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元素這一概念成為中國創意產業的焦點和熱點。 “當前品牌競爭已成為經濟競爭的決定因素,而決定品牌價值的背后,是文化支撐。”因此,塑造以中國文化價值為內涵的中國品牌, 形成獨有的民族核心競爭優勢,已被提上日程。這也決定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國家文化地位。
根據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的研究,文化作為諸多體系的復合體,具有生物性、媒介性和潛意識性。生物性是指,“盡管每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之間還是有著共同的東西——文化根源于人類的生物性。” 這說明,人類跨文化傳播具有先天基礎,即人類共同的生物性,是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進行的共同語意空間。媒介性則指,文化是人們交流得以進行的基礎,正是由于交流中不同的人所持文化對訊息的發送傳遞不同,才形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和障礙。對文化的潛意識性的理解應是,潛意識文化是文化中的隱藏部分,而文化隱藏的內容比解釋的多,并且它對自身成員的隱藏更深。文化的這幾種特性,構成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又形成了跨文化傳播中無法忽視的障礙。因此,中國產品在出口外國時,與其努力營造國際化形象,還不如坦誠地將自身的中國文化更好地表現出來。
當今中國社會,最受追捧的品牌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如美國的價值觀念,也隨著這些產品在中國流行開來,正是因為價值觀念的“西化”趨勢非常明顯,才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提倡復興民族文化,這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義德的《東方學》指出,西方利用其文化權利控制和重構了東方。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國人對中國元素的欣賞,僅出于好奇新鮮,那么這只是產品非理性的訴求點。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自信做支撐,單單訴諸中國風的新鮮感,將不能產生穩固的品牌地位。
運用中國元素的根本之道還是打造以中國文化價值為根基的品牌。如果中國產品自身缺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就無法理解并傳遞這種價值,正所謂強者自強,明確自身的文化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以下現狀不容樂觀:對內,就老百姓而言, 中國文化與他們的生活好像也沒有太大關系;對外,不少外國人把中國文化看成是旅游產品,都只是一些片斷性的理解。
以中國文化為底蘊的中國品牌,應該提煉出一個明確而又符合中國特質的精神符號,作為在跨文化交流中建立中國品牌形象的統一標識。這種精神符號應該是中國化的,同時又符合世界發展潮流,比如中國的“和”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以上討論的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運用中國元素的問題,反過來,國外品牌進軍中國市場時,在運用中國元素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跨文化交流的各種障礙,將母國的文化價值傳遞給中國的消費者。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等美國餐飲業進入中國市場后,注意從品牌塑造到具體的產品名稱等各方面融入中國元素。比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運用了很多中國元素,家人團聚共享天倫的歡樂場景,紅火的過年氣氛,這些表現元素與其所象征的熱情、享受是完全吻合的。所以,外國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化解跨文化的差異,通常樂意進行本土化的嘗試,使用中國元素,但它們也非常明確地堅守著其本身所固有的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這也提醒中國企業,在進軍國外市場時,應以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為品牌的根本內涵,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適當添加一些國際性的元素,而不是本末倒置。
決定不同國家文化地位的最關鍵因素當然還是各國的經濟實力。所以,很多人提出,當中國發達程度超越西方時,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流行就是自然的事情。無論這一觀點正確與否,我們都有必要為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和輸出進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