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是滿族的發源地之一,又是朝鮮族集居的地方。滿族有14萬多人,約占全市人口的4%。全市有34個滿族鄉鎮,1個滿族朝鮮族鄉,其中以永吉縣烏拉街滿族鎮居住的滿族人口為最多。
位于松花江東岸,距吉林市區大約30公里,是一處以滿族民俗為主的景點。吉林市有34個滿族鄉鎮,滿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4%,以烏拉街最為集中。
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筑都帶有滿族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在這里可以品嘗地道的滿族風味飲食,如哈依瑪(水團子)、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等,若時機湊巧的話,還可以親眼目睹獨特的滿族婚俗和薩滿教儀式。在烏拉街滿族鎮上還留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古跡,如烏拉總管衙門、侯府、魁府、古城墻等。
烏拉街滿族鎮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滿族風俗和多處名勝古跡。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府、候府、魁府、白花點將臺、古城墻及千年古樹等現保存完好。
烏拉街滿族鎮北約250米處,是明代女真扈倫四部(葉赫、哈達、輝發和烏拉)之一的所在地。烏拉部至明萬歷年間逐漸強大,稱霸于吉林地區,屢與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爭斗。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烏拉部與努爾哈赤決戰大敗,烏拉部便告滅亡。這里的烏拉古城遺址便是當年烏拉部的所在地,現存還有古城墻和百花點將臺。古城四面環山,一面臨水;百花點將臺是城中一處用土壘起的高臺。烏拉鎮現還有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侯府、魁府等處遺址。在霧凇出現的期間,這附近的烏拉街珍珠島霧凇觀賞區是一個攝影愛好者聚集的地方。
烏拉街滿族鎮這里還有滿族民俗村,向游客展示滿族的服裝、歌舞、婚俗、日常生活習俗等。冬季基本沒有任何展示。烏拉街還是薩滿教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此舉行的薩滿教活動的規模是舉世無雙的。
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筑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薩滿教儀式和婚禮最具代表性。
滿族的婚禮也很別致。結婚前幾天,女方要將妝奩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車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謝。新娘不分什么季節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門前時新郎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車轎射三箭,以示吉利。
烏拉街滿族鎮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中滿族傳統火鍋最具代表性。據載:滿族起兵關外時,滿族軍隊曾與元朝軍隊發生過戰爭。軍隊需要吃飯,而時間又很緊迫,就想出一種方法:支起架子,用大鍋或是自己的頭盔放上水,把打來的獵物切成片,放在里面煮。這種吃法非常方便,不僅節省時間還便于很快投入行軍打仗。這便是滿族火鍋的雛形。到清代中葉,特別是乾隆皇帝酷嗜火鍋,他在位期間,六次南巡一次巡幸烏拉,所到之處,地方官投其所好,爭相以當地火鍋進獻,上行下效,朝野上下食用火鍋成風。后來這種在行軍打仗中被發現的美食逐漸演變成為“前飛(飛禽肉)、后走(走獸肉)、左魚(魚肉)、右蝦(蝦肉)、轉圈撒蔥花”的滿族傳統火鍋。
滿族風俗
1、服飾: 清朝滿族官員的服飾是戴紅纓帽,身穿浦掛,足蹬皂靴,從纓帽
當地滿族風情(11張)的頂子顏色分別品級。一般滿族人著長袍、馬褂、旗袍、坎肩,腰系絲絳,佩帶搭包或煙荷包,腳穿長靴、繡花鞋,或氈疙瘩、靰鞡(短靿的靰鞡叫蹚頭牛,高靿的牛皮靰鞡叫蹚頭馬)、旗鞋(寸子鞋),還有滿族裝飾品,發式(疙瘩鬢、匝架)等。建國前,滿族吸煙人喜歡用長桿煙袋(關東三大怪之一——大姑娘叼煙袋)。
烏拉街滿族鎮
2、民居: 有滿族的“三合院”“四合院”,滿族祖先早期居住的“馬架子”(窩棚)、“地窨子”。“口袋房,萬字炕,煙囪長在地面上”,“草坯房子籬笆寨”,“黃土打墻墻不倒”,“幔桿”,“祖宗板”,“窗戶紙糊在外”(關東三大怪之一),“養活孩子吊起來”(關東三大怪之一),“銅頂錫碗索羅竿”。
3、飲食: 從傳統的野味燒烤、滿族火鍋,到滿漢全席、八大碗、三套碗、白肉血腸,以及特色食品“薩其瑪”、粘豆包、馇子粥、小米粥、小米飯、煎餅、烤糕、玉米面饃、發糕、餃子、水團子、鍋烙、米飯鍋巴,還有山野菜、水豆腐、甜粘玉米、西瓜、香瓜、農家水果、應季蔬菜、野生江魚、特禽(飛龍、珍珠雞、絲光雞、無聲鴨、鵪鶉)等美味佳肴。
4、宗教: 滿族祖先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是中國北方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信仰的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這種宗教沒有廟宇和神祠、沒有專職的教徒,信仰薩滿教的各民族間所崇拜的神靈也不盡相同。薩滿教在烏拉街鎮農村還有較完好保存。“薩滿”是通古斯語,即“巫”的意思。薩滿教的祭司人是“察瑪”,察瑪經過考驗、學習后才可以參加祭祖活動。滿族人燒香祭祖形式隆重,察瑪就是“燒香”的神匠。燒香分為滿族燒香和漢族燒香,儀式各不相同,但都有察瑪主持,察瑪穿上神衣,戴上神帽,扎上腰鈴,手執抓鼓,一邊唱滿語神歌,一邊打鼓,一邊舞蹈,一邊擺動腰鈴,旁邊的人打起“薩拉器”,隨著神歌拍板應和,儀式嚴肅,場面熱烈。薩滿教被省市的關部門拍成錄像片發往32個國家作為研究資料,美國、芬蘭等國家也派人來此做學術研究,2002年國際薩滿教研究會在吉林市召開,與會學者專程到烏拉街研究。薩滿祭祀儀式可作為一種表演節目,供游客欣賞。
5、禮儀: 滿族人從前經常出入林海、打獵、撐船涉江捕魚,養成了驍勇剛毅熱情好客,重視禮儀,講究文明,長幼有序的良好民族性格,家長有絕對的權威,族長稱為“穆昆達”。滿族行“打千兒禮”、“半蹲禮”、“抱見禮”、“頂頭禮”等。
6、婚嫁: 清朝統治者為了保持民族舊俗曾采取許多措施,但滿漢文化交融是歷史的潮流,在漢族納親、問名、納吉、納微、請期、親迎等婚娶六禮的影響下,滿族形成了一套新婚俗;大致可分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開剪、坐帳、合氶、分大小、回門、住對月等程序。滿族在婚嫁習俗方面主要有“合婚”、“過禮”、給“裝袋錢”、“抱轎”、“插車”、“避煞神”、蒙“紅蓋頭”、“憋性”、“抱如意”、“拜北斗”、“雕弓射箭”、“跨馬鞍”、“交杯酒”、拿“離娘酒、離娘肉、長命粉”、吃“子孫餃子”、“回門”等儀式和活動。
7、生產活動: 游客可以參觀或直接參與農業生產、樹木種植、動物飼養以及捕魚、采珠、碾米等生產活動。
8、交通: 夏季可以乘轱轆車、威呼船、木排、馬;冬季可以乘馬拉爬犁、穿冰鞋。
9、民族體育娛樂: 可以參觀或參與珍珠球比賽、賽威呼、滿族秧歌、滿族布庫、“狩獵”比賽、射箭、抓嘎拉哈等活動。
10、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后繼有 人,要在墳上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