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橄欖壩游客非常多
西雙版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總是與橄欖壩人有關。身在其中的橄欖壩人是橄欖壩發(fā)展的締造者,也是橄欖壩發(fā)展的受益者。十年前,橄欖壩曼聽村的村民巖光,覺得其他村寨村民“耍點小聰明”給游客租衣服拍照片是“不務正業(yè)”,他不屑參與。但隨后的1999年,西部大開發(fā)啟動,傣族園民族旅游興起,巖光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分子。十年后的今天,巖光憑著自己家傳的做飯手藝,把自己的“傣家樂”做成了傣族園里的一張名片,賺了個盆滿缽滿。
初始
無序旅游粗糙混亂
澆橄欖壩一桶冷水
早上7點15分,傣族園里像往日一樣響起了傣語廣播,曼聽村里的各家各戶開始在廣播聲中起床,吃罷早飯就該到膠地或田地里開始一天的勞作了。而家住橄欖壩傣族園曼乍村31號的巖光一家,在這廣播聲中睡得正酣,水田地早已出租給外地人種香蕉了,因為不是節(jié)慶日和黃金周,游客不會一大早就進園吃飯、休憩,巖光可以睡到早上8點半以后再起床,而這在十年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勐罕鎮(zhèn)古稱勐塔尼,但更多地被稱作橄欖壩。橄欖壩有9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巖光生活的曼乍村只是曼聽村委會下屬的其中一個村子,它與曼聽村所屬的曼將、曼春滿、曼嘎、曼聽是橄欖壩保存最完好的五個連片傣族自然古村落。
曼聽村下屬的五個村寨,在傣族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上,傣族的統(tǒng)治者宣慰使(官名,傣語稱“召片領”,意為廣大土地之主)在逢年過節(jié)之時,經常攜帶家眷和王公貴族到橄欖壩的五個村寨游玩、賞花。久而久之,曼聽就成了宣慰使的宮廷花園。而現(xiàn)在,宣慰使早已不復存在,可是曼聽村的五個傣族村寨卻成了整個西雙版納旅游的后花園。五個村寨的傣族村民已有一部分徹底改變了舊式的割膠、種地生活,靠著旅游先富了起來。
1998年以前,巖光并沒有搭上曼聽村的第一波旅游熱。在他看來,曼聽、曼春滿等其他村寨給游客“租衣服照相”的村民,每天拿著幾件傣族民族服飾、操著幾句簡單的漢語與游客交流,僅僅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村子有一些特色小景點。當時巖光家有6畝旱地、10多畝水田、五六千棵橡膠樹,農活繁重,他每天早早就得起床,這樣勞作一年,全家有六千元至一萬元左右的收入,種西瓜收成好的那一年收入可以有兩萬元。雖然起早貪黑每天下地干活十分辛苦,但巖光一家的生活僅能維持溫飽,遠遠達不到富足。
就在這時,曼聽村里的五個村寨的旅游漸漸沒有了最初的紅火,問題多了起來。“景點小又亂,賣的東西不好又貴。”雖然沒有跟風做旅游生意,但是巖光都看在眼里,村民隨便圍個籬笆墻,豎上幾個水泥建筑物就是景點,開發(fā)出來的七八個景點又小又分散,而村民大多只是提供服裝給游客照相,外地來的小商小販也混進了曼聽村,賣起了假沙金、假水果和高價紀念品。一時間,曼聽村里的經營秩序混亂,游客投訴接踵而至,游客大量減少,“人來一窩蜂,人去一場空”的場景像一桶涼水一樣,澆滅了橄欖壩的第一次旅游熱。
機會
西部開發(fā)號角吹響
整體開發(fā)計劃開始
傣族園董事長范文武很期待下一個十年
曼聽村“熱鬧了一陣”的旅游,對兩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巖光慶幸自己和曼乍村村民沒有受到波及,堅定了“莊稼人的根就是土地”的想法,而曼聽村的“折騰”卻引起了已經從國營橄欖壩農場下海經商,并救活了罐頭食品廠的第六任廠長范文武的注意。
