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民族新聞文化資訊

羅甸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民族風情

2013-04-14 22:08:58 作者:陸國器 陳 平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0

    民族風情,乃是民族的主要特征。風情隨著民族產生而產生,也將隨著民族發展而發展或消亡。羅甸布依族亦如此,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周邊民族風情,相互滲透。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進步、文明的風情,就有生命,不斷豐富和更新,落后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風情,逐漸消亡。以下記述,乃羅甸縣境內布依族風情之興衰。</p>

    一、生活習俗</p>

    (一)居住環境:境內布依族,古來喜居溪河兩岸,田壩旁邊,依山傍水。房屋建筑依山層疊而上,排列有序,坐落有向。少數寨子因條件差,坐在山腰,山梁或坪子上。多數寨子周圍翠竹、古樹、果森成蔭,寨中或寨邊,水井清澈,河流滔滔,溪水潺潺,環境優美。一般村寨,一個或幾個姓氏組成,雜性的村寨不多,小寨十來戶,大寨幾十、幾百戶,單家獨戶的很少。</p>

    史記布依族先民,住&ldquo;橄欖”房(漢語稱之吊腳樓)。建房多數是三開間,富有人家五開或七開間。四壁裝木板或編竹篾笆簀或編笆茅桿壁頭圍。底層多用青石砌墻,制成欄圈,用于關牛馬豬雞等牲畜和家禽,中層(牛馬圈的頂部)用木板作地板,方成若干房間,主要住人,三層有的用板作樓板,有編竹片(竹子劃開成兩半后鍾扁)笆簀作樓,主要用于堆放糧食。一般木瓦結構,有五柱六瓜或九柱十瓜,屋面蓋小青瓦,無瓦蓋草。不管幾開間,大門均開在正中間,中堂正壁中央設神龕,神龕下置一張四方桌(稱八仙桌),作供奉祖宗之用。堂屋左右開間,分別作臥室、客房、廚房。比較富的人家還想廂房,稱&ldquo;三合院&rdquo;。既有廂房,又有正廳,稱“四合院&rdquo;。對廳低于正房80公分左右。</p>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勞動致富的布依族人民,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居住房屋面積不斷增加。建筑式樣、風格與城鎮住房已無多大差別。相當一部分家庭蓋起了磚木或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部分人家室內陳設,不亞于職工和居民住宅。如:沫陽鎮,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90.9%,截止2001年底,40%農戶已改造住房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數字見羅甸報2002年6月24日)

    (二)飲食習慣。境內布依族,主食大米,雜糧兼用。大米有粘、糯之分,雜糧有包谷、大麥、小麥、高梁、紅稗、蕎子、蕃薯(紅苕)等。主、雜糧都是自產自食,多余作畜離飲料或出售。</p>

    大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ldquo;甑子飯&rdquo;、&ldquo;鼎罐飯&rdquo;和&ldquo;燜飯”三種。最普遍的是“鼎罐飯&rdquo;。布依族喜愛糯食,食用方法特別多,煮、蒸、燜糯米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節日走親等,用糯米打粑吃,或作禮品贈送。清明、三月十三佳節蒸“五色糯米飯&rdquo;吃、祭祖宗;端午節包&ldquo;三角粑&rdquo;,七月半包&ldquo;搭聯粑&rdquo;(亦稱合葉粑),春節包&ldquo;枕頭粑&rdquo;(也稱粽粑)。還有米花、米葉、甜酒、粑果等,都用糯米作原料。</p>

    雜糧除造酒,作飼料外,食用方法也很多,把包谷磨成細粒,和大米混煮,稱&ldquo;二合飯&rdquo;。口感獨特。糯包谷面摻與糯米打糍粑,其他雜糧亦可打面和大米蒸吃。民國末年以后,外地加工雜糧技述逐步傳入,用小麥加工成面條、饅頭、包子、油條等。使用廣,價值高,此后小麥生產得到重視和發展。</p>

    境內屬亞熱氣候,被譽為&ldquo;天然溫室”。副食品較豐富,特別是蔬菜品種多,質量好。一年四季均有鮮菜、鮮果,現摘現煮,新鮮可口,營養豐富。為了調味,還加工成干菜、酸菜。改革開放以后,倡導科技興農,脫貧致富,利用境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面積發展早熟蔬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產品遠銷貴陽、重慶等大城市場。</p>

    黃豆是布依族的主要副食品之一。親朋友到家,炒盤黃豆下酒,謂之:&ldquo;好朋好友,黃豆下酒&rdquo;;然后再做其它菜肴邊吃邊上,邊喝邊聊。農忙換工勞動,寨鄰相幫,都要推濾花豆腐。每年臘月,用黃豆作干豆豉、水豆豉;加工咸豆腐、雹豆腐、血豆腐、灰豆腐等。近代新技術傳入,作豆腐干、豆腐皮。布依族請客、辦酒席,除了豬肉和其它配菜外,還推豆腐。有的地方春節期間、宴請客人,雖然酒肉滿桌,但缺血豆腐,自己感到幾分慚愧。</p>

    碾米是與布依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項加工業。20世紀70年代以前,布依族村寨靠近河、溪、溝、渠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幾乎每村都有一間碾房,負責加強本村乃至鄰近寨子的稻谷,碾房一般河溪或溝渠壩下的一側,以便利用水流落差的沖力。碾房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寬,高1丈5左右,房內用石塊壘切成直徑4米左右的園形碾糟,碾糟中是一個直徑1米的圓形石碾子,石碾子的圓心是一個邊長4厘米的方孔,一根長2米余木棒的一端插在方孔上,另一端伸到碾糟的圓心部位與中心軸上的套子連接,頂端加上橙子,形成活動的轉軸。輾房外側是一個4米直徑的水輪,水輪中心軸穿過房底與碾房中心軸連接,其出輪與中心軸齒輪相咬合。這樣只要把河水通過水渠(溝)引到水車上,通水的沖力作用使水轉動,進而帶動中心軸的轉動,使車碾子順著車碾糟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起來,一般每糟可碾50—60斤稻谷,需1個小時左右,水量大的時候,耗時短些,水量小的時候,耗時長些。碾房內還配備有風顛,竹篩、竹筐、掃帚等物,方便群眾。</p>

    血豆腐。境內布依族制作的血豆腐,歷史悠久,美味佳肴。享有省內外之盛譽。追溯血豆腐的歷史,無文字記載。翻閱食普,亦無痕跡,僅據古稀老人們口述:從前有位布依族老人,其子在京城就讀,完成學業后留京做了官,10多年未曾回家過春節。父母思兒心切,要赴京城看望。為方便途中攜帶,就做血豆腐途中食用。到了京城還剩余幾個,作子吃后,贊不絕口。以后老人,每年都做血豆腐帶給兒子,其他戶也學做起來,代代相傳至今。</p>

    制作方法:先將黃豆籽用磨子磨碎,放在水桶或大鍋里泡漲,再用小石磨加工成豆汁,然后倒在鍋里,煮成豆腐。參與豬肉肉沫、豬血、香料揉捏,煙灸而成。原料配搭。如12公斤黃豆做的豆腐,將2公斤的豬下胛(溝肉),切成長條細片,加鹽、花椒、胡椒、八角、草果、茄香、芫西、沙仁等香料面。再加鮮豬血混合拌勻,然后捏成小碗大小的豆腐球,放在火坑上,日夜不停地用柴火煙灸而成。熏煙時火不能太大,一般15-20天即成。吃時放在鍋里煮熟,然后切成片狀即可食用。如和腌肉(又名煙肉或臘肉)煮,味道更美。切成片后,呈玫瑰色。置于盤中,香氣撲鼻,清香可口。再則。再則,如需保存時間長,捏成圓個后,用青菜葉包好放在炕上灸好后,剝去包葉,放入豬油罐里泡,一年四季,保其新鮮細嫩,更具特色,美味更佳,蛋白、脂肪更豐富,更有較高的營養價值。</p>

    血豆腐經過煙灸成,外表黑色,不受青睞,但內部味美。1969年,上海、貴陽等地,上同下鄉知青,到羅甸布依族地區落戶,他們初見血豆腐的外表,認為不好吃。吃上嘴后,方知其美味,回家探親時,村民贈送帶到上海、貴陽等地,他們拿作禮品轉送親朋好友,眾親吃后,贊口不絕,實在是佳品。</p>

    粽粑。是布依族春節時制作的一種糯食品。春節家家包粽粑。粽粑的原料是糯米、香料、豬肉。制作方法:先將糯米篩簸干凈,再把金竹筍殼、穎子桿、芝麻桿燒成炭狀,再搗碎或粉末,配上胡椒、八角、草果、芫西米、茴香籽、沙姜或沙仁等香料粉。豬肉切成長片,適當放鹽和香料搓透。如10公斤糯米、將燒好的筍殼、穎子、芝麻桿灰各0.5公斤,倒入糯米中攪拌揉搓,灰滲透糯米后,將余灰渣簸除。用豬油在鍋里熱好,便將糯米、油渣一同放入鍋里攪拌,使米、油、香料互相滲透,方拿出來,用粽粑葉包。有的放生豬肉包,每個中間放1-2片肉,用稻草芯或粽粑放在鍋里煮熟,削其包葉,馨香撲鼻。春節期間,粽粑又是贈送客人的重要禮品之一,在民間享有盛譽。羅甸布依族包粽粑的習慣一般是臘月二十八日割洗粽粑葉,二十九日炒米、配料、包制。不同姓氏的人家根據祖宗定制或祭祀活動的需要,在包制粽粑時捆稻草有3-5道的區別,同時亦有大中小三種不同的規格和葷素兩種味道。如:板庚的陳姓捆粽粑規定限用三道稻草,而黃姓則需要捆扎4道稻草。粽粑的規格分為雷公粽、葷粽、素粽三種。雷公粽用于祭祀雷公,期盼一年風調雨順,葷粽主要是平常食用,而素粽個頭最小,則用于祭祀先祖。</p>

