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紅妝冷西風,衰草池塘……”伴著《秋海棠》硬朗的唱腔、干凈利落的弦音,記者走進宣南爛漫胡同一個破舊的大雜院。開門,拉開椅子,倒水,拿水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八九平方米的小屋內,沒有電視機、音響等家電,兩件最醒目的物件——床邊一把一米二長的三弦琴和桌上的一臺收音機,卻提示著主人的不同。他,就是78歲高齡的盲人三弦演奏家李家康。
三弦琴師是鼓曲藝術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堅守在京城曲藝舞臺上的只有李家康、馬曉祥、孫洪宴、馬岐寥寥幾位,而李家康是其中唯一一位德高望重的盲人弦師。
李家康出生在宣南,幼年雙眼失明,為謀生計,11歲成為盲人三弦老藝人靳書元的關門弟子,其后又向著名的三弦藝人王玉增學藝。“學琴那個苦啊!冬天在一所沒生火的廟堂里練琴,只有不停地彈手才不會凍僵。”李家康說,三弦可為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鐵板大鼓伴奏。從師學三弦,有“亮家”、“念家”之分。“亮家”只收明眼弟子,“念家”只收盲人弟子。純“念家”出師的盲人弦師沒學過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的技法,不能給“亮家”伴奏,合不上。而李家康從小聰明伶俐,兩種師門都拜過,每個曲種都會唱會彈,各種譜子都爛記于胸。“師傅當初對我說,明眼人會三分,你得會七分,比別人強人家才會用你。”出師后,他先在天橋新藝曲藝團擔當樂師,跟隨著名河南墜子名角馬中翠演出。1960年天橋新藝曲藝團調往東北,李家康就來到河北省曲藝隊,為西河大鼓名家王艷芬伴奏。1966年曲藝隊解散,李家康無奈走進工廠,糊紙盒、鉚螺栓……這些苦活累活一干就是25年。迫于生計,甚至連三弦琴都變賣了,弦聲從此只在睡夢中。
1991年退休后,原來的同事偶然一次帶李家康去票房聽曲,票友們一聽說李家康曾在曲藝團當過弦師,立馬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傾訴缺少弦師的苦惱,請求李老出山。摸著三弦琴,沉睡多年的弦情在李家康周身奔涌。因為能彈會唱,重拾舊藝的李家康很快就在曲藝票友間有了名聲,成了京城“坐弦”(給票友伴奏的叫“坐弦”)中數一數二的鼓曲弦師。不單老曲爛熟于胸,靠著博聞強記,近些年各曲種一有新曲問世,他聽上十幾遍就會彈。
鼓曲作為小劇場曲目,有些跟不上現代生活節奏,如今不是很景氣,北京曲藝票友聯誼會的票房也是幾起幾落,現在只剩兩處,票友大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伴奏全靠李家康老人在支撐。每周二、六,無論寒冬酷暑、刮風下雨,李老都會在女兒的陪伴下,從菜市口附近的家中趕往新街口和小醬房的票友聚會活動點,從不遲到,一彈就是三五個鐘頭。票房是票友們自發組織起來的,聽、唱全都免費,李老也是義務為票友伴奏。只是這兩年年紀大了,組織票房的“把兒頭”每次都硬塞給李老四五十元的交通費。
就在冬至這天,收拾停當正要去票房的時候,李老接到電話,小醬房的票房由于鄰居嫌吵等原因暫時停辦了,突然的空閑讓李家康心中空落落的,一個人坐在窗前,把撥弦的羊骨指甲綁上又解下來,解下來又綁上。最讓他憂心的,是三弦這個傳統行當的傳承面臨斷線,“老東西越傳皮兒越薄,即使我愿意教也沒人學啊!將來要是沒人會彈弦,鼓曲也就真的死了”。
上一篇: 萬桐書:和木卡姆同行一生(圖)
下一篇: 王啟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