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如今,他們秉承桐城人矢志不渝的堅持和創新精神,獨辟蹊徑、獨具一格,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傳承并發揚著桐城文化。
三代人的“微雕人生”
在去年上海世博會的地方精品展上,仿真宋水輪大紡車、元王禎八磨等10件微雕工藝農耕器具一亮相,就博得了國內外游客的嘖嘖稱贊。誰也不會想到,被人們嘆為驚止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竟然是桐城市呂亭鎮農民都貽杰、都述照父子用農村遍地都是的木樁制作而成的。
上海世博會上展出的微雕農具只是他們作品的冰山一角。僅中國農業博物館早在1997年就收藏了他們的作品583件。他們的作品工藝精細,形象真實地還原了中華古老的農耕文化遺產,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先后獲得了1998年“中國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等一系列殊榮。
談起制作微雕農具,都述照說,早在幾十年前,他父親是受到外公的影響,放下家里的農活不干,一門心思在家里玩木雕,村里人都笑話說,這東西有什么用?當燒鍋柴都沒火焰。正是當時周圍人的不看好甚至嘲笑,反而給了都貽杰動力:1994年,他坐上2000多公里的火車,直奔大西北敦煌,學習當年的張大千,歷時12天,硬是把莫高窟里的50多幅古代農耕圖臨摹下來。
小物件里大乾坤。如今接力棒交到了都述照的手中。都述照說:“我們已經和多家銷售公司達成了協議,雖然我一個3.8寸的小水車,出廠價3800元,可是因為基本上都是純手工制作,每月也只能生產2000件,現在是有銷售單也不敢接,下一步我們將擴大規模,爭取把這小工藝品變成一項大產業。”(張植駿)
上一篇: 樂手川子:一個男人的愛與愁
下一篇: 鐘蒙修:窮人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