    酸味。布依族喜愛酸、辣味。一般人家常備有風味不同的酸菜、酸辣、酸湯。有“寧少豬肉,不可缺酸辣”的說法。無論平時,或過佳節,操辦酒席,餐桌上必有辣面碟。除甜食外,幾乎每菜必有辣。平常腌制酸食品一般有酸筍、酸白菜(亦稱酸菜、酸缸豆、酸糟辣等)。布依族喜愛辣椒。秋后園地新椒,摘老的曬干,產量不夠周年食用的地方,要到集市購補。曬干加工成辣面,貯存食用。</p>

    腌制臘肉。腌制臘肉是布依族的一項食品工藝。一般臘月20日以后開始殺年豬,年豬殺好后,除留少數外,其余均作腌制臘肉。因為腌制臘肉是在臘月進行,故名臘肉。殺年豬當天或次日,必須開始加工,時間久了,肉干鹽和作料不易滲透,味道欠佳。加工時,先把豬肉割好,每塊約1.5-2公斤?;ń?、胡椒、八角、沙仁、草果等香料粉備齊。按1公斤6錢鹽的比例與香料拌勻。將肉放在鍋里,用鹽和香料一塊一塊揉透,噴與適量白酒。置于大鍋或缸里腌三天左右。方取同上炕熏。頭三天最好用松柏生葉燒煙熏,煙火不斷,10天左右方成,熏制臘肉,其味很香,非常可口。一般過了正月,貴客到家方拿出招待,或勞動累了才拿出食用。</p>

    布依族喜歡飲酒。一般自釀自用,也有開小作坊釀酒銷售的。釀酒原料多為包谷、大米、小麥等,酒糟喂豬,酒的度數較低,約20-30度。沫陽地區布依族,還會制作刺梨、拐棗、香蕉等土窖酒。這種土窖酒,是用二鍋頭水的好酒,加適量甜酒,浸泡剌梨、拐棗、香笆蕉。把壇口封好,一年半載始開。酒店色稍黃,味美且醇,不知量力者,超量易醉。布依族人民,喜歡飲自己的土酒,飲高度烈性瓶裝酒的人不多??腿说郊遥剖谴驼淦罚詣窨腿硕囡嫗闃?。</p>

    布依族人民,除個別性氏外,都喜歡吃狗肉。貴客到家,不殺雞就殺狗招待。清明節和3月13日,多半喜歡殺狗吃。打田插秧完或秋收后,幾個或十幾人相約,湊錢買狗來&ldquo;敲&rdquo;,聚在一起,暢飲歡樂。過去布依族聚居的集市,場天還開狗肉“湯鍋”,吃的人不少。狗肉還可加工成狗干巴,狗繃腸等。狗干巴是用狗肉剔舊骨頭用作料,鹽腌透后經煙灸而成。狗繃腸則是用糯米面和狗軟骨坎碎沫后,再用狗血作料拌勻灌制煙灸而成。味道十分鮮美。</p>

    服飾。史料記載,布依族服飾,明清以前,男喜青色,大襟右衽長衫,布紐扣,冬棉夏單,大褲腳(8—9寸),大褲腰,穿時把褲腰折疊,用褲帶拴住,少數人頭護長辨,包5—6尺長青布頭帕。男孩戴帽,冬天布鞋,熱天草芏。清末到民國年間,多數改穿對襟衣,衣長過腹,依然布扣。辛亥革命后,漢人剪發辮,布依族地區男人也隨同剪發辮,包頭帕或戴帽。解放后,變化很大,上世紀50-70年代,多數人尚穿土布對襟衣、布鞋、球鞋,90年代,多數穿中山裝、學生裝、西裝。均是機織細料或毛料。熱天襯衣,秋天單衣,冬天棉衣棉褲,普遍護中山頭或平頭,頭戴帽子,腳穿球、皮鞋,男童基本漢裝。</p>

    婦女服飾。年輕姑娘(含已婚未生孩),上裝多是青布右衽大袖(7-8寸)。衣服的托肩,邊緣和衣袖,繡有花邊或鑲花邊欄桿,衣長距膝1-2寸,下裝為青布便褲,大褲腳褲腳均繡花或鑲花邊欄桿。尖頭花鞋(亦稱搬尖鞋),鞋尖、鞋面均繡花。冬天裹腳,夏天涼鞋,頭發梳裝,一根長辮,扎紅綠線,小姑娘發辮拖背,青年婦女發辮繞頭,頭包折疊整齊的青或花帕子,大部分穿繡花圍腰,已生孩子的婦女,不再束長發拖背后,辮綰發髻于腦后,馬尾編織發網罩發髻,插玉簪或竹簪。不再穿繡花鞋,不再腰花圍腰,否則就會被人非議。老年婦女的服飾比較隨便,包頭帕不折疊,不佩戴任何首飾。5歲以下的小女孩,都戴帽子,有“貓頭帽&rdquo;、&ldquo;鳳尾帽&rdquo;、&ldquo;兔兒帽&rdquo;等禽獸象形帽,上綴有銀飾帽符&ldquo;長命富貴”、&ldquo;百家鎖&rdquo;字樣,帽沿繡花邊欄桿。</p>

    解放后,婦女的服飾變化較大。現在除邊遠地區,個別年齡大的婦女保留欄桿服外,其余都放棄花蓮欄桿裝飾和尖頭花鞋,男女青年全部改裝(漢式)。各地方料已由自種棉花,自紡棉線,自織土布,自用靛染,自縫衣褲等。逐步過渡到現代機織布,合成纖維和毛料,手工制作少了,逐步過度機制。城鎮附近男女青年,從服飾上看,已分不出漢族、布依族。但廣大農村中,傳統的婦女紡紗、織布、繡花,做花墊單、染青布、各種精致的方格布等依然不斷,除自穿外,還上市出售,外來客商看見,十分喜愛。</p>

    婚姻。據筆者調查境內七個布依族村寨代表點(主要講述人,立亭黃炳芬,婦,布依族,53歲,初識字;興隆王文芬,婦,布依族,58歲,初識字;上叢黃昌補助,男,布依族,58歲,教師;董當陸雅麗,女,布依族,72歲,文盲;高圩王知祥,女,61歲,小學;鳳亭王德成,男,布依族,68歲,識字;羅蘇楊勝康,男,布依族,59歲,識字)。情況綜述,布依族婚姻,從總體看,自上而下以來多為一夫一妻一制,但在舊社會里,剝削權有勢,生活奢侈,也有一夫多妻。又因中國人自上而下存在重男輕女思想,認為唯有男孩能頂替香煙,繼承祖業,傳宗接代,女孩只能出嫁,入贅的也要三代轉祖(轉原姓氏)。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只生女孩,沒有男孩的男方也有娶小妾的現象。</p>

    婚姻締結,有一套繁鎖的過程。隨著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民族間互相影響和地區差別,其程序和彩禮、禮品,亦略有不同。共同點:舊社會里,多數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數青年男女,通過趕場,走親訪友,過節對歌,花包場上等,相識交往,擇為意中人,也得要通過繁鎖的程序,經雙方父母承認,方能締結良緣。否則視為不正當婚姻,受人非議。</p>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婚姻法》的頒布,人們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男女婚姻自由戀愛,自己擇偶。個別由雙方父母之間承諾或相中的婚配,也須經男女雙方同意,方得訂親結婚。</p>

    結婚儀式,明清以前,新娘步行。后來受漢文化的影響,一般都坐花轎。解放后,逐步廢除坐轎,&ldquo;文革”后,全部廢除。改為交通方便的地方坐車,交通不便的走路。</p>

    締結程序:</p>

    相親。布依語叫Xuaxbaex(即:&ldquo;訪親”)。布依族對相親很重視,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的形成,終身幸福與否,在于八字相生,相我來決定。當男孩出世幾歲以后,父母先訪問周邊村寨和本村寨異姓或同姓不同宗的(如羅氏有葷素之分),同齡或近齡女孩,身體健康,聰明伶俐,“八字”和自己兒子相生不相克的。如屬雞的不能配屬狗的,屬虎的不能匹配屬豬的,這叫&ldquo;八字”相克。另外還要看女方生在忠厚在家,父母為人是否忠厚、正派。個別的男女雙方相戀,私下談婚,男方要看女方品德、性格如何,是否會紡紗織布、剌繡、縫紉,是否聰明賢惠,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孝敬公婆和侍候丈夫等。女方要看男孩身體狀況、性格、品行等,總之,品貌端正、健康、聰明、勤勞、勇敢且能識字的最好。這些條件基本符合后,男方家才請媒人上女方家提親。</p>

    提親。布依語叫:Gaangcbaex(漢意:“說親”)布依族認為,相親是基礎,提親是關鍵,往往一家女子幾家求,一家男孩多戶擇,這樣就要請能說會道的人選媒。媒人有內、外媒各人,多半是婦女,也有男的。內媒多是女家內親或本寨人,內媒首次到女方家不帶手禮,先去試探深淺,如女家父母同意了,外媒才走。第二次方由內外媒人一道帶手禮,登女空門。一般手禮有:紅糖兩塊或米酒3斤(興隆方向加粽粑兩對)。女家父母對男方尚未了解,不便表態,暫不退媒人帶來的手禮。過一段時間,男家不見退手禮,又請媒人繼續走第三次,一般要走3到5次才定。每次手禮和第二次一樣(個別地方只帶一次手禮)。最后一次,女家同意了,就請族中長輩和親哥弟、親妯娌來陪媒人吃飯。把媒人帶來的手禮(糖、酒),拿來大家吃,俗稱吃&ldquo;走路酒&rdquo;、&ldquo;走路糖&rdquo;。席間雙方商量要“紅雞蛋&rdquo;的事項。但羅蘇等地區,還多加要開口飯一次,即男家擇好吉日,請族親和媒人4人以上(要雙忌單)帶禮品:紅糧兩對,紅糯米飯約5至7斤,公雞1只,米酒3至5斤,豬人5至7斤,開品錢過去3.6塊大洋,現在12至24元等,到女家要開口話(布依語叫:Aul haausndil)。女家請親叔伯、哥弟來陪客人吃飯。近的當天回,遠的次日返家。</p>

