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花傳統遇“霾伏” 千年民俗一禁了之?
2013-02-28 13:31:26 作者:屈菡 王子微 來源:中國文化報 瀏覽次數:0
董文濤 繪</font>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噼啪作響的鞭炮中迎來新的一年,是我國民間傳承千年的習俗。然而,由于多日來的霧霾鎖城,重啟“禁放令”的爭議再次升溫。為了白云藍天,是否就要告別“火樹銀花不夜天”?面對新的質疑,古老習俗又將何去何從?
霧臨城上,煙花遇冷</p>
“大家同呼吸、共命運,今年過節請一起抵制煙花爆竹。”節前,就有網友提出這樣的倡議。而據一項網上的相關投票顯示,有近七成的網友贊成禁放煙花爆竹。</p>
有實驗數據顯示,燃放鞭炮產生的PM2.5濃度是普通空氣的5.4倍,最高時可達66倍。“是熱鬧重要,還是自己健康重要?不放都這么污染呢,就別添亂了。”記者隨機采訪到的北京市民張先生這樣說道。張先生對記者說,他們一家已經兩三年不放煙花了,之前是因為家里孩子很小,擔心安全問題,今年更是響應政府號召。“一個是自己自覺,另外也勸身邊的親戚朋友少放些,除了環保,還能省下一筆開銷。”張先生說,“而且很明顯感覺今年放花的確實比往年少很多,說明大家都有這個意識。”
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太原等地煙花爆竹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四至六成不等,除夕夜燃放總量、集中燃放持續時間均比往年明顯縮短。除夕夜至大年初一9時,北京共清掃煙花爆竹殘屑1586.39噸,比2012年同期減少155.61噸。</p>
有媒體認為,這次的霧霾也給政府和民眾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燃放煙花爆竹這一傳統民俗的視角。這次的大氣污染也給市民上了一課,政府應因勢利導,讓煙花徹底退出城市的天空。但另一方面,反對全面禁放的聲音也很強烈。“現在年味兒已經越來越淡了,連這點傳統也要給斷掉,這點樂趣也要被剝奪嗎?”有網友提出質疑。</p>
春節剛過,霧霾在部分地區又有抬頭的趨勢,對于元宵節,放還是不放,老百姓又是一番糾結;禁還是不禁,也給有關部門出了一道難題。</p>
因噎廢食或引來文化之“霾”
“如果現在又開始全面禁放,那就又走了回頭路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胡小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原先是1993年北京市政府頒布施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學習所謂新加坡經驗,禁止北京人在春節放鞭炮。到2005年將“禁放”改為“限放”,容許市民在規定的時間和地區燃放鞭炮,市民才又可以過上有年味兒的春節。</p>
“從禁放到限放,其實也是老百姓的民心所向。傳統節俗綿延這么長時間,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基礎。”胡小偉說。</p>
“過年大家追求的是有聲、有色、有味道、有氣氛的節日,如果聽不到鞭炮聲,大家會不習慣。鞭炮禁放不符合中華民族的節日心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節慶研究會副會長蕭放就表示,煙花爆竹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人們在燃放鞭炮的過程中寄托了和平、幸福、美好的愿望。</p>
過年放鞭炮的確容易造成污染和損失,但絕不是空氣污染和PM2.5攀高的重要原因。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認為,機動車、燃煤等人為污染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謀”。</p>
“簡單地把放花和霧霾污染劃等號是有失偏頗的,況且這次的多日霧霾是早在節前就出現的。”胡小偉認為,爆竹污染與民俗的矛盾不是今天才有,只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自身安全意識的提升,特別是PM2.5列入北京日常空氣監測,以及長期受霧霾天氣的襲擾,爆竹這一污染源自然就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民俗的思慮和關注。</p>
蕭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如果為了治理霧霾而封殺古老習俗,無疑會造成一股人文之“霾”。如何處理好自然之霾和人文之霾,將考驗政府管理的智慧。</p>
延續習俗還需理性疏導</p>
“一刀切地禁止顯然是不可行的,將千百年的文化傳統積淀全盤清除是對傳統的不尊重,也是對科學發展的曲解。而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非法的燃放反而更多了,安全和環保更沒保障,執法成本還提升了。”胡小偉建議,對煙花爆竹的燃放,不僅要限制時間和地點,還要限制煙花爆竹的種類。</p>
“當然,民俗也要隨時代做出調整,要順應民意。但只是單純糾結禁還是放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平衡各方面利弊。”胡小偉對記者說,“文化習俗以人為本,這個人既是科學的人,也是文化的人。從政策上來說,既要照顧我們對傳統習俗的情感,也要多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理性疏導。”
有專家建議,要加大煙花爆竹生產技術的革新,禁止使用烈性炸藥、危險性強的炸藥,積極扶持生產企業生產環保型的電子煙花、禮賓煙花,鼓勵科研單位研發煙花爆竹替代品。此外,還要因地制宜規劃煙花爆竹燃放區域。</p>
“既要在城市適度控制,也要尊重傳統。”蕭放指出,“提高鞭炮的科技含量、降低污染”是延續這一習俗的途徑。</p>
(編輯:陽希)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