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韋榮慧:扛在肩上的千年窩妥,“東方第一染”的傳奇

2021-11-10 21:39:41 作者:韋榮慧 來源:56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讓更多的人從蠟染走進丹寨,去感知其文化藝術的魅力;無論怎樣,歷史上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蠟染上的圖案也和苗族刺繡一樣,成為記錄本民族歷史的載體,這是不爭的事實。
 編者按

這是作者作于兩年多前“千年窩妥”展覽時候的文章,2019年丹寨決戰脫貧攻堅之際,特發此文以資紀念,同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神奇、古老的“窩妥文化”。

扛在肩上的千年窩妥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策展札記

\

讓更多的人從蠟染走進丹寨,去感知其文化藝術的魅力;

讓更多的人分享蠟染文創產品,去關注其保護與傳承;

讓“窩妥”上的鳥紋得到學術關懷,有一個學術名分;

讓排倒莫的窩妥人,通過自己的手藝贏得發展,生活更美;

這是我和我的團隊策劃這個展覽的初衷。

一、丹寨丹寨

為什么選擇丹寨?除了丹寨苗族蠟染具有中國傳統蠟染的典型工藝、純真質樸的紋樣個性、更主要是因為那里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

我至今還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天,我的貴州老鄉、蠟染能手王阿勇娘娘來到我家。她剛從美國表演蠟染技術回京,興高采烈地對我說:“韋妹,你知道那些高鼻子的美國人用多少錢買一張蠟染小手帕?5美元呀,還搶著買!”

后來我得知,王阿勇的蠟染作品收藏于美國白宮,被稱為“東方第一染”,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還特別邀請她赴了家宴。去美國展示民族文化已經成為我的一個夢想!

王阿勇是丹寨縣排倒莫人。丹寨縣與我的家鄉雷山縣相鄰,都是苗族聚居區。在國家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丹寨蠟染入選少數民族染織技藝,而丹寨蠟染又以排倒莫為最。

排倒莫其實是丹寨縣的兩個村寨,一個叫排倒村,一個叫排莫村。由于兩村地面相連,民俗相似,更因為兩個村寨都以蠟染而聞名于世,于是,人們將兩個村寨統稱為排倒莫。排倒莫,是丹寨蠟染藝術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之一。在排倒莫一帶,方圓幾十里,女人們個個都會蠟染,寨寨都有蠟染能手,家家都藏有蠟染精品。

我第一次接觸蠟染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時,我還是個剛剛懂事的小丫頭。我的父母當時在雷山縣喬桑公社工作,公社里有一對從貴陽下放來的醫生夫婦。正是那位和藹可親的女醫生,送給我一張藍底白花的蠟染小手帕,后來又手把手地教我用蜂蠟制作漂亮的小手帕。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那溫馨的場景卻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里。

\

畫蠟染

漢字對蠟染有過很多記載,苗族古歌中有《蠟染歌》、賈理中也提及過蠟染。苗族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于蠟染古老而美好的傳說,關于蠟染的起源及其發展恕不贅述。

無論怎樣,歷史上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蠟染上的圖案也和苗族刺繡一樣,成為記錄本民族歷史的載體,這是不爭的事實。

出于對蠟染的熱愛,早期我對貴州安順蠟染廠、蠟染博物館、鎮寧石頭寨、黔東南黃平縣、榕江縣的平永鄉等地的蠟染做過調研。

而自從認識王阿勇娘娘,崇敬她的緣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始,我便一次又一次地走進丹寨那片神奇的土地。當然,也因為丹寨是我父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2014年,我帶我們展覽部的同事去丹寨調研。原本想帶她去拜訪我崇敬的王阿勇娘娘,然而,從凱里出發到丹寨的路程中被寧曼麗女士創業的故事所吸引,工作職業習慣,我開始調研她不是苗族也不是丹寨人,為什么會選擇開發蠟染為生?

首先一直困擾消費者的掉色問題、傳統面料問題、傳統紋樣問題等,關鍵是市場在哪里?你可知道風險有多大?

