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鼓吹樂傳承人伊雙來
演奏現場
地處魯西南的濟寧市嘉祥縣及相鄰地區,是一處傳統民風民俗保留相對完好的區域。千百年來,儒家文化浸潤滋養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循禮”和“守道”是當地人處世為人的準則,鼓吹樂這種獨特的禮樂儀式已在該地區流行了數百年。春播秋收,鼓吹手們在自家的田間耕作,一旦遇有婚喪嫁娶、生辰壽日、廟會當社、家族賀譜、拜師收徒、開業慶典等“行事兒”,鼓吹手們就相互“當客”,集合一處“上事兒”,為事主們施展各自的技藝才能,用艱辛的勞作聊補家庭生計。
初識伊雙來是5年前在濟寧嘉祥縣馬村鎮他的家中。伊雙來中等個頭,操一口濃重的魯西南口音,他是由文化部審批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魯西南鼓吹樂”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伊雙來不勝言談,待人親切,性格耿直。我常坐他駕駛的摩托車,車前車后載滿了擴音設備、高音喇叭和吹打樂器,在鄉間小路上顛簸行駛。我住他家里,聽伊雙來講述親歷的奇聞軼事。
伊雙來的父親伊正銀曾是當地有名的鼓吹樂藝人,但伊雙來4歲時,父親不幸去世,靠叔父接濟度日。為繼承父業,年僅8歲他就開始跟叔父伊正乾學藝。叔父教練嚴厲,開始只教他打銅板、敲鼓點、練節拍,一年半后才讓他坐著練習吹嗩吶,再以后他就跟在叔父身后練習走著吹奏,逐步地學會了“一句板(句板第一段)”、“天下同(快欠場)”、“快慢裸子(抬花轎)”等一些嗩吶短曲。10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伊雙來得知老僧堂鄉大曹村的曹瑞啟(1919—1989,著名嗩吶演奏家)在梁寶寺鎮演出,就揣了個粗面餅子,跑了十八里路去看演出,看完后徒步兩個多小時才摸黑趕回家來。伊雙來至今不識樂譜,許多嗩吶吹奏技巧和魯西南鼓吹樂中的經典曲目,如《江東大樂》、《朝天子》、《到青來》、《原板抱龍牌》等,都是靠多次觀看揣摩、反復練習、死記硬背學會的。
解放初期,伊雙來他們不論遠近只能肩搭布搭子徒步趕場,直到1975年他才買了一輛自行車。那時的嘉祥縣及鄰縣地區,只要談好“事兒”,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都要按約定時間為事主吹奏演出。然而也有意外的情況,有件事至今令伊雙來刻骨銘心。
有一年的陰歷十月,那天雨雪交加,伊雙來從濟寧里營鎮下“事兒”后,要到30里外的汶上縣劉樓趕吹喪事兒,走到濟寧城里時雨雪下大了,他花了15塊錢買了一件雨衣,然而狂風大雪很快就把他身上的棉衣、棉褲淋濕打透了。當晚無論如何也趕不到目的地了,只好到四前鋪村一位同行家避寒。敲開門,人家夫妻已經睡下,不管三七二十一,伊雙來把他們從被窩里趕出來,自己脫掉棉衣棉褲一頭鉆進人家的被窩。看著趴在被窩里“篩糠”的伊雙來,人家又好氣又心痛,連忙幫伊雙來引火烘烤棉衣棉褲,最后和衣坐在椅子上熬了一夜。
天亮了,雨雪停了,棉衣棉褲烘干了,伊雙來連連道謝繼續趕路。上午9點多鐘才趕到劉樓,又不歇氣地為事主忙活演出,但畢竟耽誤了東家頭晚安排的喪事演出,事東家很不滿意,原來講好的20元工錢扣去了一半,還不夠沖抵買雨衣的錢。
多年執著而艱辛的從藝之路,使伊雙來練就了一身嗩吶吹奏絕技。他能熟練地演奏近百首傳統和流行的嗩吶曲目。伊雙來吹笙、竹笛的水平也很高,他還能邊吹嗩吶邊敲扁鼓、鑼和銅鈸等打擊樂器,坐場演出時,他一個人就是一臺戲。伊雙來運用“大把攥”、“小把攥”技巧“咔”出的戲腔,活脫一個戲劇演員在吟腔道白,無論是柳子戲還是梆子戲,他都能表演得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他的“換氣”功夫很棒,吹奏過程中他的口腔、胸腔以及腹腔形成一個巨大的氣囊,不時地鼓起來,癟下去,再鼓起來,再癟下去,能一口氣把單個音符不間斷地吹二十多分鐘。
輪吹(也稱傳笛)時,他能兩只手各持一支嗩吶,每支嗩吶吹一個音,快速輪流吹奏,音響準確、均勻、干凈、脆生,充分表現出他口封的控制功力。笑吹時,他能用牙齒咬住嗩吶哨片、用舌根抵住哨片吹奏,表演時嘴角自然上翹呈微笑狀,不用口腔,僅用腹腔運氣、用舌頭控制也能吹響、吹好。更令人驚嘆的是他的“二龍戲珠”、“二龍吐須”等演藝技巧:兩只手各持一支嗩吶,將嗩吶插入兩個鼻孔,用鼻子吹響兩支嗩吶,口中還悠閑自得地吸著香煙,使觀眾目不暇接,拍手叫絕。后來,他把這套技藝用嗩吶曲《農家樂》貫穿起來,成為他的保留名牌節目,不管什么場合,只要伊雙來吹奏《農家樂》,演出現場的觀眾無不掌聲雷動,叫好不迭。
如今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當地鼓吹樂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今年初,嘉祥縣文化局資助伊雙來部分經費,幫他置辦了一輛面包車,從此“上事兒”再不會為路途遙遠和雨雪天氣犯愁了。他對我說:“我做夢也沒想到有今天。”
伊雙來現收徒8人,包括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女婿。他仍用口傳身授的方式教授他的徒弟們。他曾多次被邀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文化節演出及嗩吶大賽,獲得了多種獎項。
2006年5月20日,國家文化部批準魯西南鼓吹樂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1月伊雙來被審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魯西南鼓吹樂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伊雙來對魯西南鼓吹樂技藝的傳承充滿了信心。我們也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有廣大的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這一被民眾廣泛接受的民間音樂藝術定能與時代共發展。(王瑋琦)
上一篇: 雜技藝術家金業勤 從老天橋一路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