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群眾文化的根脈來源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扎根于青海的各族群眾創造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漫漫千百載,各民族群眾創造出了枝繁葉茂的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奇葩。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祭祀活動是他們集中表演和展示的大舞臺,多姿多彩的歌舞、戲曲記錄民族變遷發展的歷史,琳瑯滿目的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品是他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他們不僅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不失為鮮艷奪目的瑰寶。
青海省工藝美術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福琴介紹,目前,我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在挖掘特色工藝美術資源、促進特色工藝美術產品的生產經營等方面走出一條健康發展的新路子,我省擁有啟加、西合道、斗尕、更登達吉4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此外,還有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15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38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單位10個,產業發展內容均以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熱貢藝術等青海傳統文化資源為主。
從2003年開始,省政府連續舉辦了四屆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參展內容包括民族服飾、民族首飾、民族日用銀器、藏傳佛教藝術、玉石雕刻、藝術藏毯、藝術壁飾以及唐卡、雕塑、刺繡、剪紙等種類,并有民間藝人當場獻藝。突出了我省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民族性、地域性、多元性,將保護利用青海原生態文化資源與集中技術先進青海民族民間文化品牌相結合,使各族群眾充分感受到自己所擁有文化傳統的魅力。在將于6月9日開幕的第四屆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期間,第五屆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將舉行,省工藝美術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展會內容、規模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進,除以繼承、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打造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牌,促進工藝美術行業全面發展為主題外,集中展示我省獨具特色的工藝美術資源和近年來工藝美術產業取得的新成果。(作者:郭曉蕓)
西合道大師:“我熱愛熱貢藝術”
熱貢文化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包括唐卡、雕塑、版畫等藝術形式,內容涉及涵蓋了藏族的歷史文化、民眾、藝術、宗教等內容,被譽為“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瑰麗的明珠”。
西合道是我省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擅長熱貢藝術繪畫技藝,他的作品不僅在我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隆務寺、吾屯下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文都寺等寺院的經堂中有收藏,而且在甘肅夏河拉卜楞寺、博拉寺、瑪曲寺等寺院,也能見到西合道精湛技藝的展現。6月5日,正在為第五屆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準備作品的西合道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1953年,只有8歲的西合道跟隨舅舅尕藏大師在甘肅夏河拉卜楞寺學習唐卡的繪制,他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熱貢藝術文化熏陶。1958年,回到家鄉同仁縣隆務鎮吾屯下莊后,便進入上吾屯學校學習,學習了藏族文化知識。回憶起這段經歷,西合道說:“我生命中的這兩段經歷對我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在拉卜楞寺學習了唐卡的繪制,使我自幼便深深地熱愛上了這種具有鮮明藏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而在學校學習藏族文化知識,令我對佛教故事的領悟更加深刻,更加明白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說起今年4月份,自己應邀赴法國展示代表青海乃至中國文化的唐卡作品時,西合道激動極了。 “4月15日下午,在開幕式上,座無虛席,當我拿出從國內帶來的八幅唐卡作品時,并詳細地為大家介紹了唐卡的起源、特點、工序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現場為大家演示了勾金線條和畫五官這兩道最細致的工序,大家不停地發出贊嘆之聲,許多人還當場要求高價購買。可是,我一一婉拒了,因為在我的心目中,我們中國的藝術品都是無價之寶。我誠摯地邀請他們到中國、到青海來實地感受我們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
據西合道介紹,色彩的絢麗閃爍是唐卡的一大特色,熱貢畫師繪制唐卡的顏色分別有黑、紅、白、黃、藍、綠、紫、青、金,原料由礦物、植物和純銀、純金甚至各類珠寶加工制成,繪制出的唐卡觀賞性極強,作品歷久彌新,極具收藏價值。而一幅唐卡作品的誕生,需經制作木頭框架、繃布打底、素描草稿、上色、勾線條、畫五官、勾金線條、裝裱等工序,其中上色工序細致到上底色、上過渡色、鍍金等,且每道工序都容不得有絲毫差錯,要求畫師胸有成竹。西合道說:“一幅成功的唐卡作品是容不得有一絲瑕疵的。雖然有些錯誤之處可以修改,但是,改動之處明眼人一眼就能發現,這會大大影響作品的質量。”
“我熱愛我的家鄉,熱愛熱貢藝術。即使創作一幅唐卡作品至少需要花去三四個月、半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可是,在我心中,唐卡是有著極高藝術價值的藝術品,我愿意為之付出心血。除了兒子之外,我還帶了幾十個徒弟,我希望這種世代口傳身授的傳統技藝能夠走出家庭,讓更多的人認識熱貢藝術、喜愛唐卡,使熱貢藝術不斷發展、走向世界。” (作者:郭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