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文化元素融入
2015-06-06 15:57:08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
|
|
|
|
|
|
|
|
|
|
|
|
|
|
|
|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設計,對基于民族根源并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前景應持樂觀態度。
而內蒙古的文化創意產品似乎也應擺脫單純的工藝,向設計轉變。
鋒線調查
放在世界趨向大同的21世紀,民族元素從來都是使產品設計價值倍增的殺手锏,尤其在今天,東西方文化在設計界的碰撞,更是讓國際化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共存變得炙手可熱。
作為全球民族文化資源寶庫的內蒙古,世代生息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不同材質、不同形制、不同功能、不同制作工藝的民族工藝品,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但在現代文化沖擊下,如何對民族風格作出新的詮釋?如何引領人們用更多的目光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品味民族工藝品的文化調性及永遠不可能被挖掘窮盡的價值?
內蒙古的設計師及工匠已開始不斷探尋與自省,并試圖重新尋得民族工藝品在當代美學中的全新價值,這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同時,也為社會通過現代文化重新認識少數民族,打開了一扇大門。
—編者
Fashion Survey
民族元素文化創意產品及傳統手工藝者工作場景。
(本報記者 烏蘭 攝)
(本報記者 烏蘭 攝)
(本報記者 烏蘭 攝)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于網絡)
現代民族元素的時尚表達
本報記者 楊利偉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加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華人設計師自我意識開始復蘇,不再甘心做西方設計的跟隨者。他們銳意創新,將設計理念融入國際潮流,同時把民族文化嵌入創作設計中,形成了獨特的設計理念。
而內蒙古的新銳設計師也將敏銳的觸角伸向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居家、瓷器、刺繡、花朵、文創產品等產品中的民族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的巧妙糅合,形成了風格獨具的時尚格調。所以在民族元素的設計產品中,不乏有追逐的消費人群。
“所謂的民族元素時尚化,不是說把某個民族的色彩、元素直接搬到現代產品上就行,而是應該加以藝術提煉。”索騰文化傳媒公司贊部落品牌設計總監胡琴認為,以往很多標榜民族時尚元素的服裝、包袋,其實只是簡單地把繡片直接貼上去,生硬地銜接只會讓人感覺到設計的脫節。“設計民族元素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內在,甚至可以打破傳統的色彩或者是很拘謹的圖形加以想象創作,通過非傳統的手法,最后用立體的語言來表達出平面的想法,要做到靈活的解構。”在胡琴看來,現代民族工藝品應當將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美學相結合,并突出物品的實用價值。
據了解,贊部落是一家以民族元素工藝品、飾品設計為主線的設計品牌店,發源于呼和浩特。其運營模式為當下流行的O2O模式,即線上淘寶店配合線下實體店。在實體店記者看到,從居家用品抱枕、餐具、桌墊到民族手工藝品、皮具,再到燈飾、文化創意產品、蘋果周邊產品均滲透著蒙古族的文化元素,既保留了民族的特點又與現代的極簡設計風潮相契合。
“這種新的詮釋并非簡單的拼貼,而是需要對本地民族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和整理并運用于現當代設計中,最終形成新的產品形態。”胡琴介紹,“今年還將再開兩家實體店,最終的目標是將類似的民族元素設計店推向全國,而我們所使用的元素也不將再是單一的蒙古族元素,而將吸納其他優秀民族文化。”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文化的多元,產品市場將會劃分為越來越小眾的市場,人們追求個性化的需求也在增加,而這正是民族設計產品之所以能存在發展的空間。從贊部落淘寶分析數據來看,81%的銷量來自于區外,同時,贊部落在2015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為內蒙古區交易筆數最多的參展企業,究其原因,胡琴認為民族文化創意產品不能只是單單的局限于各種擺件,這樣的民族工藝品缺乏功能性與延展性,應更強調物品的實用性。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主任辛晨旭告訴記者,豐富的民族元素是內蒙古的優勢,在信息、原材料、設備無法和一線城市比擬的前提下,不把自己獨特的民族元素運用得當很難走出去并得以推廣。所以,民族元素是內蒙古發展文化創意產品的巨大優勢,但不得不面對的是,由于在文化創業產業中可復制性較高,模仿與抄襲已經成為了該行業的絆腳石。
