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做“減法”的柴慈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象牙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柴慈繼
王溦攝
北京的國都史已近900年,歷代王朝都會從全國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為宮廷服務獻藝,久而久之,形成了濃郁的“京作”地方特色。在這眾多的藝術品種當中,玉器、景泰藍、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宮廷工藝”,它們與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一起,被譽為“燕京八絕”。本版開設的“編輯走基層之尋訪燕京八絕傳承人”專欄,旨在通過編輯深入一線,與“燕京八絕”傳承人“無縫”接觸,挖掘“八絕”背后的故事,探索“八絕”的傳承發展之路。
用北大荒的膠泥自學雕塑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說起來,家里和藝術是不太沾邊的。祖上一輩都是在鐵路上的,父親是在鐵路的學校里教書,母親是兒童醫院的職工。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畫國畫的姑姑成了我的啟蒙老師。小時候,畫畫用的都是窗戶紙,雕刻用的木料,也就是家里的柴火、廢家具。
“文革”開始,我在北京三中上高一。高三的時候趕上了上山下鄉,我們統一分配去了北大荒,到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4師齒輪廠。齒輪廠主要是修農業機械,我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在廠里當車工和銑工。
在兵團有很多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都喜歡畫畫,大家自然就因為共同的興趣湊到了一起。他們很多人都是很有美術基礎的,我在里面算是畫得差的。
那時候突然想學雕塑,只能完全靠自學。北大荒有的是現成材料,這里有種特殊的膠泥,我們在外面挖地的時候都能挖出來。我在宿舍里自己做了一個雕塑臺,就搭在自己上鋪的鋪位上。我想找本醫用的解剖學教材,可是哪里都找不到,只好買了本給赤腳醫生用的解剖學。每天上班8個小時,回到宿舍就是自己做雕塑。知青的生活很艱苦,但我倒是自得其樂。兼職給廠里畫黑板報,做展覽,辦專欄,很多時候不用三班倒了,比別人少干了不少活兒。(笑)
現在想起來,我能走到今天可以說是在吃知青時期的老本。那時候,我學會了去觀察生活。插隊時我對生活的觀察充滿激情。那時曾經雕過一只羊,覺得比現在雕得還好。冷不丁看到窗外過來一輛馬車,就趕緊沖下樓去追馬車。氣喘吁吁追上馬車,就坐到了車轅上。趕車的老漢看著我直納悶,我說我就是想看看這匹馬。坐在人家的馬車上走了兩站地的路,其實只看到了馬屁股,不過我對馬屁股的理解確實由此深刻了。
正是在知青時期,我第一次接觸到牙雕,還是在一幅掛歷上看到的。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民族宮舉辦的一次美展的作品,有一件“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牙雕,作者是孫森,他后來成為了我的師父。
仕女的衣服里也該有血有肉
回到北京開始找工作。被分配了兩次,讓我去水泥構件廠和西直門糧庫,我都沒有去。當時西直門糧庫的領導都上門來了,看我正在做雕塑,就說:“我勸你不要來了。我也喜歡雕塑,來這里就是耽誤你了。我會說是我不要你的,這樣你可以繼續等待分配。”
等了一年的時間,我經人介紹進入了北京象牙雕刻廠,從此干上了牙雕。當時28歲,一批進廠的38個人,我是最大的。
北京象牙雕刻廠那時候在前門打磨廠胡同,廠區是個四合院,解放前是同仁堂老樂家的產業。當時廠子里有800多人,從我進廠到1985年前后,這是牙雕廠生意最紅火的時候。
新進廠的38個人被集中起來,開了一個班,3個老師一個班主任,學期一年,一年之后才能進車間。每天8個小時,兩個小時學畫畫,剩下6個小時每人發一塊象牙練雕刻。我們把這種學習課程叫“六二制”。
班上有位臨近退休的老師傅,叫張茂之。他老人家總是穿一條緬襠褲,蹬一雙老頭鞋,戴一副老花鏡,笑容可掬的。他鼓勵我要大膽地去做,對我說,你放開膽子隨便去做,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次我問他,該做個什么好呢?他給我出了個主意,讓我去做一副國際象棋。同時告訴我,別管國際象棋以前都是啥樣子的,你自己做,按你自己的想法去設計。于是,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棋子做成了我們古代人物的式樣。
一年后我們進入車間,我被分到了仕女車間。仕女車間是廠里最大的一個車間,因為仕女雕塑的銷路是最好的。無論是用什么材料做雕塑,雕塑女性人體是最難的。不同的是,以前雕刻膠泥,可以反復地加減,也可以對軀體做扭動,一個姿勢的動態不足,可以把胳膊再掰開一點。但是象牙不可以。牙雕只有減法,減了就不能再加上去了,就像做手術,能隨便開刀開錯了嗎?
