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曾杏緋的藝術人生
2013-09-29 18:04:55 作者:陽化杰 來源:中國網 瀏覽次數:0
國畫大師曾杏緋的藝術人生
個人檔案
曾杏緋,1911年生,女,回族。江蘇常州市人,從畫80余年,以工筆沒骨花卉見長,尤其擅畫牡丹。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四、五、六、八屆美展和《百年中國畫大展》,作品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女畫家作品選》,《中國當代女美術家作品選》等大型畫冊。并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周總理、宋慶齡紀念堂及外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寧夏文史館收藏,1984年出版畫集《曾杏緋花卉作品選》,1998年6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曾杏緋作品畫集》。作品在寧夏歷次評獎中均獲一等獎。1985年,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寧夏自治區黨委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稱號,2001年10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民族百花獎”第五屆民族作品展覽組委會特授予她“民族杰出美術家”稱號。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現任美協寧夏分會名譽主席、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她被華夏美術出版社和中國當代美術家作品集出版社組委會命名為“國寶級藝術家”,其藝術傳略收入國內各種藝術家名人辭典和日本國出版的《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鑒》。
德藝長馨香澤百年
——國畫大師曾杏緋的藝術人生
桃紅柳綠之時,曾老與兒媳在公園散步,其樂融融。
她是一株盛開了一個世紀的“牡丹花”,自江南到塞上,從藝八十余載不輟,繪事精純,懿德垂范,遍育桃李。
她是一位走過百年的老人,更是一位蜚聲全國的“國寶級藝術家”,她以一己之力延續著“常州畫派”的優良傳統并加以發揚廣大,自成一家于千里之外。
她是一位善良平和德臻完美的長者,默默以自己的品行春風化雨,滋潤后人,為寧夏美術界的成長與成熟注入了情感的驅動力,樹立了追逐的坐標。
時光回溯到1928年春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常州少女曾瑜(曾杏緋原名)端坐在畫案前,凝神運筆,細心敷色,筆觸過處,一幅生機盎然的花卉躍然紙上,尺幅間竟頗有幾分清六家之一惲南田的風骨。那時的她壓根也想不到,幾十年后,自己會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寧夏,用精湛的畫技和高尚的品格寫出了一段絢麗的人生。
今日曾老百歲壽誕之際,新消息報特推出專題《百年杏緋》,祝愿老人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藝術之樹常青!
策劃:杜海濤謝榮生 撰文:賀璐璐王迎霞
兩年前幾乎同樣的一個春日,記者曾經采訪過98歲高齡的曾杏緋老人。沒想到春秋兩度,當再次踏進老人家門時,馬上就要過百歲生日的曾老竟然一下子認出了記者,熱情地拉著我們的手招呼我們坐下。
曾老家的窗前,一株蝴蝶蘭正蓬勃怒放著,那剛硬秀勁的枝莖,柔潤綺麗的花瓣,恰恰與我們即將揭開世紀畫卷中呈現的曾杏緋驚人的相似。
在自古名人輩出的江蘇常武地區,自清代以降,有文字記載的名人不計其數,其中才女之多,聲名之盛,舉國少有。這些響亮的名字,如今依然是常州人的驕傲:周璇、陸小曼、瓊瑤、曾杏緋……
曾老愛花,人盡皆知。當記者將一捧花束送給她時,老人的目光一下子亮了,連連說:好漂亮,好漂亮的花啊!其實從孩提時代起,曾老就與花結緣,說不清是那許許多多名目的花兒草兒因為老人的畫作有了神采,還是老人因為百年來都有芳香妍麗陪伴,所以人到百歲還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炯然。
花香、翰墨香與馨香的家庭氣息,共同構成了曾老家中的和諧氛圍,而祖孫三代同握畫筆且皆有成就,更是被寧夏畫界傳為美談。
兩年前在寧夏50年影響力人物頒獎典禮上,給曾老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作為寧夏當代美術事業的創建者之一,曾杏緋在特殊的年代來到寧夏,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當時這片文化相對貧瘠的土地上,使之逐漸根深葉茂,蓬勃壯大。
結緣繪事
1911年3月26日,曾杏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一戶殷實人家,曾祖父和父親都曾為官。很小時她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7歲入私塾,9歲進入常州女師附小。16歲時,曾杏緋不幸罹患肺癆,中途輟學。病愈后,她先拜當地畫師徐鳳林為師,一年后又隨惲南田一派傳人——常州著名畫家蔣志明先生學藝3年。天資聰穎的曾杏緋極其熱愛在紙上再現那些美麗的花花鳥鳥,因為格外勤奮,幾年下來她的傳統繪畫基礎已經相當堅實。
