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在山那邊 · 來浙博聽苗族媽媽講苗族的故事
2015-05-08 22:38:34 作者:admin 來源: 瀏覽次數:0
好地方在山那邊·苗族歷史與文化特展
展覽時間 2015年4月29日~6月14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開放情況 周二~周日9:00-16:30
你就要出嫁了
帶上媽媽和你一起繡的嫁衣
千言萬語都繡在你的嫁衣上
你要講給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蚩尤是我們的祖公
我們遠古的家園在長江黃河下游的地方
蚩尤公打黃帝炎帝先勝后敗
拖兒帶女過黃河過長江來到現在的地方
小鳥曾銜靈芝救了我們的先民
我們不能忘了小鳥的恩情
苗龍在頭頂盤飛
守護著先人遷徙的隊伍
底邊的邊紋是東方故園老房子長條石砌的基腳
中心的花紋是苗家故土連片肥沃的土地田園
我們的祖奶奶們在路上不忘用繡花記事
黃線是黃河
藍線是長江
綠線就是沅江
一朵朵牡丹花記住那是先民經過的洛陽城
你要記住我們的祖先是蚩尤
還要記住我們的英雄張秀眉
他為了苗家英勇不屈
記住我們從東方來的路
小木屋內,一位苗族媽媽一邊給女兒繡嫁衣,一邊講述著講述苗族的歷史。
提到苗族,你能聯想到什么呢,是神秘的巫蠱之術 ,或是精妙絕倫的服飾,亦或是熱情好客的人民?
希望這個展覽能帶您走近這個民族,品味歷史與文化賦予她的別樣風韻。
節日聚八方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等省市區。除此之外,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也有苗族定居。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苗族先民的記載,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合在一起。宋以后,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
蚩尤是中外苗族普遍認同的人文始祖。“祭尤節”是苗族傳承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已被貴州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帝、炎帝和蚩尤的傳說
傳說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隨著勢力的發展強大,與黃帝集團和炎帝集團相遇在古冀州涿鹿之野,于是三大集團發生了深刻的文化交融與影響深遠的涿鹿大戰。最后九黎部族慘敗,其首領蚩尤被殺。
戰敗后的九黎余部開始南遷:一支遷到武陵山區(今湘、粵、川、黔邊區);一支遷往雷公山區(今黔、湘、桂邊區);一支遷往烏蒙山區(今黔、滇、川邊區)。
苗族遷徙圖
從17世紀開始,西部方言苗族的一部分陸續遷往東南亞。20世紀70年代,又有一部分東南亞苗族遷往美洲、澳洲和歐洲。由于數千年的遷徙,使苗族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局面;又因為生活于高山深谷,相對的封閉隔離,使苗族從三大支系衍生出眾多復雜各具特色的小支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0多個支系。
苗族過去沒有文字,苗族婦女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用刺繡的方式在服飾上記錄和書寫自己的歷史。
20世紀初,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伯格理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用以翻譯《圣經》,編寫課本,記錄民間故事等。
20世紀50年代初,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將苗語劃分為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等三大方言,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
湘西苗文 和平
滇東北苗文 和平
柏格理苗文 和平
在國外,也是20世紀50年代,越南、老撾的苗族也有了政府或傳教士幫助創制的苗文,以及60年代的楊松錄個人創制的苗文。其中天主教神父幫助創制的老撾苗文隨著老撾戰爭難民移居西方各國從而傳播更加普及和廣泛。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
楓蝶育人祖
《山海經•大荒南經》“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因此,苗族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中部方言的《苗族古歌》在生命創生神話里說,生命之祖是通天的楓香神樹。楓香神樹受日月之精華孕育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與水神結合生下了十二個蛋。人與雷、虎、牛、蛇等等各種生命都從蛋中生成,生命之間都是兄弟。
苗族刺繡中的蝴蝶圖案
苗族圖案最常用的是蝴蝶,并常常采用多種想象,把一切與大自然有關的美都運用在蝴蝶上,寓意蝴蝶媽媽守護著她的兒女,在苗族人心目中,蝴蝶媽媽是美麗的、善良的、崇高的、神圣的。
龍鳳佑苗裔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遠古的圖騰,經過歷朝歷代的演化,已形成一種莊重威嚴的標準形象固定下來,并成為皇權的標志。而生活在平權社會的苗族仍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審美觀念去描繪想象中的龍,認為龍是蛇、黃鱔、魚、水牛的化身,能使大地風調雨順,常葆生機。
苗族刺繡中的龍鳳圖案
上古商民族圖騰崇拜的“玄鳥”在漢文化中經過不斷發展演化而變成了鳳凰。在一些苗族地區里,還仍然保存著對類似玄鳥的鶺宇鳥的圖騰崇拜的觀念和行為。
列祖列宗繡
苗族對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和尊敬,取名都采用父子連名。通過父子連名,可以推算出自己家族的歷史。