她先回答我脫色問題已經解決,她是安徽人,原來做面料生意等。我的問題得到一一化解。

到達丹寨縣城后,我們沒有驚動政府部門而迫不急待直接去了寧曼麗的寧航蠟染公司。在這個有點年代的水泥建筑樓里,我們看到來自丹寨縣不同鄉鎮的40多個苗族婦女,穿著苗裝,還有一個獨臂的殘疾人,他們正靜靜地重復著點蠟、畫蠟、浸染、晾曬這樣一套古老而復雜的工序。

\

\

\

苗族蠟染

寧曼麗告訴我們,創業初期企業很不景氣,曾經連續8個月發不起工資,但是,這個團隊沒有一個人離開她。她被深深感動了。她賣掉了自己外地的房子,用這些錢給員工發了工資。她說,雖然這些苗族姐妹很多人沒上過學,她們卻在用自己的行動捍衛、傳承和發展著古老的蠟染工藝,而正是她們心地的純凈和對蠟染的執著,才讓寧曼麗有勇氣和她們一直堅守著。

結束在寧航的調研后,我邀請寧曼麗一起去了丹寨龍泉鎮交圭村朵往頌合作社理事長李光智的家。

2013年冬天,寒冷而有霧霾的北京歡迎來自丹寨的李光智,他帶著硒鋅米、硒鋅茶+鳥籠、蠟染、刺繡、銀飾、服飾、手工鞋、韭菜根等產品,在梅地亞酒店參加了商務部國際交流中心主辦的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融資創新”為主題的聯盟年會,我在自己家接待了這個年輕人。

此后,每次李光智來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參加每年一屆由公共經濟研究會主辦的“中國鄉村文明論壇”,我都去旁聽,像一個小學生一樣,老老實實在下面聽他用PPT演講。

演講中,李光智反復宣傳自己的家鄉丹寨,他說,“家鄉是什么?家鄉是無論你走多遠都想回來的地方,因為那里有家人”;講他怎樣帶領家鄉群眾實施“資金互助”、“一村一品”、“民族手工產業”、“鄉村旅游”等四項工程奔小康路的發展思路;講丹寨縣苗家人世世代代相傳的神話“朵往頌”的故事(傳說里的朵往頌是一位美麗的仙女,這也成為了苗家人勤勞智慧的化身。因此,他把自己的品牌注冊為“朵往頌”);講他的硒鋅稻谷、富硒茶葉賣到廣州、上海、北京、迪拜、阿曼的欣慰。

去了他的家鄉我們才知道,盡管交圭村離全國知名的高要梯田不遠,海撥不高只有650米,四面環山,常年氣溫高,水資源較好,但各種困難挑戰著這個年輕人。

結束丹寨的調研與寧曼麗和李光智握手告別時,我只想說,祝福蠟染!祝福丹寨!李光智的愛鄉故事,寧曼麗愛上蠟染,都為我們傳遞著一份守護家園和文化的力量。

2015年冬天,我又帶著我們館文創中心、展覽部同事和中央電視臺及其他單位的朋友再來丹寨,在寧航蠟染公司,我們同樣看到那些熟悉的傳承人,她們唱著歌隨心所欲地在畫在染。

也許就如韋文揚先生說的,這些作品沒了血腥味,少了殺氣,它原始、天真、浪漫,充滿了人類童真時代性本善的美之質,也許鳥的文化已經滲入了她們的細胞里變成了思維的方式;還可能因為排倒莫苗族蠟染繪畫風格,與新石器前期幾何紋飾風格相關,當天,我們去的團隊共購買了5萬多元錢的蠟染創新產品。

離開的時候,苗族蠟染傳承人和每一次一樣,與寧曼麗一起全部到門口用苗語唱著“蠟染歌”為我們道別,一次次向我們說感謝的話。

這時,我看見寧曼麗在她們中間已經變成一個淚人,也可能她在期盼我們再來,再買5萬元的展品。在我們車開動時,她們集體揮著手唱到“祝您平安,祝您平安,讓那快樂永遠在我們身邊。”那一刻,我們接受了什么?那一刻,我做了一個決定,一定要在一個時機成熟的日子里,讓更多人關懷她們!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寧曼麗組織27個傳承人,用100天時間畫的《百苗圖》。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個作品與清代陳浩畫的《百苗圖》相比,她讓我震驚的是一種精神。

選擇丹寨還因為,丹寨不僅有“賈”,還有一位受人尊重的人類學民族學家王鳳剛先生。“懂賈才懂道理,才識做人。”這句話是被稱為苗族霍金的王鳳剛先生說的。

那么,賈又什么?賈理又是什么?為了懂賈和懂道理,我捧著王老師送的嶄新的,厚達760多頁,共80余萬字的《苗族賈理》讀著,我的心沉甸甸的,一直沉靜在見到王老師的那個場面中。