    要&ldquo;紅雞蛋&rdquo;。境內不統一,七個調查點,高圩、董當要“紅雞蛋&rdquo;和訂婚(放大媒)已合并(布依語叫:Genl gadt),立亭、上叢、興隆、羅蘇、鳳亭調查點分開。這些地方稱要&ldquo;紅雞蛋&rdquo;為Genl gadtneec。本文按多數地區分開記述。要“紅雞蛋&rdquo;的禮品有:紅糯米飯約10斤,紅雞蛋一對,紅糖3對,有的地區不要糖,可用糍粑代替,公雞1只,豬肉5至7斤,土酒5斤左右。禮品備齊,擇好吉日,邀請族親和媒人,4—6人(要雙忌單),前往婦家要&ldquo;紅雞蛋&rdquo;。婦家請親叔伯、親哥弟或親妯娌來陪客人吃飯。近的當天回程,遠的次日才回。女方送給男方的禮物,一般布鞋、鞋墊各1雙,枕巾兩張,大方的人家,送一件衣服布料,紅糯米飯約7—10斤,紅雞蛋1—6對。從此以后,互稱親家,有事互相幫忙,紅白喜事來往互相送禮祝賀。</p>

    訂婚。也叫放大媒,布依話叫:Genl gadtlaaux。禮品比上幾次多得多,紅糖、紅糍粑是按女家族親、母舅、姨媽姊妹、姑媽、姑父戶數來備送,每戶一份(紅糖、糯米粑、米花、米葉各一塊);豬肉過去70斤左右,現在100多斤,公雞1只,酒10來斤,包頭帕一張,衣服布面1-2件,可預交部分彩禮。禮品備齊,擇好吉日,邀請家族10-20人,隨同禮品,前去女家訂婚。女家設宴招待客人,其族親、母舅等內親也前來陪客人吃飯,席間對歌勸酒,猜拳作樂。有的當天返回,多數待女家族親輪宴請周才回家。最后一天,女家要辦一席發腳酒,飯后舉行揭“雞頭”儀式。即女家堂屋供桌上,燈燭輝煌,擺12個新碗,其中11個盛滿酒,1個裝雞頭,每個裝東西的確定都用另一只碗反背蓋好。由男方來定親的人,推薦一名酒量好的去揭雞頭確定。倘若首次開兩上碗,便得雞頭,就主動喝完另一碗酒,算結束了,如兩碗都是酒,有經驗的人,就把這兩碗酒擱放女家香火上,以表孝敬祖宗為由。在場的人,無可非議。然后再往我開碗,碰酒就喝,一直得到雞頭碗,方燃爆竹,唱首感謝歌和暫別歌,登程返家(舉行揭“雞頭”儀式,有的地主要在&ldquo;八字”時才舉行)。這次女家回送給男方的禮物有:衣服布料1件,花墊單1床,過去布鞋(現在皮鞋),鞋墊2雙,紅糯米飯約5公斤,雞蛋4-6對,枕頭1-2對,雞頭紅紙包好,男方帶回。當天或次日,男家要宴請族親,共同慶祝&ldquo;雞頭”。</p>

    要&ldquo;八字”(鸞書)。七個調查點中,高圩、董當結婚前,不另辦禮品到女家要“八字”。而在新娘出嫁早晨,女家請人抄新娘“八字”轉給押禮先生帶回。</p>

    立亭、興隆、羅蘇、上叢等地,結婚前幾個月,必辦禮品到女方家要“八字”。如訂婚時已辦隆重的儀式了,要&ldquo;八字”就簡單些,反之要“八字”較訂婚更為隆重。隆重的地方:備齊禮品,邀請族親10-20人(內有一位抄“八字”先生)。擇好吉日,隨挑禮品,到女方家要“八字”。一般禮品有:按女家族親、內親每戶一份(紅糖、紅糍粑、米花、米葉各1-2塊);土酒過去幾斤,衣服布面,過去3-5件,現在8-12套,花線錢過去12-24塊大洋,現在200元,母舅、親叔伯,成家了的親哥弟,每戶一頭小豬,或用錢折,過去每頭小豬折價6-12塊大洋,現在120元,其他姨媽姊妹等內親,每戶一只雞,這天這些內親亦各帶些手禮(枕巾、毛巾、鞋墊之類),前來贈送女方,并陪要&ldquo;八字”客人吃飯。這次雙方商定結婚彩禮。如女方制嫁妝的,解放前,一般彩禮:棉花15-20斤,棉線5-10公斤,藍靛40公斤,豬肉5-10公斤,彩禮錢60-120塊大洋,另外花線錢24塊大洋。恩儀、佯儀各12塊大洋,衣服布面3-5件,包頭帕一張,布鞋一雙,手圈、簪子等妝飾品多件。解放后,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如女方制嫁妝的一般彩禮隨之提高到:棉花40-50公斤,棉線10-20公斤,彩禮花線錢1200元,妝飾品除如同過去的外,增加皮芏、手表、耳環等。藍靛50-60公斤,衣服布料5-12套,包頭帕一張,豬肉50-60公斤,有的地方采取包干萬元以上,如若男方自制嫁妝的,只要小錢和花線錢兩三千元,小豬禮物仍如前。要“八字”最后一天,如訂婚時未舉行揭“雞頭”儀式,這次要舉行揭&ldquo;雞頭”儀式。近的當天回家,遠的次日才回。女家返送男方禮物有:衣服布料一套(過去一件),花墊單一床,布鞋或皮鞋一雙,枕頭1-2對,鞋墊若干雙,糯米飯約5公斤,紅雞蛋4-6對,雞頭用紅紙包好,隨同寫好的&ldquo;八字”交給來要“八字”的人,女家還送一只雌雞配男方帶來的一只公雞,陪&ldquo;八字”帶回,到家當天,或次日同樣宴請族親共同慶祝&ldquo;八字”和&ldquo;雞頭”。</p>

    報婚期。境內布依族,結婚前幾個月,都要舉行報婚期。由于地區不同,形式有別,但其內容大同小異,有簡有繁,簡單舉行的。如興隆等地,請先生擇好結婚吉日,抄在一張紅紙上,請族親一人,不帶手禮,送到女方家即可。多數地區,亦在結婚前數月,男方請親叔伯或親哥弟和媒人2-4人。攜帶手禮。公雞一只、紅糯米飯、豬肉、土酒各幾斤,到女家報婚期,同時還送已商定的大部份彩禮。女家請親叔伯或親哥弟前來作陪就餐。忽前通過媒人,當面雙方族親,點交彩禮給又方父母。少數要“八字”時,未商定彩禮數額的,這次報婚期一一商定(彩禮詳見要“八字”節)。并在近期交清(含花線錢、給母舅、親叔伯、親哥弟等小豬、雞的彩禮)。少數差額,結婚時一定補交清。</p>

    結婚。境內布依族結婚頭天,是女方家辦酒請客。母舅、姨媽姊妹、姑父、姑爹等親戚朋友,前來祝賀,送錢送物,收到男方送小豬禮品的內親(母舅),當天有的返送一床棉被,或一只柜子,或一床毛氈等禮物,得公雞禮品的內親,有反送衣服布面一件,或洗臉盆一個,枕頭、枕巾、包頭帕、半斤棉花等禮物。其他親戚送錢、糧。當天下午,男方家邀請族親和寨上30-50人,其中:長輩1-2人,押禮先生1人,接親娘1-2人,接親妹2-4人,吹嗩吶2-4人(羅蘇等地嫁女不準吹嗩吶,到男家才吹),抬轎、禮品和彩禮的多人。禮金主要有六禮:恩儀(送父母)、廚儀(廚師)、背儀(送背新娘出門的兄長)、梳儀(送幫新娘梳頭的人)、媒儀(送媒人)禮品:過去一般豬肉、土酒各50-60斤(喜酒頭三天內要送齊),紅糍粑、米花、米葉若干塊。興隆、羅蘇等地,除小粑外,還打兩塊大糍粑,每塊10多斤糯米來做,香燭火爆備隨。彩禮有:恩儀、佯儀過去各3.6-12塊大洋,現在各120元,其他梳裝等工封小錢,布芏一雙,衣服布面訂婚要&ldquo;八字”時已交部分的,這次補交差額達5-12件,手鐲1-2只(現改為手表1塊),有的地方,四角桌子各壓100元,簪子一支,包頭帕一張,新紅傘一把等。</p>

    接親隊伍到女家后,押禮先生把禮品和彩禮擺在女家堂屋八仙桌上。擺好,點燃香燭,遞上請書,女家方派人來請點彩禮。如已按原商定的禮品、彩禮數額辦齊,便燃放爆竹收彩禮。否則叫押禮先生補足,方燃放爆竹,擺桌就餐。城關、逢亭、羅悃等地接親隊伍當天返回,沫陽、八茂等地次日新娘方出門,當天,新娘心里說不出難舍難分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之情。是日接親隊伍將至更加痛心,便宜在內房放聲大哭訴難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難別兄弟姐妹之情。天將拂曉,嗩吶吹響催主家發親,新娘哭得更傷心,梳裝妹給新娘梳裝打扮,女方家清點嫁妝,交給接親隊伍搬到門外。</p>