據中國繪畫史記載,那一時期常州畫派名人眾多,達百人之眾,其中女畫家尤其突出。在良好的藝術環境下,曾杏緋的畫技日益精進,老師謂她為得意門生,她開始在常州一帶有了名望。很快曾杏緋的名聲越來越大,登門索畫者多得難以應付。
19歲時,曾杏緋離開家鄉到南京,擔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夫人馬書城的家庭繪畫教師。不想這一去,竟然還促成了曾杏緋與馬季康先生的姻緣。抗日戰爭爆發后,曾杏緋輾轉至重慶等地,以教人繪畫謀生。1945年,曾杏緋被甘肅平涼女子師范學校聘為美術教師。1947年,曾杏緋帶著孩子到寧夏銀川,投奔馬福祥夫人馬書城,在其開設的一個托兒所附設的婦女識字班當教員,從此定居銀川。
拓荒塞上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曾杏緋參加了西北婦代會,1951年進入原寧夏省婦聯工作,1952年她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會。1955年,從婦聯調科協任《科普報》的美術編輯。
從動蕩的戰爭年代到解放后繁忙的工作之余,曾杏緋始終堅持對繪畫藝術的熱愛,潛心摸索。在寧夏這個當時的藝術“荒原”,曾杏緋成了繪畫領域的第一批拓荒者。1953年到1956年,她的作品連續三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她成為寧夏第一個參加全國美展的藝術家。
1958年自治區成立后,曾杏緋作為回族美術家被調入自治區文聯,負責美術組工作。在那一時期,她一心撲在人才的培養工作和各種活動的開展中,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活躍了當時的文化氛圍。1960年,曾杏緋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刈迮嫾耶斶x全國美協理事,即使是在現在的美術界都極為少見。1979年,68歲高齡的曾杏緋成為寧夏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
1979年,是曾老藝術春天萌生的年份。也就是從那一年起,她的專業畫家生活才剛剛開始。那時的曾杏緋天天忙著搞各種培訓班,組織創作活動。雖然年屆七十,但老人卻精力旺盛,始終忙于創作、教育和交流。這之后曾老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她認為“藝術的春天”已經來臨,如果不好好把握,是對生命的浪費。
自治區成立30周年時,77歲的曾老創作了一幅頗為獨特的作品,她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模式,在畫面中甚至加入了設計的意味,使該畫在今日看來也充滿了創新的色彩。畫面上曾老詳細描摹了十余種花卉,利用它們組成了一個象征吉祥的“如意”圖案,設色艷麗而不失雅致,蘭花、靈芝、向日葵、牡丹等各色花卉栩栩如生,從中可以看出曾老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對各種花卉近乎于“科學研究”般的認真觀察。如今,這幅作品還懸掛在曾老家中,兒女們一致認為這是代表曾老藝術創作成就的作品,是“鎮宅之寶”。
人們都知道曾老擅繪牡丹,其實在爛漫的百花園中,任何一種花卉對于曾老而言都是駕輕就熟。晚年的曾老愛畫牡丹并非偶然,實系事出有因。上世紀80年代,銀川中山公園種植了一片牡丹,名為“天香園”,生性愛花的曾老時常到公園去觀察、寫生,在那一段時間畫了不少以牡丹為主的作品。后來,曾老的牡丹題材作品流傳到社會,廣受人們喜愛,她遂以牡丹作為主要的創作素材。
以德立藝
人們常常說德藝雙馨,德尤貴于藝!在寧夏和全國美術界,曾杏緋老人可謂人人敬重。
曾老一生始終與人為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名利,只是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工作。遇到事曾老一貫先替別人著想,把自己擺在最后。當年在文聯工作時,每逢春節,曾老就把家在外地不能回去的同事帶到家中,一起吃團圓飯??吹侥贻p人積攢的臟衣服,曾杏緋也抱回自己家給洗干凈,有時連年輕人的襪子破了曾老都親自給他們補好。
說曾老的家庭是美術之家毫不為過。因為曾老長達數十年在藝術領域的艱辛求索不自覺地感染了后人,那是一種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結果。如今,兒子馬建軍是寧夏書畫院院長,中國百杰畫家,小女兒馬以慰也是美術專業出身,現在寧夏博物館工作,外孫馬驊和孫女馬麗茵分別執教于寧夏大學和北方民族大學。后人都以有曾老這樣的長輩而感到驕傲,在專業上絲毫不敢懈怠,每次見到兒孫,曾老都會笑著問他們最近有沒有什么新作,然后一家老少聚在一起開個“作品觀摩會”,其樂融融。
沒見到曾老之前,很難想象一位百歲老人日常生活會是什么樣子,沒想到現在的曾老不但生活豐富多彩,還是一位很時尚的老太太。交談中,曾老一直拉著記者的手,記者發現她手上戴了好幾個精致而時髦的飾物。兒媳婦田兵告訴記者:那都是孫子輩買給老人戴著玩的,老人會很認真地把它們戴上,她覺得那是一種尊重。每天,曾老會看看電視,侍弄侍弄她愛了一輩子的花草,繼續為兒孫們操心,除了這些,她還會畫上幾筆。
采訪結束時已到中午,曾老忽然站起來進了廚房,等她出來時,手上拿了兩雙筷子,老人是想留我們吃飯。
那一個令人難忘溫暖的瞬間,來自一位百歲老人。
(原文載于《新消息報》2010年3月26日第25、26、27版策劃:杜海濤謝榮生 撰文:賀璐璐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