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人口7.73萬(2007)。
【民族語言】
毛南族使用毛南語,一般認為屬漢藏語系(一說屬于“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或“臺-卡岱語系”)侗臺語族侗水語支。毛南族沒有文字書寫系統,而是用漢字音義拼記或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字來記錄毛南語的民歌和宗教誦本等,這些“土俗字”只有師公和少數學者認識。句法特點粗略來說屬SVO類型(即主語+動詞+賓語),如
man(他/她)
pa:i(去。p為國際音標,不送氣)
h?(集市)“他/她去趕集/趕墟”;中心語位于修飾語之前,如
mu(豬)
nam(黑)“黑色的豬”。現代政治經濟詞匯多為西南官話借詞,而老的漢語借詞多為平話借詞。語音方面,一般認為有8個聲調(實際只有6個能區別意義的調值);毛南語的聲母系統(80多個聲母)比漢語(約20個聲母)、壯語(約30個聲母)等要復雜。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受過學校教育者通漢文。毛南地區小學、中學采用漢語課本,用漢語普通話講授,但小學老師討論教案多使用毛南語。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區--下南鄉政府日常語言通常是毛南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官方語言是漢語西南官話。毛南族的另外一個分支(約占人口1/3)聚居于貴州南部的平塘、獨山等縣,通用“揚黃話”,所以也叫“揚黃人”(見陸天橋著《毛南語語法》佛羅里達:環球出版社。2008)。
【民族歷史】
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后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
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 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玫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置“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 之下以設“牌”,設有“牌頭”,一般管轄10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斗爭。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解放戰爭中抗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藝術】
毛南族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相當豐富,真實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象《盤古的傳說》、《三九的傳說》、《太師六官》、《頂卡花》、《七女峰》、《恩愛石》等為毛南族人民世代傳頌。毛南族民歌也別具有一格,內容豐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兩句之后有一尾音“羅海”,故又叫“羅海”歌。在喜慶嫁娶節日對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賀歌,謂之“歡”。由一人獨唱、敘述歷史故事和祖先來源的敘事歌,則以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首,合若干首為一組,叫做“排見”。同時還流行“毛南戲”,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斗爭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傳統劇目。
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所編織的竹器,工藝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頂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織出精致的花紋圖案,非常美觀。所雕刻的木質假面具,形象生動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壽松和幾何圖案花紋,深為附近各族人民贊賞。
在環江縣中南的南木村,世傳銀器絕技,所打制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五子登科”帽飾,花紋樸實優美,做工精
細,頗受姑娘們喜愛。
【民族節慶】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谷豐登。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藥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藥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后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后眾人共餐同享。
我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于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于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后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于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民居特色】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臺階是石條;干欄樓的房基和山墻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臺、牛欄、豬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為1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最大的也不超過百戶。住房一般是瓦頂泥墻,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曬臺,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干欄”建筑的特點。
【飲食習慣】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高粱、小米、紅薯、南瓜為輔。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并作為入秋以后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愛腌制酸肉,酸螺螄、酸菜,是待客的傳統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禮好客,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邀其與長輩同座,并以自己最好的飯菜招待。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肴。
【生活習俗】
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有“不落夫家”和“轉房”等遺俗,寡婦再嫁也受到種種限制,現在,已基本改變。人死實行土葬,請道公“念經送葬”。
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道教和佛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動也較多。
【社會經濟】
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巒疊嶂間,耕地狹小。但他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人們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黃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諺。在毛南族地區,層層梯田,波光鱗鱗,漣漪無邊,宛似飄帶,無比壯觀。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較早地使用了鐵器。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鐵制工具仍較簡陋,農田翻土主要使用腳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都很低。土地占有已相當集中。據土地改革時的統計,在環江縣玉環鄉,只占人口總數3.8%的地主、富農,卻占有耕地總面積的36.1%,而占人口總數53.4%的貧雇農,僅占有耕地面積的18.7%。毛南族地區地主多自己經營土地,剝削雇工,以雇短工較多;所雇長工,具有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同時還存在高利貸剝削,地租率一般為60~70%,高利貸的年利率高達100%,剝削極為殘酷。為了彌補生活的不足,毛南族人民還兼營各種副業。他們飼養的菜牛,曾遠銷上海、香港等地,頗有聲譽。
解放后,1952年實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毛南族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能夠和其他民族一樣平等地參政議政。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發生了飛躍,普遍實施科學種田,精耕細作,畝產水稻由過去的25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學飼養方法,產量大增,出欄率上升,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區被稱為“牛糧之鄉”,飲譽四海。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毛南族山鄉的發展前景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