1997年,范文武投資100余萬元,在橄欖壩建了一個“橄欖壩旅游工藝品大世界”,這在當時是全州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旅游購物場所。然而由于膠價大幅下跌,橄欖壩農場效益嚴重滑坡,不少工人下崗。“要不試試看橄欖壩的旅游?”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范文武帶著大學畢業(yè)后剛分到農場工作的李盛宣,一起到北京、海南、廣西等地考察,廣西等地的民族旅游形式讓他認識到了旅游開發(fā)的潛力和可能性,但橄欖壩景點多、亂、雜、不成規(guī)模的現(xiàn)狀已是個老大難問題。
“曼聽村的5個連片村寨可以‘打包’來包裝,然后再‘銷售’。”一個大膽的念頭出現(xiàn)在范文武腦中,農場領導及鎮(zhèn)政府也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正當他們?yōu)檫@個大膽的念頭躊躇滿志時,一家廣東公司搶占先機獲得了版納州政府的特批,取得了橄欖壩傣族園旅游的開發(fā)權。
當然,橄欖壩的旅游資源并不是只有范文武等人在關注。1997年1月,省政府在西雙版納開第二次旅游現(xiàn)場辦公會時,就提出發(fā)展西雙版納東西旅游環(huán)線,其中東環(huán)線以橄欖壩的民族風情游為主。就在傣族園的旅游開發(fā)即將展開時,又有一陣“春風”吹來。1999年世紀之交,國家正式實施了西部大開發(fā)政策,云南省政府也在隨后出臺了《云南省政府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提出“放寬外來投資者進入種植業(yè)、水利、基礎設施、制藥、礦業(yè)、商業(yè)零售、旅游等領域的條件”。
隨后,在西雙版納招商引資會上,開口喊出“規(guī)劃占地336公頃,投資1.5億打造一個傣族園”的廣東東莞信益集團公司,拿下了傣族園旅游開發(fā)的項目,因為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招商引資項目,同時也是當時西雙版納州最大的一個招商引資項目,景洪市政府與廣東東莞信益集團公司在短短一個月內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傣族園項目”的審批一路開了綠燈,同時開始了園區(qū)建設土地征用工作。
問題
缺乏資金建設癱瘓
當地農場開始介入
在西部大開發(fā)中靠開傣家樂受惠的巖光
此時,生活在曼聽村的巖光和其他村民,對于曼聽村之外橄欖壩即將發(fā)生的巨變一無所知,直到曼聽村委會、各村小組組長來到巖光家詢問他對開發(fā)景區(qū)的意見時,他才得知來了個公司,要把曼聽村下屬的五個村寨統(tǒng)一規(guī)劃,打造開發(fā)為旅游景點。
“覺得這是個機會,但是先前的例子又擺在那里,還是有點擔心。”不僅巖光一家很矛盾,曼乍村的其他村民也對征地后自己的生活來源很忐忑。“我們曼乍寨水田比較遠,寨子里又沒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景點,唯一的法寶就是我們自己的手藝。”與其他村子不同,曼乍寨的村民天生做飯就比較好吃,巖光當時的想法是,其他寨子都有拿得出手的工藝品可以賣,也有現(xiàn)成的景點可以游覽,那曼乍寨只有用做飯來打響了。曼乍寨人決定不再錯過這次機遇,大膽干一次,他們率先通過了傣族園征地及旅游開發(fā)的要求。
拿下批文的傣族園基礎建設項目很快上馬,被搶占了開發(fā)先機的范文武覺得十分遺憾,然而他也將自己的建設方案提供給了廣東公司,但是工程僅動工2個月就出現(xiàn)了問題。某一天,范文武和李盛宣像往常一樣在五個村寨散步,發(fā)現(xiàn)傣族園工地上的模具早已制好,但是卻遲遲不見進行混凝土澆灌,施工現(xiàn)場只有零星幾個工人在做活。“是不是資金上出了什么問題?”正如范文武判斷的一樣,沒出幾天,就傳出廣東信益集團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工程幾度停工,整個傣族園的開發(fā)建設處于癱瘓狀態(tài)。
