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只能大概描述增長狀況,既不代表進步,也不代表軟實力。中國模式像是一個大胖子,筋骨沒增加,只是體積在增加,GDP高了,可風險仍在。
42歲的李克在國外比國內的知名度大得多,作為楊小凱先生的弟子,他是當代“新興古典經濟學”的代表學者之一。在這個非主流學派中,已出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注制度對經濟的影響,但從美國遙望中國,總會有太多的感慨與無奈。凝望地圖上太平洋遙遠的兩岸,于是,李克發現了日本。
中日毗鄰而居,文化傳統淵源甚深,可為何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差異如此巨大?
2000年,日本高校更多面向歐美,抱著要弄清問題就必須實地考察的念頭,2003年,李克成為日本大學的教授,將近8年的思考與體驗,整合成《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它看上去很淺近,仿佛普通商業教材,但它背后的苦心,能品出來的人卻并不多。
“中國給日本當了1千多年的老師,現在我們應學會當日本的學生。”在李克看來,未來5年是一個關鍵期,中國經濟能否突圍在此一舉,時代將我們逼入了新的角落里,而當年日本人也曾面對過相似的難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理性與雄心,超越歷史恩怨,復歸韜光養晦。在李克看來,時代正考驗著中國人,能否無愧于歷史,就在我們當下的每一次選擇中。
不要加班費的日本人
北京晨報:從美國到日本,您當時的感受是什么?
李克:非常震撼。此前對日本經濟模式、產業政策、管理方法、貿易理論等有了解,可置身其中,才真正感悟到日本產業為何優秀。首先,日本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倫理”,從內部環境到外部培訓,周到而完善,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不夠敬業,形象工程太多;第二,日本中小企業技術等級非常高,過去知道日本貨質量好,但只關注它的大品牌,但實際上日本的核心競爭力源于中小企業,在頂尖技術、質量標準方面,它們有一整套經驗;第三,人的素質非常高,去日本前,受國內輿論影響,我對日本也有很多負面看法,可后來明白了,當代日本人的教育、素養、專業精神確實令人敬佩,東京晚上10至11點,辦公樓依然燈火通明,經濟大環境不好,員工拼命加班也沒有加班費,可見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和敬業精神了。
北京晨報: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的優勢?
李克:教育。明治維新后日本對教育高度重視,58%的人受過高等教育,排名世界第一,這不僅推動產業發展,也提升了國際形象,日本人在大地震中表現出來的淡定與秩序,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日本衰退了嗎?
北京晨報:只讀國內媒體,會覺得日本正在衰退中掙扎。
李克:中國現在有日語背景的人很多,但觀察太膚淺,許多所謂的專家只會就現象談現象。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確實遭遇了挫折,但這推動了日本深刻轉型,被稱為“第二次明治維新”。今天日本政府文件中已沒有產業政策這個詞了,日本脫離了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日本國民也有意識地在改變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致力于打造一個服務型政府。今天日本NPO、NGO作用凸顯,在意識形態上,公民權與婦女權迅速提升。日本已為進一步騰飛打下基礎,經濟雖停滯,但有許多優秀的企業人才,有對世界產業有影響力的技術與標準,此外還有許多優秀的企業,相比之下,我們把持的國際產業標準有多少?領先技術有多少?兩只手就能數出來。總之,我們目前的核心競爭力無法與日本相提并論。
GDP不代表強大
北京晨報:但中國GDP已經超越了日本。
李克:作為經濟學者,我很反感提GDP,這是個粗線條的指數,只能大概描述增長狀況,既不代表進步,也不代表軟實力。希望所有人都能記住這組數字:1913年至1914年,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二,1820年,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一,當時我們的份額比今天美國還牛,達到34%。可中國GDP領先世界千年,結果如何?鴉片戰爭為什么失敗?對于GDP至上論,我認為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版,依然只重實體經濟和技術,忽視了配套的制度建設。
北京晨報:不是還有中國模式嗎?
李克:中國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容易模仿,耐克當年在日本建廠,后來移到中國來,現在又移到越南。如果外資都移出去了,中國模式還剩下什么?今天中國走到了一個新的關鍵點上,過去我們靠量擴張,但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像是一個大胖子,筋骨沒增加,只是體積在增加,GDP高了,可風險仍在。
學日本還是學美國
北京晨報:日本當年的經驗是否可以借鑒?