我有過一次教訓。第一年進車間,有一次雕刻一個仕女的手腕。象牙和木頭有個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有紋路。仕女的手腕是很細的,必須要特別注意紋路部分,結果我不小心,一鑿子趕上了橫紋,手掉了,自己傻眼了。我的師父孫森看到了,一招手讓我過去,他把活兒接過來,看了看,幾鑿子下去就把袖子部分修改了,又可以雕上手了,還是優質產品。從這件事我懂了,做活兒腦子一定要靈活,凡事都要考慮得多點兒,給自己留點后路。
到了35歲,我開始比較成熟了,也確定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正是這個時期,創作了我的代表作品《少司命》,“少司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我做的活兒雖是傳統題材,但希望有現代人的審美。我總琢磨,古代的女人沒有做過廣播體操,日常生活只是做些女紅,因此傳統題材仕女的舉止都有種病態美。她們的肩膀總是圓圓的,身體柔柔軟軟的,要哪兒沒哪兒就好嗎?我認為,牙雕傳統工藝應該和現代審美相結合,仕女的衣服里也應該有血有肉,即使再傳統的題材,也應該表現出女性健康的樣子來。不用特別強調雕塑感和解剖學,但是不能沒有。
一次我去法國,問人家什么是你們的傳統?人家告訴我,不斷推翻傳統就是我們的傳統。我愿意去做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格,在作品中留下這個時代的痕跡。
做牙雕不能讓自己的心思變小
1989年以后,包括我們國家在內,國際上一度禁止了象牙貿易。牙雕產品無法銷售到國際市場,北京牙雕廠的經營走入了困境。當時廠里的三個車間合并成了一個綜合車間,我當了幾年的車間主任,到了1992年自己還是決定申請回家。保留了職稱,一個月發200元工資。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不用和大家搶活干了,一方面我也可以抽出時間來照顧自己的老母親。
我在家里干,就在客廳的陽臺上。自己單干了,可以不分品種的接活兒,根雕、石雕都做。不能說我不務正業,雕刻就是我的正業。對其他門類的雕刻涉獵之后,讓我對牙雕的處理方法也有了新的體會。
干牙雕這行,精神集中在方寸之間,容易把心思弄小了。以前都是關在屋子里一坐就是8個小時,一動不動,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這些年我體會到,整天在家里坐著,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狹窄。這些年我讓自己保持鍛煉,出門旅游,我故意去做根雕、做石雕,我會上山撿石頭,去五臺山千里迢迢地把石頭背回來。這些樹根、石頭來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做這些能讓自己的思想開闊起來。我從工廠出來,不能讓自己回家只是像開個小作坊。
這兩年國家可以進口象牙了,牙雕廠又有料兒可以做活兒了。廠子里招來了7個大學生,還是像我當年那樣統一開班統一教。前年開始我帶了兩個徒弟,他們都才22歲,美術基礎好,但是雕刻的實踐少。我就在家里帶徒弟,還是在陽臺上。
我不會對他們保留經驗,我不藏著,真有本事不怕別人學。我的師父們有的是本事,一輩子我都學不完。現在,我也不能說超越了他們。我只是變了個樣兒,可以說是成功地變了個樣兒,但不能說超越。
師父說的話,我這輩子一點兒都不帶忘的。做活兒的時候,腦子里都想著師父說的話,在哪兒說的,說的什么,什么神態,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我對現在的徒弟說:老師可能只是隨便說說,但你們不能隨便聽。不僅要跟我學,我好的地方你們要學,廠里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絕招,你們也要跟他們學。別只把自己的師父當師父,所有人都是你們的師父。以前廠里的最高學歷就是高中生,現在你們都是大學生,希望你們能接上我們的班。
做牙雕的,一把敲錘,一把鑿子,走遍天下。剛開始做活兒,鑿子得磨得講究,鑿子把兒黃花梨的不行,最好要是紫檀的。現在不在意這些了。半路出家的經歷讓我心思活泛,圓鑿平鑿我都用,用不著非得堅持就用什么鑿子,機器好使我也會用。可手的工具都要用,別人的長處都要學,這是一個道理。
60多歲了,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我就想再做一件像點樣兒的活兒來。干一輩子,學一輩子,從年輕的時候就在補鈣,讓我才能多堅持些年。還得繼續補鈣,直到吸收不了的時候。
走近柴慈繼
跟著學,學無止境
柴慈繼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說不上是資格老的,但絕對是極富特色的。他的作品很“新”,在傳統中融匯著濃厚的現代氣味,并充分將現代雕塑技法與古典創作模式結合起來,以一種全新的構圖方式和構圖比例勾勒人物形象。
大師之路,對柴慈繼可用三個字總結:跟著學。他把師父掛在嘴頭上。進入北京牙雕廠,他有三個師父:張茂之、張壽年和孫森。“師父們現在拿出來的活兒,我仍舊看著當寶貝兒。師父的好只有徒弟才能看得到,因為徒弟最了解師父。”
象牙雕刻是一門被他稱之為“減法”的藝術。他的打算就是“我希望老了也能像師父們那樣到達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把牙雕的減法做到極致”。
現場親歷
大活兒小活兒都得練
說自己的工作,柴慈繼只輕描淡寫地用“活兒”這個詞。
采訪中,他很少專說“牙雕”,他更多的是說“雕刻”。一直強調自己是半路出家,他努力要做的就是不讓路走窄了。
談牙雕,不如說是在談他的生活感悟。從北大荒的膠泥中自學出來的他,用他的話說更愿意把貴重的象牙“用在刀刃上”。他的牙雕作品可以結合石頭、樹根,讓牙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材料上。他家的陽臺上擺著一個巨大的樹根,客廳里最顯眼的是兩個大南瓜,一個34斤,一個30斤。他故意讓自己做些大活兒,比如根雕、石雕,因為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東西會讓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躍。
牙雕是心細如發的工作,不過他有反其道的理解。“做活兒不要光注意細節。你把頭發絲雕得再細,那是次要的。真正感人的力量不在頭發絲的細致上,而在人物的神態表情上。”
現代人的情趣審美都在變化,牙雕的品種也不再只是仕女、佛像。柴慈繼甚至曾經為書寫《中國科技史》的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夫婦做雕像。從他的話里能感覺到,他的心還是像那個年輕時追著馬車去看馬屁股的知青小伙子,從來沒停下過思考的腳步。(沈 灃)
鏈接
象牙雕刻
始于新石器時代
中國象牙雕刻有著悠久的歷史,始于新石器時代。其實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隨葬。《史記·微子世家》記載:“紂始為象簪。”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為皇宮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上一篇: 萬紫:期待金漆鑲嵌萬紫千紅
下一篇: 楊堅平:潮州木雕的“學院派”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