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少數民族生命相系的1848~1949
2012-12-13 19:38:35 作者:鄭茜 來源:中國民族 瀏覽次數:0
一隊藏族士兵從160年前的四川西部出發了。越過大半個中國的河山,先前沒有見過海的藏族人,此刻將要前往的東南海邊卻被1841年的硝煙所裹纏。那里,密集的炮火正在掀開中國近代史的最初一頁。</p>
大金河千總阿木穰和瓦寺土備喀克里所率領的兩千名藏兵,是怎樣一步步從四川盆地的西部邊沿挪到遙遠的東南沿海的——一股細碎的人流,蠕蠕不息地從高原邊緣流往海邊,僅此情景就讓人難以想象!而歷史的巨塵埋藏了多少讓后世的我們無法回想的細節啊!——一但遠離這些歷史,我們就永遠無法復原這些細節了。</p>
雖然我們對于鴉片戰爭過于諳熟,但我們仍舊很少聽說過這場戰爭中一隊藏族士兵千里迢迢從四川趕來浙江參戰的故事。當然,他們的人數太少——兩千人——在這樣一場龐大的戰爭里,在這樣一個血淚流灑得如此密集的歷史時刻,他們的身影無法不影影綽綽。</p>
但是,他們奔赴得如此遙遠地來作這義無反顧的赴死與犧牲,這是一場戰爭所不應忘懷的。</p>
“大金河千總阿木穰的藏族屯兵負責進攻寧波城。藏族士兵作為前鋒小隊,由長春門入。他們左執盾,右握刀,直抵鼓樓,未見一人。突然炮聲大作,伏兵四起。藏族戰士中敵埋伏,但大家毫不畏懼,頑強戰斗,試圖突圍。然而敵人火力密集,藏兵雖英勇奮戰,仍難以殺開血路,阿木穰等百余藏族官兵當場壯烈犧牲。”(《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第二章)</p>
這是一群高原藏族士兵生命里的鴉片戰爭;是一部與兩千個藏族人的命運相系的鴉片戰爭。</p>
歷史的視角因其所拴系的每一雙眼睛的不同,歷史本身就呈現出這樣無限多樣性的描述視角。</p>
又譬如,與兩個土家族人的生命相關聯的鴉片戰爭,是這樣的:
陳連升,土家族,湖北鶴峰州人,時任三江口副將,被調到廣州第一門戶的沙角炮臺駐守。1841年1月7日,英軍以數倍的兵力夾擊炮臺。“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陳連升……指揮清軍先后炸死和擊斃英軍數百名。最后,由于火藥耗盡,大炮無法發射,敵人依仗人多節節逼近,”此時,陳連升和兒子陳舉鵬用弓箭殺敵,射死二三十人。當箭被射盡,短兵相接之時,父子倆又殺死數敵。最后,陳連升中彈身亡。兒子陳舉鵬在可以突圍而去之時卻不肯,又殺數敵后,投海殉國。這樣的勇毅令英國人顫栗,他們后來在自己的文獻里這樣記載:陳舉鵬“是一個英勇的青年,看見他的父親已死,自己沒有受傷,不肯投降,情愿跳入海中”。為了泄恨,英軍在占領炮臺后,將陳連升的尸體殘忍地剁成碎塊。——“在這次保衛沙角炮臺的戰斗中,清軍守兵全部陣亡,他們中有許多是來自湖北湖南的土家族和苗族子弟。”(《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第二章)
中國近代史有那么多經典的歷史片段。近二百年間,這部歷史被無限多樣的方式復原過、敘述過、描述過、再現過。現在,如同上面所看到的,我們又有了另一種復原歷史的視角,它是獨特的,其特別表現在一個獨特的群體從大歷史的浩茫背景中被點檢出來了,他們在1840~1949一百年間的帶有共同特征的身影或是輪廓被清晰地辨析出來,置于歷史舞臺的聚光燈下,令后世對他們作一次聚精會神的凝視——
這就是《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以及它所提供給我們的視野。</p>
少數民族,作為文化與人群的某一部分,在中國近代史這幕歷史大劇里,顯然更多的時候,都是融入和沒入了歷史整體中的某一局部。然而,中國近代史之于中國少數民族卻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歷史時刻,這個時刻他們的命運如此緊密地與中國大歷史相關聯,而其關聯度如此強烈,以至于中國近代史的每一個重大章節都凸顯出他們的身影——這是因為:中國近代史開始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大規模侵華戰爭;侵略的始點是邊疆,正由于此,處于邊疆地區的中國少數民族便率先經歷了中國近代史肇始時的悸動與苦痛;而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帶來的作為被掠奪對象的共同命運,讓中國少數民族成為國土上這場巨大災難的共同承擔者,也成為反抗的共同策劃者,成為圖存的共同勇為者。</p>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這個群體遭遇到了什么?