    解放前,一般嫁妝有:四腳方柜兩只,箱子兩個,火盆一個(配火盆架),被蓋5-7床(墊一床),洗臉盆兩個,蚊帳1-2籠,床單4-8床,布鞋、鞋墊若干雙,枕頭2個,富裕人家陪嫁牛、馬。當天姨媽姊妹送的墊單,衣服布面等多件,全送給男方。解放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騰飛,布依族結婚的嫁妝隨之大增,近年一般嫁妝有:電視機、洗衣機、冰箱、自行車、放像機(VCD機)、電視柜、碗柜、消毒柜;個別富裕人家還聯嫁牛、馬、摩托車等。床上用品也比過去多,多半是高檔商品,被里被面是化纖布、綢緞;被蓋10多床(其中墊的兩床),墊單10-15床,毛氈4-6床,布鞋10-20雙,鞋墊20-30雙,蚊帳2床,枕巾10-20張,枕頭3-4對,洗臉盆3-5個,極個別的富戶,還陪送農用貨車1輛,更有勝者,還陪送住房一套。</p>

    吉日已到,扶親妹(未婚女青年),或親哥弟,把新娘背出大門,接親妹(也是未婚女青年),接著背新娘上轎、上車,無轎無車的地方,接親妹們輪背新娘過女方寨子,新娘方自己走,接親提著兩個燈籠或兩盞燈,走在前面引路,新娘在接親妹、女送親客2-4人,送行女友(近的送到男主家吃飯方回,遠的送到半路返回),接著吹嗩吶人員、押禮先生、男送親客2-4人,抬嫁妝的大隊人馬,緊跟隨行。若麻轎的,接新娘仍然提燈開路,花轎置隊伍中間,前鑼后鼓,浩浩蕩蕩。途中過廟房門外,停轎上香燒紙,過大橋亦如此敬供??斓侥蟹郊視r,男家在門前院壩擺一張八仙桌,桌上擺酒、肉、飯、插三柱香。先生站在桌前,轎子入院停下,接親妹扶新娘在、車,等待魔公退“車馬神&rdquo;。魔公兩手合抱一只公雞,嘴里滔滔不絕念咒語,念完掐雞冠出血,將雞血點轎扛、車門后,把公雞扔過轎頂,新娘方可進門。男家又在大門坎內側點一盞菜油燈,放8棵燈心,置燈盆里,并把燈心全點燃,有的地方,門坎上加放架馬鞍或門坎下放盞菜油燈。點燃后用篩子罩上,接親妹們扶新娘從篩子、馬鞍上跨入堂屋。</p>

    拜堂。新娘在爆竹聲中,步入男家門。這時神龕上供桌上,燈燭輝煌,地板上鋪一張席子和被蓋,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下,舉行拜堂儀式。首拜天地,次拜祖宗。拜畢,新娘方入洞房。這天新娘不出房,由婦送親客、男客親妯娌姐妹在洞房陪新娘吃住。新婚之夜,新郎不入洞房,以表尊重女送親客。有的地方,次日早晨(亦稱二朝),還舉行二朝拜堂儀式。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后,便向族親長老、叔伯、妯娌、母舅、姨媽、姊妹、姑爹、姑父等敬茶。凡得到敬茶的人,都要贈送新郎新娘錢物,布依族送衣服布料一件。男送錢:一般20-50元,大方的送100元。當天拜堂后,新娘始出洞房,參加做灶邊家務,洗碗洗菜,挑水煮飯等。</p>

    回門。布依族結婚辦喜事,少數地方,新娘和送親客當天回家。多數地區,男方家族親二朝以后,輪請送親客吃飯。一般三天,家族大的宴請5天方周。最后一天,男家又要設宴發腳送親客回程。新娘也隨同送親客回娘家,俗稱&ldquo;回門”。新娘回后家3-7天后,男方又請親妯娌一人,或其女孩到新娘后家接新娘回來,布依知稱&ldquo;Dafusruiz”(意回踩腳?。?。解放前,由于新娘想多在后家做些私房活,婚后仍常住娘家。夫家有紅白喜事或農忙季節,方來夫家住一段,農閑又回娘家,少則2-3年,多則4-5年,才常住夫家,此習俗現在改變了,一般回門幾天,就回來常住夫家了。</p>

    喪葬。布依族喪葬儀式,主要程序:入殮、祭奠、砍牛、出殯、安葬等繁瑣儀式。明清以后,漢族喪葬習俗,逐漸融合布依族喪葬,唯&ldquo;砍牛”獨具民族特色。</p>

    老人逝世,即向母舅報喪。對死者熱水洗浴,男性剃頭,女性梳妝,換上老衣(生前備好的壽衣)。一般穿三套,男戴帽或包布帕,女包紗帕或布帕。身蓋墊單,臉罩白紙,停尸中堂,擇吉入殮,入殮完畢,一般請道士先生“開路&rdquo;,做兩三天,有的做5-7天,個別的做9天道場,稱&ldquo;三旦夕&rdquo;或&ldquo;五旦夕&rdquo;。立布幡、豎紙幡、設經壇。紙扎祭品有:紙人、紙馬、白鶴、龍鳳等。安葬那天&ldquo;度亡”火化。做“三旦夕&rdquo;以上的,在放客那天舉行家祭典祖(開吊)。親戚朋友,前來吊唁。一般送錢、米、酒、米粑、祭幛;女婿要吹嗩,送祭豬、祭幛、紙傘、紙旗等,過去&ldquo;砍牛”還要牽牛。放客這天,本寨族親要幫孝家拉客。出殯時,死者大執火把走在前面引路,撒冥紙錢。接著幡旗、紙馬、紙轎隨行。孝子戴孝帕,穿孝服,柱孝棍,拉牽引布,俯首悲行。道士先生敲鑼打鼓、鐃鈸和賓客親友隨行相送。墓地按道士先生擇定的方位打井,第一鋤泥土放置旁邊,墓穴挖就,道士先生,用朱沙在穴中畫&ldquo;八封圖&rdquo;,用燒紙鋪于穴中燃燒,稱之&ldquo;熱井”。然后用只公雞,從穴東放進穴內,飛向西邊出,名曰:&ldquo;滾井”。接著把靈柩放入穴中,孝子反手背第一鋤泥土撒于棺上,名曰:&ldquo;孝子背土”。接著來幫忙的眾親友,壘土為墳。有的當天,多數第三天,孝子復請道士先生,到死者墳地&ldquo;復山”、&ldquo;安龍”、&ldquo;謝土”;49天孝子方脫孝服、孝帕,滿三年擇吉日“除靈”。</p>

    以上程序和漢族大同小異,獨具民族特色的是“砍牛”儀式。傳說:漢文化進入布依族地區以前,布依族是以“砍牛”來超度死者&ldquo;上天”的。他們把“砍牛”的來歷,編成一部《砍牛經》,也叫“砍牛歌&rdquo;。漢文字傳入布依族地區后,部分學過漢文的人,就用方塊字音記述成書,保存下來,詩歌體裁,韻腳工整,是一部敘事長詩。分為5卷,5328行,共35884字,全用布依語念唱。其內容:上古時代老年人死了,人們都爭著去吃死者的肉。后來有位名叫德云的人,小時放牛上坡,看見母牛下崽很痛苦,他回家告訴母親,母親說我生你的時候,也是如此痛苦。德云記在心上,他長大以后,認為母親子這樣痛苦,孩子又吃母奶長大,然何父母死還要分其肉吃?實在不忍。后來他母親病重,他打棺木,誰也不知,別人問他,也不告訴。其母死了,他悄悄給母親洗尸、梳頭,穿新衣、裝殮好后,才放塊痛哭,大家知道他母親死了,就提鹽,提醋前來分吃死者肉。德云把道理和大家講,并買頭大水牯殺替母肉給大家吃。又說:“牛肉似父母肉,家族,姻親不能吃,吃到那里爛到那里,一切不吉利,只能給親朋好友吃&rdquo;??滴酢顿F州通志蠻僚》載:&ldquo;……喪,屠牛招待親友……主不食肉,只食魚蝦&rdquo;。德云的孝心感動大家,從那以后,大家都信照德云的辦法去安喪父母。</p>

    喪葬“砍牛”,是布依族隆重的喪葬儀式,要砍的牛,有的地區是喪家自備,有的地區女婿送來。&ldquo;砍牛”儀式,一般擇在村旁、寨腳、大田里,寬敞的坪子上(幾畝寬)設祭壇。豎起一根有大碗口粗、高一丈二尺的木樁,頂上掛五彩紙錢吊花,生朵吊花懸一串鞭炮。距木樁約10米,并排擺兩張間距紅2米的桌子,桌面上擺些茶酒碗、公雞、刀頭。桌間用竹子劃破,拱成花橋,高丈多,兩張桌子,猶似橋磴,竹橋孔上,懸五彩紙人,人牛可從彩橋下出入。儀式由道士先生主持,參加儀式的,主要是死者的孝眷、女兒、女婿和前來祭奠的親友。其他人都是來看熱鬧的,一般有2000人左右圍看。</p>

    儀式開始,從孝家從發,道士先生走在前頭,孝眷、女兒、女婿等扛錢龍、鳳凰、引吊、紙旗、亡傘祭幛還有牽要砍的牛。一路鐵炮、土槍大號、小號齊鳴,進入砍牛場,從彩橋下穿過,依次轉著“牛樁”繞行數十圈,謂之“轉場”。道士邊走邊念唱咒語,念唱完畢,女婿將牛拴在“牛樁”底部;道士先生找著砍牛刀,站在凳子上,刀柄系著谷穗和彩帶,大聲念唱數句咒語,才把砍牛刀交給砍牛的女婿,砍牛女婿(如女婿不敢砍的可請別人幫忙砍),肩掛兩米長紅布,系緊腰帶,手執砍牛刀,威風凜凜,聽道士先生念唱下令砍牛咒語畢,女婿準備舉刀時,寨上圍看熱鬧的小伙們,便把懸在&ldquo;牛樁”上爆竹點燃,并手執竹鞭將牛抽打,故意讓牛驚,考驗砍牛女婿的本領。這時腰肥體健的牯牛,事先又別致飽酒槽,牛驚爆竹聲和竹鞭打,小膽的女婿,久久不敢下刀,因為第一刀砍不中規定的要害處,就要被圍看的人哄笑,被小伙們竹鞭抽打,膽子大又有經驗的女婿,瞄準牛頸要害處,兩三刀就把??车沽恕?lt;/p>

