

  忌見月蝕,見則所生子女身體會不全。

  孕婦忌觸胎神,觸則生無骨的孩子。

  孕婦參加婚禮則“喜沖喜”,一方或雙方會發生不祥之事。

  飲食方面:懷孕期間孕婦生理變化很大,受到這些刺激,常常會發生惡咀嘔吐種種病情,這種現象北方俗稱“害喜”。

  婦人懷孕期間想吃許多新奇特殊的食物,但這些東西可能對胎兒有妨礙,于是前人就留下許多禁忌,其中有些是根據醫學而起的,孕婦吃了不易消化或患了病,就列為禁忌。這些禁忌有:

  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厄

  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

  妊娠食驢馬肉延月

  妊娠食騾肉產難

  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聲音并缺唇

  妊娠食雞子及干鯉魚令子多瘡

  妊娠食雞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蟲

  妊娠食椹并鴨令子倒出心塞

  妊娠食雀肉并豆醬令子滿多黑干黑曾黑子

  妊娠食雀肉飲酒令子心經情亂不畏羞恥

  妊娠食鱉令子項短

  妊娠食冰漿絕胎

  沖犯胎神、星煞的禁忌:俗傳婦女胎孕事有胎神掌管,胎神常在孕婦左右,所以家有孕婦之時,修造動工,穿鑿釘補皆須查明胎神方位,然后再動工。如果觸犯胎神,就會造成不幸:或流產,或生殘缺兒,甚至母子俱亡。

  胎神是誰?《三教授神大全》所收神抵比較完全,但也沒有胎神這名字。通俗小說《封神榜》有胎神姬叔禮,只列出名字,并沒有講清他的職能。但是民間傳說里司夫婦房幃生育之神是床公、床母,怎會又有“胎神”呢?或許是成胎之后即有胎神守護胎兒吧?

  《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載:

   “受孕之后,宜避忌胎殺所游,如經云:刀犯者形心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黯,系縛者筋拘孿甚至母殞,禍如反掌。

  月游胎殺:立春在房床,驚蟄在戶(單扇),清明在門(雙扇),立夏在灶,芒種在母身,小暑在灶,立秋在難,白露在廚前,寒露在門,立冬在戶及廚,大雪在爐及灶,小寒在母身”。

 

產后的迷信與禁忌

  自分娩到滿月為止,這一個月里仍有許多禁忌和迷信。

  生產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埋藏胎衣,它不能隨便棄置,否則血污沖犯三光,必然招來不幸。這是由于自古相傳生產不潔觀念的影響。胎衣,一般講陰陽采捕的人都認為是珍貴的東西。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二所言,人胞即胞衣,又名“紫河車”,醫家用為滋補的藥,有益氣補精之效,尤其難得的是頭胎紫河車。因此,俗信認為生產后一定要慎重埋藏胞衣,若是被人拿去配藥吃掉,嬰兒就會遭遇不幸。

  生產之后,嬰兒的臍帶也要慎重處理,剪斷時仍要留下一小段,盤結起來,用棉花軟布包好,不可沾水,免得潰爛,引起“臍風”,三五天后臍帶干枯了,自然脫落下來,成為凹下的“臍眼”,這樣最好,若是臍帶未落之前,嬰兒哭得時間太長,就會成了“氣肚臍”,將來臍帶脫落之后,臍眼突出,這雖不妨礙健康,仍是不好看。落下的臍帶據醫家說法可以解胎毒、稀痘。

  胎盤及產婦生產所穿之衣服,產褥污穢之物,產后包作一束,由老婦持往拋河中,所割臍帶用紅紙包存,滿月后托人帶往遠處拋棄,以大都市最熱鬧之地為最妙,據云此臍經多人踐踏,則此兒必膽志均大。

  初生兒沐浴、剃胎發亦須選擇吉日:

  新生浴兒以豬膽一枚取汁投湯中,以浴兒終身不患瘡疥    ……兒生三日,五用桃根湯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二兩,枝亦得咬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渣浴兒良,去不祥,    令兒終身無瘡疥。治小兒驚辟惡氣,以艾虎湯浴,艾一斤,虎頭骨一枚,以水三斗煮為湯浴,但須沐即煮用之。

  古人雖然留發,成年之后并要加冠簪笄,但初生兒的胎發則必先剃去,以除污穢,所以產育諸事都列有剃胎法吉日。

  忌丁火日初五日剃胎頭主兒黑,三十日剃胎頭主兒天。通俗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一回:“轉眼之間過了年,忙著孩子的滿月,也沒理論什么燈節;十六日春鶯起來梳洗,出了暗房……可可的那十六日是個上好的吉日,煞貢、八專、明堂、黃道、天貴、鳳輩都在這一日里邊正正的一個剃頭日子,又甚是睛明和暖,就喚了一個平日剃頭主顧來與小和尚剃胎頭。”北平習慣也是滿月剃胎發,并將剃下的胎發收集起來用紅布包好,縫在小兒枕旁,據說這樣做小兒就不會驚懼膽小。

  小兒出生以后三天不給他哺乳,只用棉花球蘸甘草泡的溫開水滴到嘴里,有的地方先用新青布尖蘸大黃和黃連熬的汁滴到嘴里,據說可以去胎毒,將來出痘稀少,直到胎兒排泄出黑綠色胎屎以后,才請一位正在哺乳的婦女為他“開口”。胎兒是男孩,就要請哺喂女嬰的母親或乳母來“開口”,女孩就用哺喂男嬰的婦女“開口”。

  這一個月里產婦要休息保養,要忌生冷,不能吹風,不可以洗頭洗澡,不可以穿針、縫紉刺繡,如果保養不好,就會留下病根,一生痛苦。此種生活臺灣謂之“做月內”,北方稱為“坐月子”。產房叫做“暗房”,是污穢的,進過產房的人不能祭神或參加喜慶典禮,而且也沖運氣,除非至親女眷,男客從沒有進產房的。

  產婦要吃補養的食物,一方面補生產時失血的虧損,一方面也希望能有充沛的奶水哺育嬰兒。不過各省習慣不同,產婦所吃的補養食物也各異,臺灣講究吃雞酒,麻油雞、油飯;北京的產婦食物則有小米粥、白煮雞蛋、清燉雞、七星肘子、鯽魚、芝麻鹽、核桃仁、槽糕、缸爐、黑糖,據說七星肘子和田魚是下奶的。

  除了食補以外,產婦還要吃一兩劑平安藥,普通是用桃仁、紅花、當歸、益母四種藥各等分煎服,可以下淤血、去惡露。    生產以后,當天就要祭告祖先,分別到至近親友家去送信,并奉上煮熟染紅的雞蛋,生男孩送單數,生女孩送雙數,親友收到紅蛋,就要帶禮物來看望道賀。如果是頭胎,嬰兒的父親要到產婦娘家去向岳父、岳母叩頭道喜。

上一篇: 春節有4000多年歷史 福字不是處處都倒貼

下一篇: 少數民族喪葬習俗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