苗族大多深居高山,平地極為珍貴,幾乎都被開墾為稻田,住房只好依山而建,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懸空吊腳樓的建筑特點。吊腳樓采用穿斗式結構,中柱一定要用楓木,因為楓樹是祖先神樹,吊腳木樓里有生命祖神護佑,生活才能吉祥平安。
木樓依山立-麻鳥村全景
吊腳樓一般為三層:一樓喂養牲口;二樓為人居住,中間堂屋寬敞明亮,用于會客廳及餐廳;三樓堆放糧食及雜物等。吊腳木樓有一個懸空的走廊叫“美人靠”,是供姑娘挑花刺繡和家人小憩觀景的地方。
苗族人大部分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玉米、薯類、豆類等農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是麻、棕、油桐、油茶、漆及各類藥材。捕獵是苗族人的重要副業,傳統的狩獵工具有火槍、弓箭(弩)、套索、網等。
苗族漆飾酒觥
苗族諺語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這句諺語道出了苗族人為適應濕熱的山區生活,用山中食材制作酸味苗菜的道理,同時也是因為歷史上買鹽困難的選擇。酸味苗菜的主料是酸湯,苗族人巧用微生物先制作酸湯,然后用酸湯制作底料,做出酸湯魚、酸湯肉等各種酸味系列菜肴。苗族酸湯酸味天然醇正,能清暑解乏,消食減肥,健康益壽。許多長壽的苗族老人認為,他們長壽的秘方就是酸湯。著名的苗菜酸湯魚作為貴州菜的經典菜肴已行銷全國。
苗族醫藥源遠流長,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苗族醫藥見諸史籍的時間也很早,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早期的醫藥活動近似“巫醫合一”、“神藥兩解”。在西醫未傳入的幾千年中,苗族通過長期的探索與反復的臨床運用,總結了一套獨特的醫藥經驗。苗族醫藥除能治療一般的常見多發病外,對骨折、外傷、蟲、蛇、獸咬傷、疔、瘡等皮膚病、風濕病及各種痧癥都有顯著療效。
苗族傳統社會嚴格恪守一夫一妻和血緣外婚的婚姻制度,每個苗寨都設有建立友愛的場所,讓男女青年對歌傳情,自由戀愛,因而大量優美的情歌便被傳唱,比如“青春歌”、“贊美歌”、“相思歌”、“求愛歌”等等。苗族婚禮熱烈而隆重,形式因支系而各不同。
婚喪皆自怡
苗族服飾作為歷史符號和文化符號的承載體,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具有區別支系、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的功能。苗族服飾的款式類型有貫首衣、交襟衣、大襟衣、對襟衣、斜襟衣、琵琶襟衣等,堪稱為一部活的服裝發展史。苗族服飾是苗族婦女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她們用神奇的藝術想象力,用高超的技藝,在服飾上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精美藝術,創造出一個個美麗奇幻的世界并用來裝扮自己。這些服飾藝術讓生命獲得審美的享受,在美麗中生命便有了價值,有了意義。
盛裝的苗族婦女都會戴著琳瑯滿目的精美銀飾。在苗族古歌中,月亮是四位巨神用銀子打造而成的,苗族的祖先都住在月亮之上,月亮不但美麗,還是苗族神圣的天堂。而且歷史上受戰亂影響,苗族居無定所,隨時將家里積蓄換成銀子打制成飾物由婦女佩帶,此外銀還具有驅邪保平安的作用。所以,銀就成了苗族人神圣吉祥與美麗的象征。
黃平苗銀冠
松桃苗族頭飾
苗族銀飾造型獨特精美,有生命祖先蝴蝶媽媽和其他神靈的紋樣,也有動物和植物紋樣。苗族銀飾分為頭飾、頸飾和胸飾、手飾和腳飾以及衣飾。
苗族織錦在各地苗族生活中都盛行。最窄的只有幾分到兩寸,用途不等,多用于婦女服飾裝飾,小孩背帶,或用于日常衣被。苗繡是苗族與天地神靈對話的藝術,針法多樣、紋樣靈動。苗族婦女以精湛的技藝把審美理想用針尖表達出來,并在苗繡的神話世界里自由馳騁如天馬行空。
苗族花樣針線包
蠟染是苗族古老的藝術,用銅片蠟刀蘸蠟液在布上描繪花紋,置入藍靛植物染料的染缸浸染,經煮沸脫蠟后白色花紋便呈現在藍布上。苗族蠟染神話說,曼爽女神用云霧做白布,群蜂采花蜜落蠟液于白布上,她用藍草染布就成了藍花朵朵的蠟染,再用蠟染制作成美麗蠟染衣傳于人世間。
蠟染半成品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從遠古走來的苗族,為了生命的歡樂,便創立了許多歡樂的節日,還給每個節日賦予了美妙的神話傳說,讓節日都有獨特的文化含義,讓參與節日的人們感受到生命總是充滿希望,充滿憧憬。苗族由于支系較多,節日因支系而異,所以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眾多節日。按節日內容可分為祭祀性節日、生產性節日、歲時年節和娛樂性節日等。節日有大小不同,區域性大節日有十多萬人參與,有的小節日只局限于村寨。
苗族木刻面具
“蘆笙響,腳板癢”是苗族山寨里的俗語,道出了蘆笙與苗人聲心相連、歡樂同在的情景。蘆笙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在蚩尤九黎和三苗國時期,蘆笙已成為神圣的禮樂器,苗族遷徙到哪里,蘆笙就伴隨到哪里。在苗族傳統社會,不會吹蘆笙的小伙子很難找到媳婦。海外苗族大多數家庭都懸掛著蘆笙。苗寨里的蘆笙,樂舞相連,因而叫“踩蘆笙”。許多苗寨,每年都要舉辦蘆笙節,進行蘆笙比賽,節日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蘆笙
在山那邊的田野和苗寨,歌聲伴隨人的一生,舞步依激情而群起,苗族人隨時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人們用歌傳情,用舞交友,在節日時往往還進行人神同歌共舞的表演。苗歌可分為古歌、酒歌、大歌、飛歌、情歌等:古歌渾厚肅穆;酒歌奔放熱忱;飛歌高亢嘹亮;大歌悠揚深情;情歌婉轉纏綿。舞蹈種類繁多,大多是集體進行的圈舞,有不少是祭祀舞蹈,其中木鼓舞和蘆笙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板凳舞是鎮寧黑苗的文化遺產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