“海蘭泡位于黑龍江左岸,與黑河隔岸相對……6月下旬,海蘭泡沙俄當局為準備大舉侵略中國,開始強征居民入伍。……數千中國居民被野蠻的哥薩克騎兵押往黑龍江邊,途中不少老人和婦女兒童因走不動,被俄兵活活砍死。到岸邊后,俄兵用鞭打、刀刺、斧砍、槍殺等殘暴手段,將手無寸鐵的中國人逼進湍急的黑龍江中。目擊者記錄下了當時的慘狀:俄兵‘各持刀斧,東砍西劈,斷尸粉骨,音震鼻酸,重傷者斃岸,輕傷者死江,未受傷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滿江洋。……’”
“被屠殺的居民中,大部分是滿、赫哲、鄂倫春等民族。”(《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第一章)
只有了解了他們在此刻所承擔的悲慘的歷史角色,我們才能清晰地感知他們在這一百年間的選擇——因為唯有這樣的命運,反抗才成為必然;救亡,圖存——“革命”終于開始了。如此,“革命”這個詞匯的含義才變得豐富、切近,變得崇高、耐人尋味。從而,在這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的長篇史著里所敘述的一切,才這樣地充滿了悲壯的色彩和意味。</p>
既然,一個獨特的視角經由《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當然可以在這里發現一系列以往可能并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東西——
“據近人調查,孕育太平天國革命的根據地桂平紫荊山,道光、咸豐時‘壯族人約占三分之二,軍營村歷來人口都有四五百,是紫荊山最大的村莊,全部是壯族人居住’。”“拜上帝會成立之初,許多壯族人便為它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壯族人蕭朝貴、盧六、韋昌輝、石達開、蒙得恩等先后加入拜上帝會,相繼成為太平天國的骨干和核心人物。”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各地到金田團營的隊伍約有3萬之眾,其中壯族占1/3,成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基本隊伍……在太平天國轉戰廣西的1年多中,又有大批壯族加入太平軍,其中有不少是整村整族參加的,他們扶老攜幼,帶著全部家產投入革命隊伍。如桂平紫荊山象軍村的500多壯人全部參加了太平軍,老陳村、三船村的壯人也一齊投奔了起義隊伍。……”
——“廣西壯族人民作為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發動者和參加者之一,以自己的智慧、勇氣、財產和生命,為太平天國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第六章)</p>
太平天國為人所耳熟能詳,但是壯族人民為它所做出的一切,有多少人知曉?同樣,中國少數民族參與中國近代史的歷程,并以流血、獻身的方式為之所做的推動,也并不為太多人所知曉。</p>
……1840年來自陜甘及云貴等地的回族官兵如何參與了鴉片戰爭?身為回族將領的馬辰如何晝夜不息、不辭勞瘁“收繳溶化煙土二萬余箱”,并作為林則徐在這場戰爭中最賴以依靠的戰將,打勝了“實為鴉片戰爭中的第一仗”?這一年間,另一位名叫丁拱辰的回族人又是如何毅然拋棄了經商之道,將家財捐出鑄造四十門大炮,獻給危難中的國家,并作為中國兵器制作的先驅,編著了《演炮圖說》等中國近代最早的武器論著?</p>
……1886年的云南麻栗坡,尚是青年的苗族人項崇周如何豎起抗法大旗,披著棉被浴淋戰火,用大刀陷陣,從此傳奇一生充當“南天之鎖鑰”,使“邊防如鐵桶”的?
……1904年的江孜保衛戰,“工布民兵傷亡很大,走路都可以踏的血聲響。”——誰能復原歷史深處這樣的帶著聲音的歷史?那不可想象的聲音!除非親自經歷了那種慘烈!江洛村,“藏軍在山上……守了一個多月,山上的水喝干了,他們就在晚上將人用繩子吊下來取山下的一堆污水,最后污水也喝干了,渴了就喝自己的尿。雖然這樣,但始終沒有一個動搖的。……”
……1937年的云南境內,從昆明南下至下關到畹町的近一千公里的路程上,每一天,都有十多萬甚至二十萬的彝、白、傣、傈僳、景頗、阿昌、回以及漢族人出現,他們是如何與最險惡的巖石、高谷以及饑餓、疾病相廝搏,最后讓一條千里長路在九個月里脫胎、成形、延伸、貫通,成為抗戰中最為悲壯的、舉世驚為奇跡的國際通道的?之后,當緬甸陷落,回、彝、藏、回的馬幫,又是如何在這條路上搶運國際援華物資,創造了西南驛運史上的驚人壯舉的?<br />
……
七十多萬字敘述出來的歷史當然不是可以用上面的方式所能例舉的。更多更多的人與史,可以讓我們看到與中國少數民族的生命相系的1840~1949一百年。</p>
就是這樣的一個獨特視野讓我們重新窺見歷史。在冷靜的、無聲的敘述中,你隱隱能聽見從一群被稱為“少數民族”的人群中發出的歷史的光與影,聽見歷史深處散在他們頭頂的那一聲聲嘶喊。與整部的中國近代史完全相同,它也是波瀾壯闊與悲壯絕倫的。<br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