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探秘
2013-04-15 11:26:55 作者:編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一般也稱北宋四大書院,宋代四大書院。是后人對宋代歷史悠久、影響廣大,或官方褒揚、朝廷賞賜,或名人主講,人才輩出,或規模較大,世人稱道的書院的例舉。“四大書院”的說法最早出現于南宋,起初是對北宋時期四大著名書院的稱謂。另外也有宋初四大書院和南宋四大書院的說法。對“四大書院”的說法歷來不一,除了四大書院,還有六大,八大之說。唯一受到各種說法公認的是位于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 而最受公認的四大書院是: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城南的應天書院;河南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p>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來,這所譽滿海內外的著名學府,歷經宋、元、明、清時勢變遷,以及晚清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千年學府,弦歌不絕”,至今書院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面向全球招生。</p>
岳麓書院坐落在長沙風景秀麗的岳麓山下,前臨湘水,后枕岳麓山,四周林木蔭翳,環境幽靜雅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高度協調。書院為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冠。書院之前,東晉陶侃在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傳師、劉長卿等都曾在此開舍結廬。深愛岳麓山川之勝,棟宇之宏,流連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潭州知州朱洞由官府投資創辦。1001年,又由知州李允則向朝廷請以國子經籍。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并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書院因之名聲大振。宋室南渡后,書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紹興元年)修復,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二人在書院主持講學期間,書院規制一新,學生達1000人。當時有民謠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道林寺在書院左,為唐宋時長沙名剎,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是岳麓書院的全盛時期。史籍上還把岳麓書院稱為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并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將阿里海牙兵毀書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學正劉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數經兵災,屢經修復,到清康熙(1662-1720)年間,書院又有大的復興??滴跻詫W達性天四字賜給書院。乾?。?736-1795)年間,又重振舊觀,奠定了現在書院的規模,乾隆皇帝亦賜書“道南正脈”匾額。使這所古代高等學府得以保持其歷史源流而不斷,封建帝王的關注和題額、賜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書院由講堂、文昌閣、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經堂、十彝器堂、半學齋、赫曦臺、山門等主要部分組成。</p>
白鹿洞書院</strong>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東南五老峰下,距九江市區30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三千畝,古建筑面積五千平方米。這里山水環合,清邃幽靜,兩山夾岸,一水中通,四周高,中間低,俯視如洞,“有泉石之勝,無市井之喧”,是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域,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主要景區,是江西省古代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p>
白鹿洞書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理學家朱熹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講過學。 書院建筑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白鹿洞書院坐落在貫道溪旁,有欞星門、泮池、禮圣門、禮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筑。其中禮圣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墻,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筑和諧、協調。在禮圣殿的石墻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禮圣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后山,為之筑臺于上。知府何巖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塊,這是建國后為保存文物古跡而新建的。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在朱子祠前,與禮圣殿并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后,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p>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陽,故名。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5進,廊廡俱全。</p>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圣地。嵩陽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現有房舍百余間,面積一萬多平方米。中軸線為五進院落。書院西側,有兩株高大無比的古柏,分別名為“大將軍”和“二將軍”。“二將軍”柏樹樹齡在4000年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嵩陽書院大門外西南側豎立一座大唐碑,為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很高的價值,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碑刻。嵩陽書院在古代并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筑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筑外,屬于書院的建筑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于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散布在嵩陽書院周圍的這些建筑已全部損毀殆盡,今天在原址只遺留有少量的石刻題記或殘磚碎瓦是為標記,與歷史文獻的記載頗能相互印證。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筑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的寺廟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筑特色。</p>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舊城州之東。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后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p>
應天書院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筑均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應天書院在歷經了輝煌后,在宋欽宗時毀于戰亂。直至明朝嘉靖時,御史蔡璦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沿用舊名。但不久,宰相張居正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但短暫的輝煌后又被廢止。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后晉,當時有邑人楊愨“樂于教育”,在將軍趙直的支持下,聚徒講學。楊愨去世后,他的學生楚丘人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等后來都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就其地筑學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廣招學生。使應天府書院揚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個吟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到北宋商丘已為全國第二大都市。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隨著范仲淹等資深名人的加入,商丘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并且位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br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