我實在想象不出,這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經典著作的竟是一名患上不治之癥、癱瘓臥床近30年的老人完成的。

2015年的4月2日上午,陽光明媚,在丹寨的龍泉山開滿映山紅的季節,我有幸因為征集《好地方在山那邊——苗族歷史與文化展覽》的展品,專程到貴州省丹寨縣拜訪《苗族賈理》作者王鳳剛老人。當我們推門進去時,看到這位老人穿著整齊的藏青色西服,端坐于輪椅上。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跟前,那一瞬間,我只覺得應當下跪向王老師致敬!他對人類遺存的整理貢獻太大。輪椅特意擺在靠近陽臺的墻邊,面對著沙發和茶幾,他可以不轉動脖頸看到我們。

所謂“賈”是在貴州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和周邊的苗族地區,世代流傳著的口傳經典,苗語稱之為Jax(音“賈”)。“賈”具有“講、說、論、辯”等釋義;賈從開天辟地、創世神話,民族遷徙、村落布局等歷史傳說,到婚姻制度、祭祀、巫事、民俗鄉風,集中反映了黔東南苗族的歷史淵源、農耕文化、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法律規范、哲學思想、精神信仰等的原生態風貌,堪稱古代苗族的“百科全書”。賈理,就是《賈》所闡述的道理,被視作苗族民眾的“圣經”和苗族社會習慣法的“法典”。

苗族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來,《苗族賈理》靠口頭傳承、口授心記,如碎片般流傳于村寨歌手、賈師、巫師的口頭唱誦中。懂《賈》的人在寨子里有很高的威望,懂《賈》才能當理老,當寨老,當巫師。甚至有“一位賈師就是一個博物館和一個檔案館”之說。它是苗族文學、史學、哲學、法學、民俗學、自然科學、巫學、語言學等的綜合集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研究價值!

為了破解一個又一個苗族文化密碼,王鳳剛老師用大量的時間去搜集原始材料,了解背景知識。費力地在紙上一筆一畫書寫和翻譯。是因為《苗族賈理》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整理譯注需要通曉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王鳳剛踏遍了丹寨的山山水水,周末和節假日都不回家。當時全縣139個大隊,他走訪了110多個,撰寫神話、民歌等40多萬字,翻譯了200萬字,身患重疾三十年,矢志不渝搶救保護瀕臨失傳的古代經典,靠頑強意志完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苗族賈理》整理譯注,用摯愛深情守護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

\

苗族賈理

1979年他被確診患病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是一位和英國大科學家斯蒂芬·霍金遭受同樣命運磨難的“漸凍人”。1993年開始他不能走路,2006年他的雙手失去握筆書寫的能力。每天只能工作幾十分鐘。30年中,他憑著對苗族民間文化的熱愛,憑著一名人類學民族學家的學術自覺,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意志與病魔抗爭,搜集整理出兩萬余行堪稱苗族“百科全書”的賈理和三萬余行苗族歌謠。

2008年,他完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苗族賈理》的全部整理譯注工作。2009年,這部苗漢文雙語對照的瀕臨失傳的古代經典正式出版,被稱作一部“文化內涵十分厚重的價值非凡的苗族古代經典”。也是一部丈量生命厚度的巨著。

考慮到對王老師的健康,原本我只想在王老師家停留30分鐘,然而,我在他們家一個多小時,時間一分鐘一分鐘的過去,出于禮貌誰也不好催我們走,但是考慮到王老的健康我必須守時,離開的時候,我與他們二老合影留念,輕輕地慢慢地握著王老師那唯一能動彈的三個手指頭,算是握手告別,眼淚滴在我的衣服上。

離開王老師的家后,車子行駛在去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路上,而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靜,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支撐著王老師以驚人的毅力走過并完成這部巨著,當然是“賈”。是賈理的力量,是使命和責任感點燃王老師生命的奇跡。

根植于這樣厚實文化沃土的丹寨蠟染,就如同一個美的海洋,它的深邃、浩瀚和斑斕震撼著我、吸附著我、牽引著我,不僅僅是我,但凡和我一道去丹寨的朋友和同事也像我一樣被丹寨蠟染藝術所感染,無法擺脫它的誘惑。