    20世紀中葉以來,大部分地區布依族的喪葬活動已基本不舉行砍牛儀式,除鳳亭鄉的國光村、八總鄉的交廣村至今仍保留此習俗。繁鎖喪葬的儀式,也視其家庭而異,富裕人家做道場,困難家庭,只簡單的“開路&rdquo;便出殯安葬了,只是立碑紀念,較過去之普遍。</p>

    二、節日活動</p>

    一年之中,布依族的節日有:大年、清明、三月十三(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九月重陽、吃青等。除三月十三(三月三),是本民族特有的節日外,其他節日和周邊民族基本相同,只是文化娛樂,食品有別而已,分述如下:

    大年(春節):是全年最隆重的節日。每到農歷臘月20后,各家各戶,始作過年準備,縫制新衣,準備香料,準備糯米,煮豆豉,做酶豆腐(即臭豆腐),殺年豬,做血豆腐,臘肉,香腸。打掃衛生,洗粽粑葉,在外工作、經商、就讀的親人也陸續回到家中和老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臘月29、30日,始用紅紙寫神榜、對聯。張貼于神龕、中柱、元柱、門窗等,呈現節日喜慶景象,有的姓氏除夕開始打粑、包枕頭粑,供祖宗。晚上不睡,名曰:&ldquo;守舊歲&rdquo;,整夜燈燭輝煌。多數姓氏大年初一,雞叫頭遍,開始打糍粑,堂屋供祖。祭品有:熟公雞、刀頭、美酒、糯米粑。姓氏不同,供桌擺法有別。但供桌擺好后,即燃放爆竹,請祖宗就席。年青姑娘小孩爭先恐后到井邊要勤水(又稱智慧水)。傳說第一個取得勤水的人,是當年最聰明,事事如意的人。取水時間從子夜時分開始到凌晨均可,去取水的帶上一只能裝3-5斤水的葫蘆,點上3柱香、燒紙然后跪在井邊的祈禱,口中念“求大人(龍王)賜我勤水,吃哪樣水才勤(聰明),哪種水最潤只占喉嚨,教什么我的記性(悟性)最好&rdquo;。念完后,用葫蘆裝上水帶回家燒茶敬祖宗,天亮后,全家歡聚吃團圓飯,飯后兒童盡興玩耍,男童打疙螺,女童踢毽、打單。青年男女到花包場上丟花包,對唱竹筒(一種圭話筒制法,將大竹在靠竹節的地方鋸斷,然后在竹節的底部打一小孔,再用棉線或細麻線穿過,連成數十米長的有線話筒即可對話)。老年人在家飲酒作樂話桑麻,若是天氣好則坐在曬壩上擺故事。羅悃鎮所在地,此日河東、河西青年隔河打小石頭仗(愉樂)。有的姓氏初一下午6點左右收供桌,有的初二、初三方收桌。初二以后開始互相拜年,走親訪友。女青年到外村拜年,要受到該寨男青年邀請對歌,有時對唱幾天幾夜。有的白天丟花包,晚上對歌,男青年組織上山打獵,下河捕魚等活動。過去整個正月都休息,盡興玩樂。</p>

    新中國建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家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因此大年初一的前后幾天放假休息,一般初五以后,就開始上坡勞動。修橋補路,開渠筑塘,修房蓋屋,修整農具,準備春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種早熟蔬菜的地區,初二就下地干活,有的男女青年,背上行旅到外地打工了。</p>

    了年節:有的過正月29日,有的過30日,這天家家戶戶打了年粑,備豐盛的佳肴美酒祭祖先,表示過了今天,就要投入緊張的春耕生產了。</p>

    清明節:這個節日本來是漢族節日,可是民族事例和漢文化傳入布依族地區后,部分布依族地區也過清明節了。除買肉、殺狗、殺雞、辦酒肴外,還蒸五色糯米飯供祖,上墳山&ldquo;掛青”,培土除草清理祖墳環境,休息一天,過三月十三的周邊寨布依族,當天也前來作客,飲酒作樂,下午方散。</p>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亦稱“楓香葉節”):此節日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據俗傳來歷有三:其一,古時候,有位布依族老人,沒有男孩,只有三個姑娘,老大、老二都嫁到有錢人家,老三嫁到貧窮人家。三個姑娘對父親都很有孝心,有次三個姑娘同時去請父親去自家吃飯。先去誰家呢?父親想來想去,最后出個主意,叫三個姑娘各整菜飯,于三月十三日這天,送到指定的三岔路口等他,看誰做菜飯好吃,他就先去誰家。父親和女孩都按時到達指定的地方。老人先看老大、老二的飯菜,最后看老三的。老三沒錢辦豐盛的佳肴菜,不過她憑自己的聰明手巧,上山摘染飯花、楓葉等,取其液辦成五色糯米忽。父親揭開提籃蓋,顏色實在好看,香氣撲鼻,便伸手撲來吃。按原先許上的諾言,先到三姑娘家去吃飯了。后人就在三月十三這天,也蒸五色糯米飯吃。代代相傳,形成節日。其二,從前有位聰明,手藝出眾的布依族姑娘。于三月十三這天,和七仙女在大楓香樹上,比賽織布。姑娘贏了,一時高興失足跌落樹腳身亡。后人為了紀念她,每年到這一天都摘楓香呆、染飯花制成五色糯米飯,祭祀這位姑娘,日久成了傳統佳節。其三,傳說從前有位布依族青年,在皇宮幫皇帝當衛士。一次出征攻敵,大隊人馬已帶著干糧前行,皇帝和衛士因趕不上前面的隊伍,兩人落在后面,在前后左右都沒有人煙的地方,皇帝餓不能行走了。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实厶铒柖橇耍蛯πl士說:“打完仗后,天下太平,給你授最大獎,立最大功”。可是仗打守兇,天下太平啦!皇帝或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場上立功的將士授狀,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問皇帝授獎一事,皇帝反說:&ldquo;現在天下已太平,你有吃就行了,還要授什么獎呢?”衛士氣憤辭去守門,到深原林去,以一棵數人環抱的空楓香樹洞為房,捕貓禽獸維生,曾在戰場上立過功的將士們,見衛士走后,也紛紛離去,幾乎于人守城?;实垡娛虏幻?,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墒窃趺匆舱也坏叫l士了,最后去找衛士的人們把原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列在大楓樹里。護理皇帝,為收買人心,皇帝下令給衛士追補立功授獎。給他做道場,命三月十三這天為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悼念衛士。傳為佳話,演為佳節。</p>

    以上傳說,雖無文字可考,但三月十三掃墳祭祖已成為布依族群眾的習慣。三月十三日前兩天,家家上山采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碓舂茸后,置桶浸泡數小時,瀝去其渣,用其水泡糯米。節日上午,瀝水蒸飯,獲黑、黃、紫色、加品紅、品蘭,染白糯米飯,即成五色糯米飯,清香可口。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殺狗分肉,辦豐盛酒菜祭祖宗。休息一天,周邊過清明的親戚朋友前客。下午互請客人吃飯,有的上墳山&ldquo;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賽踢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插楓香葉,人人頭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英雄,來日蚊蟲不咬。</p>

    牛王節(亦稱招?;辏捍斯澆黄毡?,沫陽、逢亭、羅悃等地區布依族村寨過的較多。節日具體時間不固定,每年栽插稻秧完后,以一寨或周邊商定,擇適當日子,殺豬或買肉共同取餐。借此“儀榔”,制定&ldquo;鄉規民約”。各家各戶管好耕牛,田間管理,防火防盜,自覺遵守,不得違犯。有的地方過“牛王節&rdquo;,要在牛角上扎稻秧,牽著牛在寨中游走,表示給牛&ldquo;放假”此節不供祖宗,不搞其他活動,但這種&ldquo;儀榔”形式,年年如此,代代相傳,便成了獨特的傳統節日。</p>

    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節:這三個節日,外地布依族過得隆重,羅甸地區布依族不普遍過。只是有漢族雜居的布依族村寨,或雜居在漢族村寨的布依族,才隨同漢族過此節,他們看到漢族過節。自己干鍋不好,也買肉殺雞,包三角粽粑,或蒸糯米飯吃。一般不供祖,不放假,不搞什么活動的。</p>

    七月半:除大年,七月半是布依族的第二大節。一般休息3天,13日開始推豆腐,殺豬或買肉,推糯米漿,制作“搭聯粑&rdquo;。&ldquo;搭聯粑&rdquo;制作程序即用紫葉水泡糯米“吊漿”,后用芭蕉葉包為兩上相聯的糍粑,餡子用糖、肉、芝麻。14日正節早上家家蒸搭聯粑和花糯米飯,殺雞拱肉辦豐盛酒菜祭祖。上午合家吃團圓飯。下午姑娘前來拜節,晚上每戶都要在堂屋為祖先焚燒香紙,&ldquo;銀錁包&rdquo;。15日晚上,各家在院壩插香,路邊插成一條香龍,一直插到寨邊,俗樂“路香”。青少年還插“香瓜”或&ldquo;香橙”。即把香點烯后,插在嫩南瓜、橙子周圍,再把瓜、橙子插在竹竿上,立于院壩前沿或寨邊路口觀賞。近水的插了香燭的瓜橙放到河中任其流淌叫“放河燈&rdquo;。有的還在院壩擺凈茶,俗傳供給游看路香彩景的孤魂野鬼飲用。</p>

