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文學與神明》書影。
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施議對編纂的《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一書,今年5月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全面系統地對饒宗頤學藝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饒宗頤在史學、文學、經學乃至甲骨學、秦簡學、敦煌學諸多領域的獨特見解及建樹,又呈現饒宗頤于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琴藝諸多方面的風貌及成就。
在饒老即將迎來96歲大壽之時,晶報特擷選施議對與饒宗頤的訪談,讓我們增進對這位大師的了解。
以積極態度培養人的精神
施議對:先生曾較為專注地思考詞學問題,遍和清真詞,尤其是嘗試創作形上詞。就思想淵源及歷史淵源看,幫助悟得這個理,并且達致超越境界的,究竟是佛還是道?
饒宗頤:佛與道都有,特別是還有莊子。思維一步一步深入,是有層次的。一個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靈”?!办`”就是高級的思維。要靜得下,才悟得到。
施議對:看起來,創造形上詞,除了借鑒西方哲思以外,主要依據,當還是中國原有的說理詩。
饒宗頤:詩里頭比較方便說理。即如日本的俳句,一句話也可以說理。這是精粹的語言。既經過錘煉,也是各種覺悟的體現。
施議對:先生所創三種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話加以體現?“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边@是第一種境界。表示上下求索,與先生寫詩、做學問過程,都可溝通起來。這就是詩人之境界。
饒宗頤:日本人以為,詩人都有孤獨感,所以獨賞芳菲。同時,正因為孤獨,則更加求索(尋覓)。不在孤獨里思考、感悟,就創造不出這種境界來。
施議對:還有,“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這是第二種境界。所謂“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同樣包含著做人的準則。即:盡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卻仍然有其光輝。這也是很難得的。
饒宗頤:不錯。你把握得很好,正是這一用意。所謂更綠,就是更加美好。
施議對:但是,有些人似未必愿意進入這一境界。
饒宗頤:因為他們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沒有光彩。
施議對:第三種境界,同樣可用“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加以體現。乃以為,永遠有一個美好明天相等候。因此,沒有煩惱,身心康泰。
饒宗頤:這一事實說明,詩詞對于培養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其作用是積極的。這也就是所謂“指出向上一路”。
上一篇: 王興國:我和哲學有個約會
下一篇: 白鋼 "掌握語言最多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