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杜新士和他的“紅樓”系列雕刻。
改革開放之后,北京的流動人口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外國人多了起來。今天的三里屯,外國人喝咖啡喝酒,當年的朝外市場,外國人卻是買蘿卜買菜,買著買著,他們看到了小販座下的凳子。那是些古舊的凳子,在小販們看來,只是凳子,可是,在外國人眼里,這凳子身上還體現出了東方文化的魅力。
“中華老字號”最近在北京開博覽會,全國農展館的5號樓,還沒走進去,就能看到“杜順堂”的匾額懸掛在迎門正中。
在這屆博覽會里,“杜順堂”大概是唯一經營古典家具的老字號,所以,位置得天獨厚,“杜順堂”在自己的展位前也設置了玄關,參觀者想一窺堂奧的話,先得繞過玄關,這也算是對老派文化的一次體驗。
說起“杜順堂”的名號,也許傾心于中國古典家具的愛好者并不陌生。但我們知道它,則是因為2009年這家老店被列入了第二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名稱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申報單位便是“杜順堂古典家具廠”。
什么叫“京作”?又是一個問題。“杜順堂”的傳人杜新士負責給我們答疑:“所謂‘京作’,是我們這行當里的一個用于區分地域風格的說法。還有‘蘇作’和‘廣作’,以蘇州和廣州兩地作為一個代表,比如‘蘇作’很精致、‘廣作’很洋氣。我們‘京作’也有自己的特點,很大氣,有宮廷氣派,細節上也很講究。”
56歲的杜新士是“杜順堂”的第五代傳人,雖然是木工世家,他早年卻在“和鐵打交道”。上世紀70年代剛參加工作,他在電車公司制配廠干銑工、車工的活兒,因為當上了團支書,所以也學會了和人打交道。老杜說,這些經歷,對后來自己恢復木工行當、開起自己的家具廠也挺有幫助。
現在的老杜,既潛心研究“京作硬木家具”的竅門,也管理自己的廠子,既當木匠,也當老總,既能談“居移志”的哲理,也不時流出“杜梨松桑槐,不入陰陽宅”的老話。當然,當談起那些老話的時候,他更本色。
“杜順堂”的京作硬木家具,亮點是“古典”。古到什么時候?杜新士的方向是“明清”。說起明清家具,他有許多話可以說。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部分人結婚有個三合板的組合柜就可以了。像明清那種或者簡約、或者華美的舊式家具,基本上沒有這個概念。”老杜說,“變化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
改革開放之后,北京的流動人口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外國人多了起來。今天的三里屯,外國人喝咖啡喝酒,當年的朝外市場,外國人卻是買蘿卜買菜,買著買著,他們看到了小販座下的凳子。那是些古舊的凳子,在小販們看來,只是凳子,可是,在外國人眼里,這凳子身上還體現出了東方文化的魅力。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舊家具市場自發形成了。
在杜新士的記憶中,有一本書非常重要——王世襄先生在香港出版的《明清家具鑒賞》。因為這之后不久,“許多外國人來,就掏出這本書來,按圖索驥了”。
隨著明清家具有了市場,也就有了來這個市場下水淘金的人們。杜新士當然是下水比較早的一位。
杜新士最早開始經營,還是以收舊賣舊為主,他在江西、浙江等地收購那些被拆掉的門扇、花板、柁子,有的賣掉,有的留下來加工再出售。
他曾經收到過好東西,曾經有一尊明末清初的鄭和木雕像,有東南亞的商人出高價要買,他卻舍不得賣。不過這些年,他已經不再賣舊,只利用老材料來加工成各種明清款式的古典家具來銷售。
廢料是寶。老杜說的很多話里,這句話讓我們印象很深。
他所說的“廢料”,指的是那些拆掉的老房子中,人家不要的老房柁等老料,多是榆木和樟木。“一方面,我們倡導綠色環保的家具制作,當然用廢料是比較環保一些;另一方面,確實這些廢料、老料很可貴,我們能得到是幸事。”老杜說,“比如新榆木,也能用,但是不能馬上用,要在河里泡上個兩三年才行。而老房柁就不用,在人家房梁上呆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之后,這塊料表層的水分、樹脂都被提取得恰如其分,再用起來,就不易變形。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化腐朽為神奇。”
經營廠子之外,杜新士也有自己的一些追求。比如,他立心要創作兩套花板,分別表現《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的故事,每套各240塊,人物造型、場景環境都由自己來設計,當然,這種費時費力的活兒并不好干,至今還只是未完成的方案。“《三國》雕了70來塊,《紅樓》雕了40來塊,離目標還遠,也許還有個6年時間,就差不多了吧。”在農展館的展廳里,杜新士展出了這些未完成的系列花板,一幅幅刀工細膩,構圖精巧,讓人感嘆這其中蘊藏著的匠心。
不過,杜新士還是覺得古人的東西更好:“和老輩人比起來,我們的技藝還是差了很多。好東西我見過,曾經見過老藝人根據徐悲鴻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創作的清代木雕,讓我很震撼。他們雕刻的人物真是栩栩如生,服裝款式和人的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還有些老輩藝人雕刻的花板,我們可以看到,雕刻的那笛子,好像都能拿起來吹,雕刻的鳥兒,你得捂著看,不捂著看,它就飛走了。那種感覺,我們今天很難達到。為什么?因為古人心靜。我們今天很浮躁,干活兒主要是為了掙錢,年輕人對這些也沒興趣。手藝上那是差了很遠了。”
當然,好消息也不是沒有,讓老杜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明清風格的古典家具,愿意來看、來買。這是好事啊,說明年輕人不但喜歡時尚,也喜歡明清家具中傳遞出的中國傳統文化。”
不錯,有了市場需求,就會有商品提供。只是,在商品和工藝品之間,在工藝品和藝術品之間,還有太多難解的難題。(本報記者 李 林 楊 凱 文/圖 )
上一篇: 收藏家孫文雄:國際化的"老北京記憶"
下一篇: 蔣彥:古樸的"大漢"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