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發展歷史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自稱“佛教”或“內道”,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源于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后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1世紀中葉以后,西藏佛教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相繼出現寧瑪、噶當、薩迎、噶舉、格魯、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教派。后5個教派由于無政治勢力作靠山,勢小力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在公元13世紀后期,由于元朝統治者的支持,喇嘛教在西藏正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主政權,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在此后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四大教派。
一、寧瑪派(紅教)形成于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一個教派。由于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佛教徒藏匿的經典,并認為自己弘揚的佛教,是公元8世紀吐蕃時代傳下來的,因而古舊,所以稱寧瑪(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加上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紅教以密宗修習為主,其思想受漢語系佛教影響,與內地撣宗“明心見性”說法相似。今天,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不丹、尼泊爾、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也有其蹤跡。
寧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后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持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并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后,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后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于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寧瑪派的教法主要為九乘三部。九乘即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隨類瑜伽)、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寧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凈,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凈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二、薩迦派(花教),創始于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由于該教派寺院圍墻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體系、擴大宗教影響、伸展封建勢力過程中,出現過歷史上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贊,1247年被元朝統治者召于涼州,商洽西藏的歸屬。之后,薩班聯絡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后,薩迦五祖八思巴又成為元朝中央的高級官員,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大寶法王”,薩迦派也由此成為元朝在西藏統治的代表。明朝,薩迦派高僧貢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受封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后,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堅贊(1147一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一1280,薩迦班智達侄子)。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后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薩迦法王由兩房的長子輪流擔任。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舍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于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于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脫。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三、噶舉派(白教)創始于11世紀,重視密宗學習,而密宗學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故名噶舉(藏語口傳之意)。因該教派創始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時都穿白色僧裙,故噶舉派又稱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香巴噶舉在14、15世紀衰落,現在談到噶舉派,一般就是塔布噶舉。塔布噶舉實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過西藏地方政權,就是獨占一方的封建勢力。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創立者先后有兩人。一是瓊布朗覺巴,一是瑪爾巴譯師。這一派支系眾多,有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大傳承。達波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達波拉結,但淵源卻可以追溯到瑪爾巴、米拉日巴師徒。達波拉結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他融匯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寫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逐漸形成獨特的風規,而成“達布噶舉派”。后來,達波拉結的眾多門徒發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布于藏區等地,至今未衰。達波噶舉中的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興起后,噶舉派中僅有止貢、噶瑪、達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勢力。香巴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故也稱瓊布噶舉。因瓊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區廣建寺廟,傳法講道,故稱“香巴噶舉派”。
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采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派教義。修習上,噶舉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顯密之分。顯教大手印為修心法門,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別善惡美丑,以得禪定。密教大手印為修身法門,密宗大手印則以空樂雙運為道,分實住太平印、空樂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種,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人體呼吸、脈、明點(心)的修煉,而達到一種最高境界。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四、噶當派(后改為格魯派,黃教)創建于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稱“噶當派”。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學顯宗,后學密宗,其教法傳播甚廣,藏傳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響。到15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以該派教義為基礎創立“格魯派”,噶當派也先后改宗格魯派(創建于1409年)。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 原噶當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魯派,噶當派從此在西藏社會上消失。