為了不影響世博會分會場的建設,州、市、鎮(zhèn)三級政府都竭盡全力為開發(fā)資金奔走,爭取了市財政補助、西部大開發(fā)資金補助等政策資金,而巨大的資金缺口像個無底洞。此時,范文武覺得農場的機會到了,他建議橄欖壩農場以及云南農墾總局,以橄欖壩農場控股60%的形式介入傣族園開發(fā)項目,并先期投資1000萬元保障傣族園工程實施。范文武認為,農場已經錯失了一次傣族園的開發(fā)機會,這次機遇一定要抓住,在西部大開發(fā)這樣的政策扶持下大干一場。
回歸
廣東公司突然撤資
傣族園收歸橄欖壩
1999年3月,云南省農墾集團公司橄欖壩農場投資(控股)1000萬參與合股建設傣族園,范文武、石明煌等人以農場代表的身份進入了傣族園公司管理層,參與傣族園的開發(fā)和管理。
傣族園基礎設施工程與村民的思想宣傳工作同步進行,而最難的就是與幾千名想法不同的村民協(xié)商溝通的問題。“有人擔心開發(fā)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有人擔心自己失去生活來源,日子不好過,有人希望跟公司談條件抬高土地補償價格……”諸多難題涌向了剛剛接手管理工作的范文武,但是一個初衷不會改變:傣族園的經營發(fā)展思路就是與傣族有關的一切傳統(tǒng)習俗。此外,在經營模式上,傣族園在全國首創(chuàng)了“公司加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即以五個村寨村民居住地的桿欄式建筑、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佛教文化及社會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構成傣族園景區(qū)的主背景供游人體驗。
通過先期的資金投入,傣族園公司對5個村寨的道路基礎設施、旅游接待環(huán)境進行了提升改造,并進行了統(tǒng)一的旅游形象包裝。至此,傣族園已經完成了從一個自然村到“旅游場景”的角色轉換,而村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資源與傣族園公司明確了各自的利益分配。
趕在99世博會之前,傣族園于1999年4月份開始試營業(yè),在一期投資的3900萬中,建成了傣族園大門、迎賓大道、江邊活動區(qū)、露天歌舞表演劇場、潑水廣場、停車場、部分道路及水電設施。雖然已經開門迎客,但是由于背負的債務重,旅游市場也不接受,即使門票價格僅為每人10元,每天進入園區(qū)的游客也不足百人。而這時,廣東公司突然提出撤資,讓傣族園雪上加霜。
“公司+農戶”的模式雖然得到了村民的認可,但是傣族園還有很多設施和工程需要完善,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然而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作為萬眾矚目的開發(fā)項目,開發(fā)方的開發(fā)經費僅有300多萬元。原來廣東方投資傣族園是看中了99世博會將會給傣族園帶來的人流量,想用少量的資金投入來套取大批開發(fā)現(xiàn)金,而且廣東公司沒有做過旅游業(yè),在開門迎客遇冷后喪失了信心,傣族園日常管理也主要是由農場方來主管,廣東公司已在為撤離做準備。
到2001年,廣東方投入的350萬股份全部撤出,至此,橄欖壩農場完全控制并擁有了“欠下一屁股債”的傣族園。
漸熱
借世博會之風紅火
曼聽村姑娘不外嫁
廣東公司撤資、傣族園硬件設施工程還未開展,資金缺口問題依舊是困擾公司的大問題,旅游發(fā)展基金、西部大開發(fā)資金、國家拉動內需資金等,只要是可以的,公司都極力爭取。因為在傣族園正式開園后,隨著99世博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高,傣族園游客日益增多,巖光他們也開始忙起來,水田、旱地都顧不上了。
在參加了傣族園公司對村民進行的接待培訓后,巖光所住的曼乍寨18戶村民決定“捆綁”在一起搞接待。每家每戶出人幫忙做飯,地點就選在橄欖壩傣族園曼乍村31號的巖光家竹樓。“有時候游客多,還要一桌一桌地排著吃飯。”2002年時,已經有一些旅游團帶著游客專程來傣族園里品嘗傣味,忙起來時,一天可以弄上30多桌。一個月下來,每家每戶能夠分到五六千元錢,最多的時候可以有八九千元。
