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上“正本清源”,回歸中國氣魄、中國情懷,在現實運作中主張運用多種手段振興民族藝術產業,都貫穿了龍瑞熱愛中國文化、并為其殫精竭慮的這條精神主線。
在一個冬日的上午,中關村雜志社一行三人走進了北京西三環的中國國家畫院。穿過曲折的長廊,路過錯落的假山,在一個樓道的盡頭的房間里,我們見到了一位相貌敦厚,身材挺拔的長者——他就是原國家畫院院長龍瑞。龍瑞先生談起藝術和藝術市場來,立場鮮明、思路清晰,讓來訪者深受啟發。
在藝術上的“正本清源”
雖然有著國家畫家院長、博士生導師、《美術觀察》主編、全國政協委員等頭銜,我們仍然愿意把龍瑞首先看作是一個山水畫名家。龍瑞自己介紹,他最早是學工藝美術的,對設計、構成的抽象意識比一般的中國畫家要敏感一些。開始搞山水畫創作時,他在畫面上用了一些構成的方法。搞了幾年之后,發現用毛筆和水墨畫進行幾何設計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于是開始轉向對前輩大師的學習與研究,回歸到李可染和黃賓虹。李可染先生是他攻讀山水畫研究生時的導師,因此他很自然地受到李先生畫風的影響。李家山水強調造型,畫面各要素的統一和諧性在中國山水畫傳統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對山水造型的強化和提煉,其筆墨的深厚意蘊以及時隱時見的內美,尤其他所營造的肅穆莊嚴的境象,都對龍瑞有極大的啟示和引導。但龍瑞在經過嘗試后,發現自己在氣質上和黃賓虹更接近還是黃賓虹,“黃賓虹走的不是北宗漸修漸悟的苦修而取正果的路子,他是‘一超便入如來境’。他少年時期便以筆法為作畫的核心,筆法隨他的學養和道德、人格修養一起成長。他在自然山川、社會景物、評畫、碑帖中悟到的全是筆墨,而筆墨對他而言,又是宇宙的本質——道的顯現。所以,只有他能喊出 ‘中國繪畫舍筆墨無它’的口號。”這點足以讓龍瑞傾慕。
于是,龍瑞從黃賓虹在“幽居燕市”時期的作品入手,潛心學習。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黃賓虹完全可以和李可染銜接起來,龍瑞可以在“李家山水”之中把雙手伸向“黃家山水”。這是一種向傳統的回歸,但這種回歸不是簡單的復古,或者無原則地對傳統的捍衛,而是在經歷不斷試驗和探索后對中國文化藝術本體的進一步體認。這種回歸,也不是機械式的回歸,而是帶著新鮮的印記去擁抱自己的精神家園。
藝術怎么和市場結合
毫無疑問,不管是近來風起云涌的藝術拍賣會,還是前不久北京召開的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都昭示著一個文化藝術大產業時代的來臨。對于中國山水畫及其它民族藝術的發展走向問題,我們也請教了龍瑞先生。
作為中國山水畫舉足輕重的人物,龍瑞對國內外的藝術市場關切頗深,對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走向也關懷頗深。前幾年,龍瑞去歐洲區轉了一圈,看到有些大企業把藝術當作一個產業來運作,并進行長期的投入,這和目前中國在文化藝術產業方面的急功近利截然不同,讓他十分感慨。他認為,中西方文化藝術產業不同現狀的部分原因是:國外往往有大財團、基金會等進行長期的運作,國內卻很少有。國內雖然也有基金會的形式,但基本還是政府出資的,很少有企業真正參與進來。這固然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但也和我國的配套政策環境有關,比如西方企業出資支持藝術事業,可能會獲得稅收減免的優待,而中國還缺乏類似的配套措施。
龍瑞坦誠在藝術品的發展是需要市場運作和包裝的,凡高的作品在其生前缺乏運作,就是賣不掉,現在他的畫少的賣上千萬美元,多則賣一億美元。西方現在的一些做法則值得我們借鑒。西方人投入資金、采用市場化手段運作藝術文化產業已經獲得先發優勢,近幾年,西方的資本對我國文化藝術市場的滲透比較厲害,如果不是這次金融危機,這兩年西方尤其是歐美國家對我們的文化市場的占領可能會更多。龍瑞認為,近年在美術上,特別是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繁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外國的資金在里頭支持,798藝術區等在市場運營方面都比較成功。對于國內而言,中國大連的萬達也做得不錯,他們也做藝術品,先做吳冠中的作品,投資幾千萬,一直做,做到國內的價格比較高,他們基本能保證藝術品不斷升值。
龍瑞還指出藝術品市場運營的還存在一個選項問題,實際上,美術(藝術品),在西方的藝術產業中是最大的一個門類,我們國家一談到文化藝術,則常常聯想到演出之類的內容,即唱歌跳舞等,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過去老把文化和宣傳掛在一起,以唱歌跳舞的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這個當然無可厚非,但無形中忽視了美術等藝術品在藝術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這個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民族文化生命力需要延續
在國外游歷的時候,龍瑞看到,在美國、歐洲,日本也好,很多大財團、大銀行的總裁辦公,董事會辦公室等地方,簡直就是藝術館,這說明人家很重視這個事情。我們現在的文化則有些亂象,有些企業老板投資藝術品只是把它當作純粹的用來賺取升值差價的商品,而不愿意去真正去了解藝術和藝術家。而從藝術成就來說,民國時期我們產生過很多大師級的人物,現在我們改革開放30年,好像沒有出現可以和那些大師們比肩的人物。龍瑞坦言我們現在的文化領域出現一定的亂象,缺乏一個核心的東西。盡管從政府的政策導向上來說,是鼓勵民族文化復興的,但在藝術上,我們對民族文化缺乏一個整體的觀照,沒有一個宣示,在很多時候文化只是僅僅作為一個符號而存在。
說起目前我國藝術市場的流行趣味與傾向,龍瑞頗感擔憂。在國外展出的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展,暴露了一些中國的負面的形象,價值取向上似乎出現了一定問題。而在與此同時,在現在中國國力日益強盛的情況下,中國文化怎么走向世界,卻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形式,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本土文化藝術,并愿意廣為傳播,我們出去的時候有時就拿不出什么東西來,或者拿不出有真正有代表性的東西來,這是當前某些主管部門最困擾的。龍瑞坦言,要解決這個問題,光靠政府,光靠藝術界也不行,也應該包括企業界,這特別重要。
龍瑞認為藝術和文化不像科學那樣具有精確性。而正因為其“模糊”,我們反而需要一個旗號。“你要鼓吹什么,打造什么,鼓蕩什么,應該旗幟鮮明。”龍瑞強調,“不是說我們完全要復古,也不是反對西方的藝術,它們是各有各的領域。我們在這個時候要從本土文化上,特別是從具有現代生命力的文化上,把握規律性的東西,拿它作為我們前進的基本坐標。”
在藝術上“正本清源”,回歸中國氣魄、中國情懷,在現實運作中主張運用多種手段振興民族藝術產業,都貫穿了龍瑞熱愛中國文化、并為其殫精竭慮的這條精神主線。因此,他既潛心藝術,又關注市場,看似矛盾,實為一體,延續中國文化命脈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龍瑞簡介
龍瑞,1946年生,四川成都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8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為李可染先生研究生。歷任中國畫研究院專業創作人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等職。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并于中國美術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京西賓館、香港特區政府等處展示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