祖師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趨腐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針對這一情況,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于1402年和1406分別年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歷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愿大法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法會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律,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故又俗稱黃教。黃教創建后,相繼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并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清代以來,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除拉薩三大寺外,扎什倫布寺、昌都寺,青海塔爾寺、隆務寺、佑寧寺,甘肅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爾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都是格魯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格魯派的佛教理論繼承阿底夏所傳的龍樹的中觀應成派思想,主張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產生均有原因;性空則是自性空的略寫,一切法均無自性,從緣而起,這便是緣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即主張止往修、觀察修兩種輪次修習。格魯派認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輕安之感,即是止的本體;修觀就是通過思維而得到輕安之感,此為觀的本體。修習應止觀相互配合,由止到觀,由觀到止,而達涅。格魯派認為戒律為佛教之本,因此重視一切微細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則,依律而行。在顯密兩宗的關系上,格魯派則強調先顯后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制度健全。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制度,規定顯密并重,先顯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學并習的學經程序。同時格魯派寺院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歷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格魯派并不是西藏的唯一宗派,早在忽必烈時代,薩迦派(俗稱花教)就是藏地最有影響的宗派。這一宗派的班智達(梵文音譯,學者的意思)不僅將自已的影響播及蒙古,而且它的代表人物八思巴還做到大元帝師,并且創了八思巴蒙文,以至于元代,喇嘛教成了國教。此外還有最早的寧瑪派(俗稱紅教),以及眾多以地命名或以修行方式命名的宗派(噶舉派、息結派等等)。即使同一個宗派,也會因為所處地域不同而有差異。
而在這里要重點說的是格魯派,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興起的一個,在公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后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學修并重、講修并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于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格魯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大師,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宗喀巴曾師從14世紀西藏各大教派如薩迦、噶舉等,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不事農作 、獨身不娶,并加強僧院制度管理。關于修持,他主張顯密并重,先顯后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脫。其《菩提道次第廣論》、《修宗道次第廣論》與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在旨趣上一脈相承。
黃教確立了佛教寺院體制森嚴的等級制。一切權利集中于兩個最高教主之手,即班禪波切和嘉錯仁波切(后稱達賴喇嘛),據說他們是宗喀巴的兩全個大弟子。“班禪”意為大學者。“嘉錯”藏語意為大海,蒙語“達賴”意為大海。“仁波切”意為珍寶。
這些教派,最初并沒有活佛轉世制度。格魯派(黃教)采用活佛轉世制度始于16世紀中葉,公元1542年,格魯派(黃教)追認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紀最小、創建并擔任扎什倫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為一世達賴,追認曾任扎什倫布寺主、后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1546年,年僅4歲的索南嘉措便成為三世達賴,活佛轉世制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相傳至今的是十四世。在歷世達賴喇嘛中,除四世達賴是蒙古族、六世達賴是門巴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并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后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 。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 量釋論 》、《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后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系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康熙五十二年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班禪和達賴都被奉為最受尊奉之伄的化身。班禪是阿彌駝佛(無量光佛)的化身,達賴是觀世音的化身,就教階而論,班禪高于達賴,但從明清以來,世欲政權盡賦于達賴,而班禪則遠離世俗事物,所以達賴在佛教界的實際聲望較高。達賴住在布達拉宮,而班禪住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清初達賴五世受順治冊封,成為藏家喇嘛教各派總頭領。格魯派從此成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得到廣泛的流傳。
由于達賴和班禪世系均出自于宗喀巴所創立的格魯教派,轉世系統雖然不同,但達賴和班禪的宗教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后世的傳承中,兩系領袖又互為師徒,因此,他們既有同門師兄弟又有同門師徒的關系。簡單說,大家都知道班禪達賴都是轉世靈童擔任,現任去世,有下一任,哪一位轉世早,哪位就是師傅,另一位就是徒弟。班禪方面:一世班禪為一世達賴之師;四世班禪為四世、五世達賴之師;五世班禪為六世、七世達賴之師;六世班禪為八世達賴之師;七世班禪為九世、十世、十一世達賴之師;八世班禪為十三世達賴之師。達賴方面:五世達賴為五世班禪之師;七世達賴為六世班禪之師;八世達賴為七世班禪之師;十三世達賴為九世班禪之師。
在最初的宗派傳承過程中,由于兩系所處的地理位置,造成了達賴的影響主要在以拉薩為中心的大部分藏區,而班禪的影響主要在后藏以扎什倫布寺為中心的大部分區域。在早期,兩系雖然同出一門,但因地域、各自依賴的地方勢力、家族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整個西藏的影響也不同。這種局面的根本轉變,則因為五世達賴真正讓格魯派走上政教合一的歷史舞臺。
到上世紀初,達賴所轄寺廟凡3550所,喇嘛302,500;黑頭藏民(俗民、農奴)121,438戶。班禪所轄則327廟,喇嘛13,700。達賴和班禪相比,前者不僅是宗喀巴傳承的宗教支系,更表現為西藏政治的主要力量,而班禪世系相比之下更遠離政治。這種情形,直到1959年之后,隨著班禪世系更貼近中央政府權力中心,其在西藏的影響雖然有些變化,但對于一個在某種程度并不刻意區分政教的民族而言,達賴世系的影響根深蒂固也更為有力。
達賴和班禪本來是一直互為師徒,世代交好的,但這種關系直到班禪9世和達賴13世因西藏權力的劃分而反目破裂,此后的達賴班禪再也未能互為師徒,參加對方的灌頂禮。
那么現在到底是信仰達賴的人多呢還是班禪的人多呢,從地域上看,班禪的信徒大多集中在青海和后藏,八十年代十世班禪去青海傳法,信徒跟在車后把寶石鉆戒哈達竟相往車上扔,一時車上象下了雨。又有牧民趕來數萬的牛羊貢獻,法會算的上是盛況空前。班禪在拉薩的勢力遠不如在青海來的大,這大約和達賴的抵制,以及他后來結婚而威望降低有關。達賴到現在共傳了十四世,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風流的達賴六世倉央嘉措,他雖然后來被清朝所廢然而他所寫的情歌被藏人傳唱至今。從達賴9-12世,都趕上了前藏政權的內斗,基本沒有活過二十歲的,最短的只活了11歲。
【達賴喇嘛世系表】
達賴喇嘛世系 年 代 原 名 重 要 事 件
達賴一世(追認) 1391-1474 根敦主 扎什倫布寺創建人,自任座27年。
達賴二世(追認) 1475-1542 根敦嘉措 扎什倫布寺、哲蚌寺堪布
達賴三世 1543-1588 索南嘉措 任哲蚌寺做主,塔爾寺創建人,為達賴喇嘛稱號之始。
達賴四世 1589-1616 云丹嘉措 蒙古族,任哲蚌寺和色拉寺堪布
達賴五世 1617-1682 阿旺羅桑嘉措 清政府賜金冊金印,尊為喇嘛教最高領袖。
達賴六世 1683-1706 倉央嘉措 1697年入布達拉宮座床,1705年被清政府廢黜。
達賴七世 1708-1757 格桑嘉措 1751年受清政府命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是政教合一制度的開端。
達賴八世 1758-1804 絳貝嘉措 1781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
達賴九世 1805-1815 隆朵嘉措 暴卒,年僅11歲
達賴十世 1816-1837 楚臣嘉措 暴卒,年僅22歲
達賴十一世 1838-1855 克主嘉措 1855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暴卒,年僅18歲
達賴十二世 1856-1875 成烈嘉措 1873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暴卒,年僅19歲
達賴十三世 1876-1933 土丹嘉措 1894年開始親政,政治態度一直在清政府和英政府之間搖擺不定。
達賴十四世 1935- 丹增嘉措 1959年達賴喇嘛逃離西藏,在西藏設立的政府要員也流亡印度達蘭薩拉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這些被稱為“小拉薩”。
上一篇: 藏傳佛教主要護法神-瑪哈嘎拉
下一篇: 苗族宗教信仰
游客
頭緒有點亂,看不進去,好象不想了解,又好象與自已無緣
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