    嘗新節:各地過的時間不統一,有的在水稻剛成熟時,買些肉、殺只雞,并到田頭割幾把谷穗回家加工,做好菜敬供天地,祭祀祖先。多數地區水稻收完后,以一寨或幾寨聯合,到重陽節一并過。節日這天,用新糯米打糍粑,買肉殺雞,辦豐盛佳肴,敬供天地,祭祀祖宗。休息懷天,飯后近水者,下河打魚,近林者上山打獵活動。如板庚一帶的布依族在這一天就過的非常熱鬧,祭祀祖宗時還要放炮竹,有小孩的家庭還要叫小孩到別人的瓜棚或瓜地里去偷些南瓜回家,過去布依族民間流傳&ldquo;八月中秋亂得亂偷,九月重陽亂得亂扛&rdquo;的順口溜,是說每年中秋和重陽這一天允許小孩偷別人的瓜,來年才有好收成,這種習俗在上世紀中葉以后就已不再沿襲了。</p>

    三、語言文字

    布依族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布依語有三個土語區,羅甸布依語屬第一土語區,其語言和周邊省縣的壯語、布依語基本相同,可以通話,對唱山歌。布依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周邊民族語言,特別是漢族的語詞,豐富自己的語言。</p>

    境內布信族,自古以來,在本民族內部,用布依語作交際工具。但上學就讀、外出經商的均使用漢語。城鎮附近雜取漢族村寨的布依族,懂漢語的較多,多數人在家都使用布依語,出門對外使用漢語,機關干部和少數民族家庭全用漢語。當然距中心集鎮、主干公路較遠的一些村寨少數布依族群眾亦有聽不懂、不會說漢語。</p>

    解放前,布依族沒有自己的語言相一致文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是刻木結繩記事。漢文化傳入后,布依族中,一些人始學漢字,就以漢字同音或近音作符號,少數字加偏旁部首,個別字創造,我們稱之“土俗”文字。用這種文字來記本民族民間口頭文學和祭祀歌等。如《砍牛歌》亦叫《砍牛經》、《王漢與王樹》等,是用&ldquo;土俗”文字記述的。</p>

    民國年間,羅伯祥老先生曾用&ldquo;土俗”文字寫詩罵舊社會,此抄一首:“國民刀堂淚汪汪,蒲況蒲乎怕趕場;昂昂竄蠻收火食,其其擼鑼墊丁糧;染麻界了里夯賴,利納充完沿演長;停料繳留無正據,細胡亥母實悲傷&rdquo;。但是&ldquo;土俗”文字不科學,多數人是看不懂的。</p>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語文工作。1956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mdash;—布依文。1981年和1985年,先后兩次修改補充,布依文共有26個字母,32個聲母,87個韻母和8個聲調。經多次對境內布依語普查,羅甸布依語語音系統及主要特點是:字母有: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聲母有:b d g q mb nd (z) j m n ny ng l f s x (h) w r y hr by qy my sy dv jv xv gv qv rv ndv nv lv nyv yv ngv qyv 羅甸音系多方案六個。韻母有:a aai aau aam aan aang aab aad ai au ae am an ang ab ad ag o oi oom oon oong oob ood om on ong ob od og ee eeu eem een eeng eeb eed aem aen aeng aeb aed aeg I iu ie iam ian iang iab iad im in ing ib id ig u ui ue iam uan uang uab uad um un ung ub ud ug e ei ea eam ean eang eab ead en dng nb ed dg io ua ou uai iau er 后面6個是漢語借詞韻母(羅甸多方案3個)。聲調共有8個,其中,6個是舒聲調(調號:l z v x s h );兩個促聲調(調號t dt )。字例:b inl(爬)、mbinl(飛)、dal(眼睛)、wal(花)、diangz(糖)、ndongx(簸箕)、daic(哭)、doons(斷)、laamh(臘月)、dabt(肝子)、dab(踏)、maad(襪子)。</p>

    羅甸試行布依文,始于1957年。是年縣派8名學員到黔南州語校師資班學習,5個月結業回縣。1958年,縣教育局在邊陽開辦第一期布依文師資培訓班,共80名學員。結業后,準備推行,時逢&ldquo;大躍進&rdquo;,民族語文工作停止。1982年,根據上級指示,又恢復布依文試行工作。截止1986年底,共培訓師資5期,157人。其中:男95人、女62人;省州代培訓15人(含苗文老師2人)。這些教師在試行作中,兢兢業業工作,先后有78人次被州、縣、區有關部門評為先進教師,榮獲獎品、獎狀;有4位教師,被云南、黔南民管校和鎮寧民委等聘請去校任民語課教學;有5位教師輸送到部門工作;有23位教師參加統考,錄取州民干校雙語文師資班就讀,畢業后回縣分配工作,現已全部轉正。截止1996年,共開辦6期57個布依文掃盲試點班。學員2823人。其中,男生1913人,女生910人。每期學習230個課時就結業,經省州民語辦派人參加驗收,有2406人脫民文盲,占學員數85.2%。1984年至1995年底,全縣共有40所學校,327個班次,7621學生人次中,進行雙語實驗教學。1995年,國家民委、中國社科院專家,深入羅甸布依文掃盲班,雙文實驗教學班,筆試口試驗收,各班成績平均分別在80分以上,及格率100%,獲專家的高度贊揚。</p>

    四、文學藝術</p>

    書面文學:清末至民國年間,羅甸布依族地區,漢文教育已有發展。境內布依族稟生、秀才就有20多人,他們中不少人已用漢文創作。如羅鳳瑞(事情伯詳)老先生(布依族),他的漢文詩詞、楹聯今存不少。此抄三首:“清閑度日勝當官,寡怨尤兮世事安,醉意林泉甘淡泊,無心利祿任饑寒,試觀豪杰誰終局?幾見英雄孰永歡。覆轍在前須自鑒,原為農圃歷辛酸。&rdquo;、&ldquo;時局渾如雁陣秋,林泉適志任優邀。書能益智當教子,酒可忘憂學醉候。枕石睡余無俗物,抱琴調弦任遨游。為人似此真娛樂,曷用浮名惹怨尤。&rdquo;、&ldquo;為耕而食樂融融,與世無爭一視同,識不如人寧守拙,事非關已應裝聾,奇書有用須常閱,良友多情原永從,富貴浮云何足美,桑麻共話慶豐隆。&rdquo;1931年秋,時任羅甸縣長陳幼棟,委任羅鳳瑞先生當沫陽區助理員和區維持會會長之職,先生拒任,并書上述詩辭呈。又如廩生王升先生(布依族)的教育辛苦自賦(見《羅甸縣教育志》人物篇)。</p>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大批少數民族人才。2001年止,境內布依族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有數百名,其中:1985年前190名,這些人有的已成教授、專家、作者。他們在國內外各種書刊發表許許多多文章,實在不勝枚舉,如語言學家——王偉副教授,寫的《西現少數民族語言論談》一書遠銷國外。</p>

    民間文學:從古到今,境內布依族人民,憑借著優美的自然風物,社會斗爭,生產斗爭,文化教育等為題材,創作了許許多多,奇麗動聽、引人入勝的民間口頭文學作品。有歌謠、諺語、故事、傳說等等。這些口頭文學作品,是布依族人民燦爛的文化遺產。過去縣境有人零星搜集、整理,但面不廣,為數不多。又因過去布依族沒有和母語相一致的文字符號,他們借用方塊字音記錄,所以記得不準,科學性差。1982年以后,根據上級指示,羅甸恢復試行布依文。試行期間,假期組織布依文教師89人次,深入全縣布依族村寨,用布依文記錄民間口頭文學。到1984年底,共搜集一百多萬字資料。是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下達《關于編輯出版民間十大文藝志書的通知》。接著省、州有關部門下文搜集、整理、出版民間文藝十套集成志書工作安排意見。根據上級指示,羅甸縣成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領導小組,縣長羅來儒擔任組長、副局長民委主任韋朝全、文化局局長譚宗文、財政局局長王文隆。成員:陸國器、楊秀昌、張琪。下設辦公室:主任譚宗文、副主陸國器。編輯人員:主編陸國器、副主編王邦榮,編輯班積玉。顧問:州文聯主席祖岱年,由于人員變動頻繁,1990年初,又調整、補充領導小組成員。在縣十大文藝集成驟地組織人員,再次深入全縣農村,進行普查,搜集民間文學資料。又補充搜集近兩百萬字資料。有神話、故事、傳說、寓言、笑話、歌謠、諺語等。提供資料的有:農民、工人、戰士、學生、干部、教師;也有專家、學者。經過篩選、翻譯、整理、編輯成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志書,羅甸縣卷,共三本,60余萬字。其中:《中國民間故事集成&middot;羅甸縣卷》入選190篇、25萬余字。內容豐富,情節動人,寓意深刻,作者善于塑造典型,揭示本色。故事如下例:</p>

    《黃道射日》:很久以前,有位布依族小伙,名叫黃道。幼時喪父,成為孤兒,靠母養大。黃道聰明、能干本領高。人們干不來的他都能干,所以人們崇敬他。</p>

    俗傳古時候,天上有12個太陽,把世間曬得象火爐一樣熱,萬物難生,人們生活十分困難,大家商議,哪個能把太陽射落,就拿好田給他種,讓寨腳田給他犁。黃道答應&ldquo;我去射太陽&rdquo;。</p>

    黃道爬上高齊天的馬桑樹稍,拉弓射日。先射落一個太陽,落在油蘭(當地寨名)。接著射落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射落11個了。黃道母親看見只剩下1個了,如果再射,天下將漆黑了,便連忙喊:“不要射啦!留一個給人間曬糧,留它給世上溫暖”。黃道聽了母親的話,留下一不射,所以今天才有這個太陽。</p>

