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繡這種活很累人,對眼睛傷害大,但又換不回幾個錢。”李安言索取出針線,兩個針腳交替著走起了線,以作示范,順便一一對圖案作了介紹:這是鳳凰,那是雀兒頭……
李安言索是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北莊村人,是土族省級盤繡傳承人,她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基地。她說,不管怎么辛苦,她得對得起這項“傳承”,要堅持做下去,將技藝傳授給后人。
對所說的辛苦,她有著自己的體會:忙碌一個星期,所繡的東西賣不到一百塊錢,還耽誤不少家務活。所以村里的大多婦女寧愿去“站大腳”,也不愿做刺繡。
看著身邊眾多婦女有心或無心地遠離了土族盤繡,她不免有些擔心:恐怕會盤繡的人越來越少,她十多個侄女中,只有兩個人在學盤繡。
說起盤繡,她還是非常懷念小時候的那些年月,那時大家圍坐在油燈旁,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做著針線,過不了幾天小孩們就能穿上母親做的盤繡衣服。其中,最隆重的要數給女孩子做盤繡嫁妝,得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做出滿意的一套,她現在的手藝是小時候從母親那里學來的。如今那種大伙坐在一起盤繡的氛圍沒有了,人們日常也不再穿手工做的衣服,她最擔心的就是這個了,人們不關注、不去做,慢慢地,便會把盤繡手藝淡忘掉。
李安言索的擔心在五十鎮政府那里得到了印證,由于一些相關的收購公司和單位收購價很低,老百姓得到的實惠很少,所以很難調動婦女做盤繡的積極性。
對農戶反映的土族盤繡的實際,互助縣主管單位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2006年,土族盤繡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縣政府和縣文化館更加注重對土族盤繡技藝的保護和培養,相繼成立了互助縣刺繡行業協會,扶持了一些盤繡龍頭企業,建立了盤繡培訓基地,并借著互助縣獨特的山水和民俗風情旅游熱,產品有了一定的市場,盤繡農戶也能有些收入。
然而,困難也跟著來了,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因做盤繡婦女的技藝水平良莠不齊,走市場路線一些粗糙的產品根本就賣不出去;由于精加工設備的缺乏和培訓農戶資金的限制,很難保證產品的良好包裝和農戶初級產品的質量,難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
土族盤繡在互助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很多土族聚居的鄉鎮,土族婦女都會露兩手,眾多像李安言索的婦女是穿著美麗的盤繡服飾長大的,她們當然不愿盤繡手藝在自己這一代“斷了線”。主管單位目前正打算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通過再普查民間盤繡藝人,加大培訓力度,研發有市場需求前景的花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精品盤繡制品等辦法,使這項傳統手藝發揮出它應有的群體優勢,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延續。
今年3月,李安言索受邀帶著自己的盤繡作品去臺灣展覽,展出很成功,眾多參觀者都表達了對她盤繡作品的喜愛,她希望盡快能有所改觀,使這項傳統技藝真正傳承下去。
(西海都市報??? 作者:馬成貴)
上一篇: 深山里的藝術大師:徽州木雕傳人鄭堯錦
下一篇: 泥猴張的“猴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