但可以確定的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設計,對基于民族根源并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前景應持樂觀態度。
而內蒙古的文化創意產品似乎也應擺脫單純的工藝,向設計轉變。
使傳統民族手工藝品煥發生機
本報記者 阿妮爾 烏蘭
如今,傳統民族手工藝開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人們在傳承弘揚古老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摸索探尋著它的創新發展之路。而如何將民族元素與其蘊含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民族手工藝品中,這一直是內蒙古的設計師、工匠、學校等各方不斷在做的一個功課。
蒙古族那音太經營著自己的民族手工藝品公司,多年來他接觸過很多手藝人,而這支隊伍要遠比他想象的龐大,尤其年輕人做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的不在少數。
但不得不面對的是,傳統民族手工藝正在隨著經濟發展面臨失傳的危機。
專業人士分析,很多老一輩的手藝人有心將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技藝傳給年輕的一代,但由于存在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不足、關注度不高、珍惜意識不強等問題,傳統手藝似乎要失傳。
民族手工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如何傳承、發展、創新,那音太認為:“民族傳統手藝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其獨特的魅力,要保護要傳承。但是不應只停留在代代相傳上,更應該讓民族傳統手藝得到發展,還要創新。經濟社會在發展、市場需求在改變這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手工藝品不斷創新,讓更多的人認識和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不僅如此,還要打出更多有影響力的民族手工藝品品牌。”
為了給民族傳統手藝的傳承、發展尋出路,那音太今年參與了自治區蒙古族手藝人協會的創立,并當選該協會會長。協會的成立,吸引了全區各盟市,乃至北京、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市的民間手藝人。
“馬頭琴制作以手工為主,經過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由于傳統的制作工藝雜音大、油漆厚、笨重、尺寸不一,如今我們已經開始借用了小提琴制作工藝,音色沒變,但是音質更好了。我覺得,馬頭琴制作工藝、音質、材質等得到提高后走向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馬頭琴制作師光輝仍然不斷研習著制琴技術,在外觀制作上也嘗試著創新,仿古風格或卷云紋圖案琴箱、龍頭馬頭琴、黑鬃白馬頭琴……
“區內的很多手藝人在經營著手工藝品店或者是民族服裝店,規模小、作坊式經營較多、有影響力的品牌少。”木雕師巴雅爾吉布胡楞說。但是,刺繡、木雕、根雕、銀飾等是蒙古族手工藝品的代表。每件手工藝品都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韻味。
品類的數量與發展的質量形成了嚴重的不對稱,而這也正是制約傳統民族手工藝品發展的瓶頸。
“古往今來,蒙古族文化、習俗、信仰直接或間接的滲透在手工藝品中。蒙古族手工藝品的與眾不同還體現在材料、色彩的選用上和意境的表達上。手工藝品的材料源于自然界的獸骨、牛角、獸皮、麻、天然寶石,加上用傳統手法加工制作,做工樸素、工藝精巧,件件流淌著民族情懷。要傳承民族手工藝經典,讓其創新發展急需培養年輕一代的優秀手藝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藝術學院院長、蒙古族手工藝專家烏力吉這樣介紹。
說起培養年輕一代的手藝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已經從2010年起開設了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服飾兩個專業。通過系統的教學給孩子們傳輸民族傳統手工藝和新時代流行元素在手工藝品中的運用等相關知識。
也許,這些受過系統的手工藝教育的新生代設計力量,他們可以憑借新穎的構思、開闊的眼界,讓傳統民族手工藝品煥發生機。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