李克:日本當年走的也是世界工廠的道路,但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給日本經濟以巨大威脅,當時日本國內輿論也普遍認為不行了,日本要衰退。但在壓力之下,日本被迫轉型,適時推出了許多富于前瞻性的產業政策,比如日本的JIS工業標準,比ISO高,這就逼迫企業去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能耗。在今天,同樣的能源,日本產出的GDP是中國的19倍。
北京晨報:日本為什么會陷入失去的十年呢?
李克:這個原因非常多。日本是被動發展型,美國是主動發展型。美國信奉弱勢政府,政府不過是游戲制定者而已,沒有產業發展計劃,只能通過教育投入等手段來引導產業提升,而日本沉浸在工匠、技術思維中,基礎研究落后,創新不足。但美國道路太難學了,不符合中國國情,要想學美國,背景方面要進行較大調整,暫時不太可能,那就不如好好學日本。
中美抗衡的提法很搞笑
北京晨報:現在不少經濟學者高談中美抗衡,您怎么看?
李克:這個說法很搞笑。中國經濟增長很快,但不能因此而自我麻痹。國內許多經濟學者不是在搞研究,而是在講故事、說評書,看的都是國外三手、四手的材料,不知道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如何。當今全球證券市場每天飄過的游資是27萬億至3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GDP再大有什么用?人家想玩你就玩你,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中國目前還沒有參與貨幣戰爭的資格。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們應不斷反思當年鴉片戰爭的教訓,堅持韜光養晦的思路。
北京晨報:正是基于抗衡思路,很多學者主張中國經濟走美國式道路。
李克:這不現實,美國經濟是大進大出型的,地球資源養不活兩個美國,中國目前GDP占全球13%至14%,但石油、鋼鐵等消耗已接近全球的50%,長此以往,別人能容忍你嗎?如何持續發展呢?經濟發展讓今天許多中國人變得貪婪起來,在日本,三口之家住六七十平方米的大有人在,可國內動輒就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
中日為何走了兩條路
北京晨報:談到給日本當學生,可能國內很多人不會服氣。
李克:我們應改變心態,中國給日本當了一千年老師,就算當一百年學生又怎么了?在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影響很大,但我們向日本學習得不夠。面對現代化的挑戰,日本主張演化論,逐步發展,而我們則叛逆精神更強,不滿意就革命,這決定了彼此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種情結至今仍存在,比如中國人跳槽頻率遠高于美國,美國人一生平均換3至7次工作,而絕大多數中國人30歲之前就已經換了3次至7次工作了。不僅是工作常換,家庭也在換,北京單親家庭比例已超過美國。
北京晨報:這恐怕與文化關系更大,傳統中國社會泛倫理,缺乏法律傳統,更容易導致裂變?
李克:講倫理沒什么不對,美國70%的爭端也不是通過法律解決的,民間調解是主要的和解渠道,倫理對控制個人欲望、塑造品行與工作精神,有積極作用。法律不等于公平,它只能代表一個時期大多數人的共識,未必就一定正確,過度相信法律容易走向嚴刑峻法。其實西方社會同樣尊重傳統,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想獨立,卻被全民公決否定了。用中國人的思維,獨立還不好嗎?可人家覺得,投票選總統,總有近一半的人反對,這會增加矛盾,不如繼續維護英國女王這個中立的第三方,反而更和諧。
該向日本學什么
北京晨報:在當下的氛圍中,我們該向日本學什么?
李克: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要改,但看不到改的結果與改的路徑,既然看不清楚明天的100元錢,就不如攥緊今天的1元錢,所以我覺得需要一本更務實的書,讓大家都能看清楚大方向。我這本書盡可能采用案例的方式,將日本的成功經驗介紹過來。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大環境和今天中國有相似的一面,當時重工業利潤好,故勞動力密集、資源浪費、污染嚴重,走的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為了追求GDP而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但今天日本已步入了資源集約型的發展模式,如此快的轉型,是今天我們唯一可參考的模式,希望這本書能對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有所貢獻。
(陳輝/文)
李克
經濟學博士,日本大學商學院終身正教授,新興古典經濟學的代表學者之一。
上一篇: 學者韓毓海:不要成了沒有戰略的民族
下一篇: 吳思:我們該怎樣看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