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山流水》到《廣陵散》,從“綠綺”到“焦尾”
背后總有一名或顯達或無名的斫琴師
三千年來,他們用手藝記錄中國特有的古樂
馬岳思,《英雄》斫琴師
“就是他,那個盲琴師。著一身白衣,白須,白發,盤膝而坐,撫琴相伴。他的衣袂隨殺氣而動,而他,從容淡定,心如止水。酣斗愈烈,琴聲漸遽風雨,驀地,一聲絕響,七弦齊斷!長空被無名一劍擊倒,盲琴師收拾殘琴,翩然而去……對決罷休了,電影散場了,然而聽過琴音的我們似乎再也無法忘記,無法忘記那個仙風道骨的盲琴師,無法忘記他手中輕撫的七弦……”
《英雄》電影中撫琴的“老者”就是浙派古琴大師徐匡華,而他手下輕撫的七弦(古琴)就出自今天的達人秀主角——馬岳思之手。
余杭崇賢的鴨蘭村,藏著一位斫琴大師
一直以來,有兩種職業在我的心目中是帶有傳奇色彩的。一是鑄劍師,另一個是斫(zhuo,三聲)琴師。這兩種職業是可以把所造之物輔以靈魂的。今天要說的是后者,一位斫琴師。
在余杭崇賢鎮鴨蘭村,就住著一位斫琴師,他姓馬,叫馬岳思。
見到馬師傅是在他的斫琴作坊里,滿地的木材,木屑,如果不是墻邊豎著一排剛刨成型的古琴半成品,這幾乎就是一間普通甚至算是簡陋的木工作坊。
長相樸實的馬師傅并不擅言談,這也幾乎打破了我去之前對斫琴師的幻想。一句話,我覺得馬師傅就是一個木匠,一個造古琴的木匠。
我特意翻查過斫琴這個詞的釋義:斫琴,是指對中國民族樂器——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玉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技術,需要有專業技術的琴師完成操作,需體現其散、泛、按音質的勻稱等諸多專業要求.……
這不像嘛!
直到有人告訴我,馬師傅的傳奇故事。
大師,曾是個有名的木匠
今年49歲的馬岳思,15歲初中畢業后,就拜村里一位老木匠為師,開始學徒。心靈手巧的他,跟著師傅學了3個多月,就開始獨立做家具了。和村里其他木匠不同,他會乘船跑到杭州去學習,吸收城市家具的潮流和藝術性。
19年前,馬岳思的妻子在杭住院,他認識了一位周姓病友,后來又輾轉認識了周老師的朋友李老師。
一次,馬岳思與周老師一起去拜訪李老師,看到李老師家掛著一張琴。馬岳思非常好奇,把琴捧在手里,翻來覆去地看,也不知是什么?
李老師告訴他,這是古琴。
于是,馬岳思對古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憑自己對古琴的觀察記憶,回家后仿制了一張琴,規格適當,形象逼真。馬岳思背著這張琴拿去給李老師看,李老師一看,覺得馬岳思很有靈氣,又正式把他介紹給古琴家徐匡華認識。
拜了名師后,馬岳思才真正開始從木匠往斫琴師蛻變。
機緣巧合,成為浙派古琴名家的弟子
斫琴,木匠是基礎,但必須精通音律。
徐匡華子承父業,從事古琴藝術普及,從演奏古琴到斫造都十分精通。馬岳思成為徐門弟子,著迷于古琴斫造,孜孜追求斫琴技藝,并學習古琴知識,分析古琴結構,摸索斫造工藝,從選料、裁鋸、刨制、挖槽、粘合、推灰、打磨、徽位等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茍,決不掉以輕心,而且旁及漆面、上弦、調音等工藝,成功斫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琴,形神兼具,音質古樸,音色清純。
之后,所有徐老師教學普及所需的古琴,全部都由馬岳思斫造。
如果你看過張藝謀電影《英雄》,那段在超逸古琴聲中展開的棋亭對決,很多人會對那位仙風道骨的老琴師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徐匡華,而其所撫的古琴便是出自馬岳思之手。
“后繼無人”,讓他很困惑
說起這些往事,馬岳思只是憨厚地笑笑,但說起古琴斫造,他話便多了許多。
由此我才知道,古琴斫造并不簡單。
首先是原料,木材需要的是舊木材,馬師傅通常都是去舊木材市場淘來的;然后是油漆,它也不是普通的油漆,是樹脂漆,浙江還買不到需要從四川買來,再自己調配;古琴成型之后,要放在外面經歷日曬雨淋,幾個月后才能再進行下道工序,墻邊那排半成品已經放了兩個來月了……
總之,一把古琴斫造最少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
古琴斫造,型不難,很多木匠都會,難的是調音,而這一絕活只有馬師傅會了,整個浙江都鮮有繼承者,而全套工藝都精通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如今的馬岳思依舊還是孑然一身,孤獨地斫造古琴,沒有徒弟也找不到徒弟,興許這就叫做機緣未到吧。
上一篇: 樊德然:身世很苦 手藝很甜
下一篇: 甘肅民間藝人"玩轉"野生山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