游客逐漸多起來,除曼乍寨之外的四個寨子開始對曼乍寨做餐飲接待很不滿意,于是他們也利用自家的竹樓開始接待游客吃飯。這時,巖光家的“合作”不得不終止,18戶村民有的另覓合作伙伴,有實力的干脆自己開起“傣家樂”來了,一條龍式的旅游接待開始形成。巖光也就是從那時起專職搞起了旅游接待,每天和家人準備5桌的食材,大通鋪的房間可以容納七八個人,一天基本上能有400元到600元的收入。
在村民的積極參與下,傣族園在西雙版納以及全省的知名度不斷提高,緊接著,傣族園申請4A級景區(qū)、中央電視臺首次在傣族園直播潑水節(jié)等事情接踵而至。此時,傣族園里的日子越來越紅火,許多到了適婚年齡的女青年都不愿意像從前一樣遠嫁到外村,寧愿招夫婿上門,不少女孩自發(fā)成立了一個“不外嫁聯(lián)盟”,約好不嫁出村子,而違背“聯(lián)盟”約定的姑娘還會被曾經的姐妹笑話,不僅5個村寨的姑娘不想嫁出去,外村的姑娘都想嫁過來。“現(xiàn)在寨子里的小伙娶到的老婆沒有不漂亮的。”巖光笑著說,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遠嫁,現(xiàn)在全家做旅游接待年收入可以達到十多萬,而且也沒有下地干活那么勞累。
前景
更多村民要求分紅
下個十年更值得期待
2009年10月1日,橄欖壩傣族園度過了“十周年”慶典,開園十年來,傣族園門票價格已從初期的10元、20元提升到現(xiàn)在的100元/人次,年游客接待量已由1999年的25萬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了2億元。但是2009年,曼聽村村民提出門票分成的呼聲也達到了最高。
“和廣東公司簽合同時不懂這些,這么多年下來,雖然一些村民富了起來,但是不靠近路邊的村民生活依舊很苦。”即使傣族園已經被“捆綁”打造成一個旅游景點,但還是有很多生活在村寨深處的村民生活方式原始,沒有條件從事旅游接待。“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分享到旅游帶來的好處。”勐罕鎮(zhèn)曼聽村村委會主任巖空哈,是村民“門票分紅”最主要的支持者。從2004年起,每個月的15日,在村委會與傣族園公司的民主協(xié)調會上,巖空哈都會向公司提出這個問題,“傣族園十年的發(fā)展離不開村民的支持,現(xiàn)在村民要求得到分紅也是合理的”。
當巖空哈主任代表村民向傣族園公司提出分紅要求時,公司高層在“協(xié)商”了4年之后總算有了回復。2009年傣族園公司提出了一個補償制度,每年從門票收入中拿出10%用于老人補助、入學補助、節(jié)日補助等。但是巖空哈以及村民并不接受,他們認為10%太少,同時補償機制還是建立在當年門票收入達到1200萬時的基礎上,這對村民不公平。
“傣族園的精髓就是傣文化,全體村民享有旅游帶來的利益也是應該的。”巖空哈說,2008年,旅游在曼聽村的經濟總收入中占了13%,橡膠業(yè)是支柱產業(yè),占到了40%,運輸業(yè)、蔬菜出口等其他占到了47%,雖然現(xiàn)在旅游業(yè)對于曼聽村來說并不能說是支柱產業(yè),“但是在下一個十年,旅游業(yè)將會成為曼聽村經濟最大的增長亮點”。
現(xiàn)在,傣族園里的五星級豪華酒店與傣家竹樓隔湖相望,湖這邊是傣家人自己經營的“傣家樂”,另一邊是高爾夫球、棒球等小球訓練基地。也許傣族村民還沒有意識到,下一個十年傣族園旅游以及他們的生活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但是對于勐罕鎮(zhèn)來說,一個涉及橄欖壩9個村小組80多個村寨的“大傣鄉(xiāng)”旅游小鎮(zhèn)規(guī)劃已經浮出水面。旅游,這個讓橄欖壩曼聽村傣族人從田地里解放出來、收入翻番的行業(yè),將在下一個十年影響更多的橄欖壩人。本報記者 閔楠 武藝漩 袁野/文 符光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