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傳統工藝 添加現代元素
伊春光在試弓
身穿鮮艷的錫伯族傳統服飾,足蹬短幫靴,本就身材魁梧的伊春光,顯得更高大了。他背后的一整面墻上,掛滿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弓。“冬天下料,春天刨牛角,夏天制筋,到秋天把它們組合起來,做一把弓要操心一年多。”他說。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的這幾天里,伊春光忙,忙得不亦樂乎。
錫伯族傳統的弓,長約1.6米,近1公斤重。幾乎每個觀眾都挺興奮地想試試臂力,但大多數人用盡全力也只能把弓拉開一半。這時,伊春光就笑瞇瞇拿過來示范,拈箭、搭弓、瞄準、蓄勢待發。雄姿英發,一副錫伯族戰士的驍勇模樣,讓人很難相信他已經65歲,還患有退行性骨質增生,行動有些不便。
“復活”八旗牛角弓
伊春光生活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這里留存著純正的錫伯族文化,更是唯一將清代八旗“國語騎射”(滿文滿語和弓箭文化)傳統保存至今的地方。
伊春光退休之前,是一家工廠的模型工,兼做油漆工、鉗工、車工。他手巧,家里的家具全是自己做的。15年前,有一次在烏魯木齊街頭,老伊偶然看見一些商販在賣弓箭,要價很高,可是非常劣質,跟他記憶中的傳統弓箭相去甚遠。
受此觸動,他決心復活祖輩使用過的真正的弓箭。生活在察布查爾的錫伯人,是清乾隆年間從東北的盛京(今沈陽)西遷到伊犁河谷的,為了戍邊屯墾,他們帶去了八旗牛角弓。這種弓的制作工藝如今早已失傳多年。2001年,伊春光聽說察布查爾縣體委有一把祖輩西遷時帶來的弓,馬上懷著“朝圣”之心去看,一見之下,激動萬分:“太精美了!它的內胎是竹制的,弓身用野山羊角做成,纏上了牛筋,彈力很大;弓把手用的是牛大腿骨;兩端的木質弓梢頭上配著牛角做的‘梢頭’……”
他以這把弓做樣板,開始潛心制作。野山羊現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造次不得,他托人從南方找來了水牛角,又托東北的朋友寄來牛筋、魚膠……200多道工序,伊春光依樣復制半點不敢馬虎:弓胎用竹片,弓身覆上一層用牛筋加工而成的纖維,弓蹬用牛角,弓梢用硬木,弓梢尖端也配了牛角梢頭——這樣即使常年使用也不會被弓弦磨斷,而弓把手則用堅固的牛大腿骨制作……他做出的這第一把“復古”牛角弓有70磅彈力,射程可達150米。做第二把時,老伊有了些自己的改進,制作工序簡化到180多道,還設法增加了彈力和射程,外觀則更加古色古香。
創辦弓箭制作社
2003年,伊春光創辦了“錫力旦”(錫伯語“箭”的意思)弓箭制作社。
恢復了失傳的工藝,他并未止步。至今,他研制開發了6個系列的弓箭,最長的弓1.72米,最小的70厘米;甚至嘗試了現代材料,比如做玻璃鋼弓,也能射150多米遠。他還給弓箭做藝術裝飾,給用整張牛皮制成的弓壺和箭壺壓、燙、烙上錫伯族圖騰“鮮卑神獸”等圖案和錫伯文字。伊春光說:“傳承錫伯族弓箭,就不能丟了它的文化特色。”他不斷給自己的弓箭事業添加現代元素:申請了外觀、結構等8項國家專利,和兒子一起開設“錫力旦中華傳統弓箭文化研究網”,一些簡單的工序開始設計成高效率的流水作業……古老弓箭是戍邊的武器,到了伊春光手上,他要拿它“轉戰”市場,“開疆辟土”。
(據《文匯報》報道 李 揚)
上一篇: 斫琴師王鵬:用手工保護記憶
下一篇: 非遺傳人王龍才:"南國花魁"技驚瓷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