2016年,我所主管的文創中心,將丹寨蠟染的研究與開發作為他們的課題。年初開始了對丹寨的田野工作。一個月之后,我見到從鄉下回來的我的同事范明霞,我問她此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以為她會回答我說是那里的蠟染工藝及其紋樣,而她卻說感動她的不是蠟染,是丹寨的人!接著她像數家珍一樣,一個個地給我講她所見到的丹寨人的故事。

最讓我感傷的是她告訴我沒有見到王阿勇,她已經在年前過世了,她的展品由兒媳婦王阿板負責整理,并快被各家博物館征集完了。她去了楊武、排倒莫、去了基加、卡啦,她還去醫院看了王鳳剛老師,去了李光智家,聽他講回鄉創業的故事。

這些信息不得不讓我們決定加快調研、征集和展覽的速度!

二、千年窩妥

為什么選擇窩妥?因為窩妥是史詩,是有生命的藝術。她用詩一樣美的語言贊美著苗族達觀的生活態度;她向世人述說著苗族幾千年的遷徙歷史;幾千年來,她把鳥紋、八角星紋扛在自己的肩上行走在田間地角亙古不變!

不知道從何時起,“窩妥”不知不覺變成了丹寨蠟染紋樣的代名詞。

\

\

我們早先看到前輩們對丹寨的研究記錄中,關于丹寨蠟染紋樣的描述,有一種紋樣寫的最多的是:“窩妥紋”、“牛旋紋”、“螺旋紋”等。

展覽前夕,我們赴丹寨征集展品時,專門對“窩妥紋”進行調研,著名學者韋文揚先生這樣告訴我們,排倒莫這支苗族語言稱“務圖”或者“窩妥”,都是指蠟染服,其中“務”或“窩”,都專指衣服,而“圖”或“妥”,指的是染,或蠟染。應該肯定地說,“窩妥”不是指螺旋紋樣,而是專指稱蠟染衣服。韋文揚先生專門作文論述窩妥為何。

這篇文章經我們微信平臺發布后在人類學民族學界和苗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為了讓這個紋樣得到她的名分,我們決定本次展覽以我館館藏一件“窩妥”即丹寨苗族蠟染衣為主線,去追溯苗族蠟染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傳承現狀,力圖在學術界展開對這件衣服上的圖案的討論。

在畫冊編輯截稿之前,我們很欣慰的收到復旦大學人類學系的博士生導師李輝先生的稿件,他認為這個紋樣與高廟文化有關。并且積極提供賀剛先生的圖片。

到底“窩妥”上的紋樣與哪個文化形態有關?

為什么在遙遠的大山深處,苗族同胞一直捍衛著這個他們的老人家不讓改動的紋樣?

她的密碼到底是什么?

\

\

\

\

\

苗族蠟染

我們希望通過展覽,讓這個紋樣得到更多學者的學術關懷。展覽還展示了融入現代時尚元素設計的蠟染文創產品,目的是將一個勤勞、勇敢、智慧、和美并且不斷創新發展的苗族展現給大家。

我總以為,好的展覽,應該是一個可以窺見歷史、感受美麗、激發靈感、點亮理想的窗口。但愿此展覽能夠為熟悉蠟染和不熟悉蠟染的廣大觀眾提供一個這樣的窗口。

窩妥,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對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從歷史中走來,還將向未來走去。我相信,經歷了千年滄桑的窩妥,在新的時代里,必將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謹以此文祝賀《千年窩妥——丹寨苗族蠟染文化展》開幕,并感謝關心支持此展覽和為此展覽付出努力的所有領導、專家、朋友、同行、同事們和我的家人。

\

\

\

\

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參觀展覽

此外,我還是想特別感謝王鳳剛先生,在結束我的文章之前,我有收到先生傳來他八十年代的調查“哪個創制蠟染衣”。這個季節對先生是殘酷的,然而,王先生從頭至今一直在關注著這個展覽的準備工作,積極為我們發來各種資料,包括潘光華老師的調查資料和他的調查資料,讓展覽得到學術關懷。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完稿于倒座廟

★作者簡介★

\

韋榮慧(苗族)

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多彩中華藝術總監

上一篇: 苗嶺笙聲藝術團: 讓家鄉的苗族文化在北京播撒

下一篇: 星巴克推出首家非遺文化體驗店 在第三空間體驗傳統文化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