    由于黃道在馬桑樹上射日,天上玉皇大帝恐怕人們都仿照黃道做,天上不得安寧,他便把馬桑樹折斷,因此馬桑樹長到幾盡高就彎腰了。人們又稱這種樹為彎腰樹。</p>

    歌謠:有人稱羅甸布依族地區是民間歌謠的海洋。民歌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類別齊全,形式活潑。有古歌、勞動歌、時政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等。有一定體例,一般5-7字句。每首句數不限,字數不等,多者達數十句,數百句,為重詞意,開頭往往重疊。句句抽韻(有內韻、外韻)。布依族用漢語唱的民歌,七字或五字句較多,韻在一、二、四句末字(外韻)。組成形式:一道單獨存在的叫《散花調》;兩首合成的稱《雙調》或《排排歌》兩首以上合成的,稱《長排歌》。如下例:</p>

    古歌《十二個太陽》:“從前有十二個太陽,召王見大旱,白天不敢外出,咱是后輩人,不見前輩人,談起召王時,有十二個太陽。寅時太陽起,到卯時就見,召王見太陽光,晝不敢外出。從前有十二太陽,石頭深化成水,人們逃進洞,無人住家中。出這位召王,栽種不成糧……”

    《造煙歌》:“從前沒有煙,人們何解悶,天天搞勞動,日日去耕田,累時折草耍,倦了踏木玩。煙種在天上,若雅偉得來,分給凡間種。正月三十日,大家過完年,短刀配長柄,相邀去割草。割草又挖地,拿煙種去播。播種二十八天,煙秧綠茵茵,大家勻去栽,栽在新開地。咱們勤除草,煙葉老去割,割曬樓房下,割曬大門邊,青藤拴成串,日出拿去曬,打露時收回家,煙葉呈黃色,抽煙切細絲,吸煙裹成支,火點響吱吱,抽口美滋滋”。</p>

    《放寬農村政策糧滿倉》:“幾年前,前幾年,集體出工人看人。年年收成都不好,家家只有半年糧。三中全會開得好,放寬農政人人歡,田土包到農家種,家家戶戶賣余糧”。</p>

    《勸酒歌》:“我家實在貧,獨有塊田在坡頂,下雨不坐水,打田還借牛來耕,秧栽晚了谷子癟,癟谷烤酒味淡,客人來到家,淡酒一盅象涼水。用淡酒待客,我們真面愧,望客多包涵,莫把丑事傳”。</p>

    《月亮歌》:“月亮出來月亮鉤,兩顆星星掛兩頭。金鉤掛在銀鉤上,哥心掛在妹心頭。&rdquo;、&ldquo;月亮出來月亮明,照見田壩十二層,田坎彎彎裝得水,情妹心好待得人。&rdquo;、&ldquo;月亮出來月亮明,照在后園枇杷林,枇杷好吃難丟籽,我寧愿丟籽不丟人”。</p>

    《八夢歌》:“講妹聽來說妹聽,哥得八夢不分明。哥得八夢不清楚,要請情妹來幫分,一夢堂屋去打傘,二夢穿衣進房門,三夢鋼刀出了鞘,四夢麻繩十二根。五夢墻上去跑馬,六夢杉木樹一根。七夢水井去看望,八夢楊柳樹成蔭”。</p>

    《下大雨》:(兒歌)“下大雨,漲大河,沖走老婆婆,沖到考里場買棉花,買來棉花給姐姐,買來牛羊給公公,買得田地給哥哥,買來雞鴨給弟弟,妹妹出嫁了,嫁給無情人,人家把門關,妹妹單身一世人”。</p>

    諺語:羅甸布依族諺語,是與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本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關。內容具有:經驗性、哲理性、階級性、時代性。其形式口語性、精神性、藝術性、民族性。句式勻稱,語言生動,修辭貼切,言簡意賅。其使用具有:實踐性,俗傳性,諷勸性,訓誡性等。因此布依族諺語對了解和研究布依族的社會歷史,思考意識,民族風情,語言文字以及對開發和振興羅甸,都具有歷史的浣意義和現實意義的。</p>

    布依族諺語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p>

    時政類:“米不包就散,民不治則亂&rdquo;、&ldquo;樹長再高,葉落歸根&rdquo;。</p>

    事理類:鳥三顧而后飛,人三思而后行;人怕道理虧,木怕墨線彈。</p>

    修養類:好人能管三村事,好狗能守三家門;打鐵要火旺,交友要心誠。</p>

    社會類:一根竹篾編不成籮,一片草葉搓不成繩;家庭心不齊,金銀如爛泥。</p>

    生活類:鳥飛明亮處,人奔幸福路;上山勤彎腰,回家有柴燒。</p>

    自然類:銀河跨層脊,兒孫吃新米;螞蟻搬家,大雨將下。</p>

    生產類:種地不鋤草,種子白丟了;三日早上坡,當做一天活。</p>

    其他類:君子要報仇,十年也不晚;狼在暗處吃羊,賊在暗處扛箱。</p>

    歇后語:境內布依族歇后語十分豐富。往往在交談中,夾用一種隱語性質的口頭用語,有人稱之為俏皮話。這種用語諧趣性突出,側重喻形喻情的&ldquo;諧&rdquo;和&ldquo;趣&rdquo;。其主謂語之間停頓較長,可用逗號或破折號隔開主謂,這種用語多作句子成份,或依附于某語言環境,我們把它的內容和形式,對照漢語的歇后語,基本相同,故亦稱之為&ldquo;歇后語&rdquo;。如下數例:

    “螞蟻磕頭——天知道&rdquo;、&ldquo;老虎頭上拔毛——不自量力”、&ldquo;烏鴉不要笑豬黑&mdash;—不識自丑”、&ldquo;老蛇穿洞——拔不出&rdquo;、&ldquo;老母豬借糠——要不回&rdquo;、&ldquo;鐵匠的圍腰&mdash;—盡是眼(近視眼)”、&ldquo;老奶能牽馬&mdash;—不見騎(其)”、&ldquo;和尚的老殼——無發(法)&rdquo;、&ldquo;米湯洗臉——稀里糊涂&rdquo;、&ldquo;缺嘴說話——兩開兩達”、&ldquo;田坎外栽秧&mdash;—外行”。</p>

    謎語:布依族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借用周圍的事物,編成許許多多謎語。盡管各地說法不一致,但共同點是通過白描事物以啟發思維的。漢文傳入布依族地區后,又出現字跡,如下例:

    事物謎:“傻兄弟背塊瓦一輩子”(手腳指頭)、&ldquo;兩根竹竿,趕白牛進洞”(吃飯)、&ldquo;上也巖、下也巖,中間毛雨來”(磨面)、&ldquo;彎又彎,曲又曲,兩只桶裝肉&rdquo;(襪子)、&ldquo;十二兄弟拴條帶,誰也追不著誰&rdquo;(水車)、&ldquo;去如雞虱大,回來像扇子&rdquo;(青菜)、&ldquo;一個老者蹲菜圓圓通通&rdquo;(南瓜)。</p>

    字謎:&ldquo;留點東西在人間&rdquo; (火)、&ldquo;蔣介石脫帽逃跑”(將)、&ldquo;李宗仁絕嗣&rdquo;(木)、&ldquo;白崇喜圍困中央&rdquo;(樂)</p>

    舞蹈:羅甸布依族,舞蹈不多,且是集體舞。據普查有《刷把舞》、《鐃鈸舞》(亦稱《繞棺舞》)、《花包舞》、《板凳舞》、《毽舞》、和《織布舞》等。分述如下:

    《刷把舞》:流行于紅水河一帶,據當地七、八十歲老人口述,此舞以前常演出,多在正月演,男女分組,人數可多可少,舞時銅鼓指揮和伴奏,演員手執刷翩翩起舞。隨著鼓點的節奏,變化各種不同形式的舞姿,可惜此舞蹈,早已失傳,現在班仁鄉,只余存銅鼓罷了。</p>

    《鐃鈸舞》:(亦稱《繞棺舞》)流傳全縣布依族地區,此舞來源于老人死后,孝家要“砍牛”超度。砍牛這天,要在砍牛場,舉行繞牛儀式,后來演變成繞棺舞,表演時,道長身穿法衣,頭戴道冠,其他道士分別敲鑼打鼓,邊舞邊唱咒語或孝歌,孝子穿孝衣,戴孝帕隨行,循環往復繞棺,舞姿變化不大,只在化時(燒紙錢)略有變化。</p>

    《花包舞》:丟花包,乃境內布依族男女青年,玩年娛樂的主要活動之一,過去只是男女青年數人對面丟包,動作單調,1986年,省民族歌舞團羅時隆老師(布依族)到羅甸幫助改編丟花包形式,插入舞蹈內容,是年到州參加表演,獲得領導和觀眾好評,1995年,日本專家采風,在羅悃觀看表演,亦給很高的評價。</p>

    《板凳舞》:逢年過節方演,8-10位姑娘。每人雙手各執一只小木凳,人分兩隊,樂器伴奏,演員聽從樂曲、改變隊行和動作。有時互擊凳面,有時自擊,手舞足蹈,舞姿優美,引人注目。</p>

    《織布舞》:布依族&ldquo;織布舞&rdquo;,境內流傳廣,喜慶節日皆演。演員10位姑娘,身作布依族服裝。從割草、開荒、下種、薅苗、摘花、彈棉、紡線、織布、蠟染直到逢制新衣。每個環節,均用舞蹈動作來表現。邊舞邊唱,伴奏的是四弦胡、木葉和幾個人配唱。演員熱情愉快地隨著胡聲、木葉聲和歌聲,翩翩起舞,變化聯合行動和舞姿。舞姿優美,令人喝彩。1995年,日本專家和省文化廳專家,來羅甸采風,在羅悃反復拍攝錄像&ldquo;織布舞&rdquo;各個鏡頭。他們說“此舞蹈內容和形式都很好&rdquo;。</p>

    《毽舞》:有雞毛毽、筍殼葉毽、樹葉毽。雞毛毽和樹葉毽的舞姿基本相同,都是用腳踢。舞時左右腳旋轉踢,拋上轉下,手拋腳踢,仰翻旋轉踢等。筍殼毽,用筍殼包銅錢,布包筍殼縫鵝毛管,管上插3-5根雞翅膀羽毛。男女青年4-6人,距5米左右排隊,用手心拍來打去,毽在空中往回飛,有時四人對角,相互交叉,舞來舞去,此活動一般在春節期間盛行,樹葉毽多在三月十三節日,其有外來年青女客、青年男子方邀請開展此活動。通過毽舞增進友誼加深認識,這種活動在布依族地區盛行。</p>

    戲?。?978年6、7月,省州文化廳、局戲劇普查組,深入羅甸鄉村普查戲?。üP者參加)。解放前,境內有《花燈戲》、《陽戲》、《儺愿戲》和《上燈戲》幾個戲中,《花燈戲》在布依族地區,廣泛流行,雖然唱腔是漢語,但布依族喜歡聽,并有自己的戲班子,地戲班子不僅在縣境內演出,還到桑朗等地演出。</p>

    《陽戲》:從四川傳來,盡管也在布依中流行,布依族沒有此戲的戲班子,誰家要演唱就請漢族戲班子來演唱,并且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才演唱的。如辦弄璋酒方演唱?!秲笐颉泛咸以纯h傳來,本戲和《上燈戲》只有漢族中流行,故不詳述,本文只簡介《花燈戲》。</p>

    《花燈戲》:清末由獨山雞場傳入羅甸,先傳到羅悃,后啟蒙及全縣。民國初年至民國18年是《花燈戲》演出的黃金時代。當時羅悃岑文明任羅悃區長,他為誘納鬧場客和群眾,來趕羅悃場,方便自己生意興隆,他搗出私錢,制戲裝,搭戲臺于場上。請戲班子,每趕場天上場演出,群眾順便看戲,不趕納鬧場,前來趕羅悃場。不久納鬧場垮,羅悃場繁榮。可見布依族人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花燈戲》擁有群眾基礎的。</p>

    《花燈戲》多在春節期間接媳婦、弄璋、賀新房、宴客等場合演出。戲班子共20余人,其中:有大幺妹、小幺妹(二人)、未哥(亦叫大哥)、丑角、配角(四人)。還有導演、二胡手、吹笛、擊鼓手、打鈸和后臺服務人員等。道具:大幺妹衣服綠色,褲青藍色,鑲花邊(布依族欄桿)或紅色裾,頭戴銀花帽;小幺妹衣服為黃色,其他與大幺妹相同。丑角衣服,未哥衣服為灰色。形似笛子、琴、鈸、小鉸、扇子等。戲目:愛子背包、渡船、蔣三下南京、窮富女婿、鬧五更(亦說倒五更)、黃花郎拜堂(結婚時用)、拋繡球(結婚時用)、鬧龍燈(春節用)、正德訪賢、李三娘磨房受苦等。</p>

    樂器:布依族樂器有:銅鼓、皮鼓、姐妹簫、笛、鑼、鉸、鈸、月琴、四弦胡、嗩吶、木葉等十多種。</p>

    銅鼓:有大有小,明清時代,布依族地區,使用銅鼓較為普遍,乾?。ㄙF州通志)載:&ldquo;喪葬,擊銅鼓”、&ldquo;宿時,擊銅鼓為歡”、&ldquo;婚姻……會聚擊銅鼓&rdquo;。紅白喜事敲擊銅鼓只能在室內,只為跳銅鼓舞時,才可放室外敲擊,由于歷史變遷,現在羅甸布依族地區保存銅鼓不多了,90年代,發現班仁和沫陽兩寨名尚保存一只。</p>

    鑼、皮鼓、鈸和大鉸、小鉸,多在喪葬,做法事時用,小鉸和小皮鼓可伴奏嗩吶用。</p>

    姐妹簫和四弦胡:用得比較普遍,它可用作伴奏舞蹈、演戲、演唱,還可獨奏。這兩種樂器,布依族青年往往趁月明星稀,春夏秋夜,人入夢中時。在寨中的向陽處,一人吹姐妹簫,一人拉四弦胡,兩人配唱或吹木葉,其聲優揚動聽,未入睡的人們,無不起坐,靜聽神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悃鎮集市邊,有位雙目失明人稱老瞎,布依族四弦胡藝人,聲帶特殊,唱腔超群,他的歌聲和四弦胡十分和諧,每當他在自家門口,拉唱四弦胡時,路人無不此趟,再忙也要聽幾分鐘。特別是趕場天,他的胡都胡聲、歌聲一響,圍觀盛眾,水泄不通,有時拉唱情歌,圍聽男女青年,憂如中迷魂藥,有時拉、唱寡崽歌,觀眾流淚同情。</p>

    嗩吶:是布依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使用也比較普遍,嗩吶成為日常生活,婚喪嫁娶,喜慶節日等活動的主要樂器。有人說:&ldquo;禮多少可以,要有嗩吶才熱鬧&rdquo;。的確嗩吶吹起來,場面熱鬧,喜氣更加濃。嗩吶一般多用布依語演唱,小鉸、小皮鼓、小鑼鼓相配音,內容豐富,涉及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抄兩段嗩吶詞,以供欣賞。</p>

    贊頌新房調:主人家啊主人家,客人來到啦!麻條十二對,石梯十二級,金梯啊銀梯,門邊有金椅,堂屋有金凳,客來客請坐,坐金銀凳子。主家房子修得好,主家房子起得高。四角有花朵,朝門起銀臺,四面貼對聯,客來賀大喜。</p>

    祭奠詞:主人家啊主人家,客人來到你家啦!老人已仙逝,殺豬來祭奠,昔日送好豬,今日殺豬作祭品,跪下啦孝了,孝子們跪下!我們把香點,我們燒紙錢,香插放供桌,紙燒放靈前,跪下祭阿公,跪下祭阿母。</p>

    五、宗教信仰</p>

    崇拜自然:布依族先民,由于對自然不理解,所以對自然極為崇拜。他們崇拜大樹、山河、水井、溶洞、銅鼓、怪石、怪物等,敬之為神。布依族每個村寨,在寨腳寨邊,建土地廟房,安置土地神。到野外找來怪石,或用木頭雕刻偶像,置于廟房內,敬之為神。逢年過節,酒肉祭之,祈求保佑農業豐收,人蓄安康。有的地方,不生男孩。在大道經過的溪間地方,搭上幾根柱頭或石板為橋,方便行人往返,認為這可積下“陰功”,神會賜子。女方坐家多年不育時,或只生獨子,亦用竹、木做成花橋。橋上貼紅綠紙人,立于臥室門上,或放在床頭,直至生男育女止。遇到疾病,自然災害,火災之類和“不祥”之兆時,要請“卜摩”(摩公)、&ldquo;卜押”(迷臘婆)禳災祝福,驅鬼掃寨,布依族還信“雞骨卜&rdquo;、&ldquo;蛋卜”、&ldquo;竹筒卜&rdquo;等。</p>

    崇拜祖先:布依族先民,認為&ldquo;靈魂不滅”。老人死后,靈魂便脫離軀殼而&ldquo;存在”。為求得祖先的保佑,老人仙逝,舉行喪葬儀式,披麻戴孝。老人去逝入殮時,家族中無子嗣的中年人,可送一張帕子同殮,祈求保佑生子。修房蓋屋,首先留中堂正壁中央,設神龕供祖先,逢年過節,菜飯先供祖宗,方得開飯。家中出現不吉,要請“卜摩”驅邪,請祖宗保佑。出門經商、求學、打工出發之前,要向祖宗上香、燒紙,祈求保佑,一路平安。</p>

    禁忌:布依族禁忌很多,婚喪嫁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禁忌?;橐鼍喗Y:首先要擇男女雙方“八字”相生,忌相克。提親、訂親要“八字”和舉行婚禮,都要擇吉日。喪葬過程:老人仙逝入殮、出殯、入穴都要擇吉日、吉時,墳地要擇向。修房蓋屋:從動土、安石腳、立房、蓋房和開門,都要擇吉日。房屋座向要按&ldquo;八字”擇向。日常生活中:正月雞、狗日不掃地,初一至初三,不要生柴進寨。十五以前不能在家做針線活、梳頭等。正月間聽到第一聲雷,二月每逢這天放假休息,不得下地動土。一般放假一天,有的地方放3-5天,名曰“祭雷”。正月十五日前,不準在住房附近曬衣服、墊單等物,否則有&ldquo;風災”;坐月婦女,不得進入五代外房族家門,客人坐樓下,婦女不得上樓,任何人不得腳踏在三腳上,除喪事期外,不得把炒菜鍋的兩耳橫梁,否則認為“不吉利&rdquo;。家添子女,3天內五代外房族男性不得入門。有事到別家,不能坐大門坎,更不能采門坎,張開兩手捏門殼,否則主人認為封財路,不高興。立秋這天,不能到有莊稼的田土去,否則花果要落地。在土地廟前,不要吐口水,拉屎尿,更不能砍土地廟周圍樹木燒用,喝酒后不得采摘果子,否則,當年果子會欠收等。</p>

    新中國建立后,這些信仰和禁忌,除了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基本不信,不少村寨都沒有土地廟了。有病尋醫、吃藥、打針,防病治病。那些送鬼驅邪,搭橋求子,火災旱災求神,大大減少。特別是近城鎮等文化中心地區,迷信更少了。</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網友評論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