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門巴族
門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共有50000人,在我國控制區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區。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亦有分布。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語言。
門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其余居住在墨脫、林芝等縣。人口共5萬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國實際控制區以內的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錯那縣南部的印控區。“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族聚居區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門隅地區,門隅地區北高南低,高處海拔可達3600米,低處只有100多米左右。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門隅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里,山巒綿亙,河流湍急,景色秀麗,物產豐富。農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蕎麥、青稞、雞爪谷、小麥、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獲兩、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蘋果等。原始森林廣大,生長著松、柏、樺、青江、楓、杉、楠、竹等,木材儲藏量極為豐富。藥材有天麻、三七、黃芪、雪蓮、當歸、黨參等幾十種。在錯那縣勒布區,尚有小塊牧場。有黃牛、馬、羊、驢、騾等牲畜。野生動物有熊、豺、獐、野牛、巖羊、雪豬、熊貓、狐貍、金絲猴等。此外還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礦藏。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營牧業,輔以狩獵和采集。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自己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別較大,多通曉藏語。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地區,歷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權的版圖。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
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藏歷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每年7月,都要慶祝本民族的望果節。
門巴族圖騰
情歌與酒歌
門隅是門巴族的發祥地。門隅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區,又稱“白隅吉姆邦”,其含義是隱藏著的一塊美麗的處女地。門隅舉世聞名,與這里轉世過一位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達賴六世(1683—1706)分不開。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欽·倉央加措是門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詩集,《倉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脛而走,20世紀30年代已有藏、漢、英三種文字對照本傳世。至今,門巴族地區仍流傳著許多關于倉央加措的神奇傳說。
作為格魯派的一位最高“活佛”,倉央加措敢于突破禁閉七情六欲的教規,以情歌大膽地傾訴孤寂與苦悶、熱戀與渴望。他的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持著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地區,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連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無論在墨脫,還是在門隅,門巴人有著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這種情歌,他們稱為“加魯”。
門巴族愛唱情歌,也愛唱酒歌。這種酒歌,稱作“薩瑪”,流行于門隅,歌詞生動有趣,曲調歡快高昂。薩瑪酒歌多為7個字或9個字組成一句,詩節無定數。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張的手法,抒發對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強烈追求。傳說,薩瑪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熱的歌手創作的。他唱了一輩子歌,把歡快留在人間,自己坐化成佛,被門巴族尊崇為歌神。有一首薩瑪酒歌是這樣深情地贊美門巴族家鄉的:
“家鄉的山谷靜謐安適,
太陽的光芒歡樂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離;
如若分離,愿再相聚。
家鄉的村寨靜謐安適,
我們的親友歡樂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離,
如若分離,愿再相聚。”
每逢年節或喜慶之時,門巴族的山鄉,加魯情歌和薩瑪酒歌如泉噴涌,情深意長。
娘舅鬧婚
有一首加魯情歌唱道:“東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陽;父母的權再大,擋不住兒女選伴侶。”門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不受過分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戀愛雙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請媒人說合。無論娶媳還是招婿,彩禮是不可少的。舊時,舅表婚和姑表婚盛行,成為一種習慣勢力,也使不少情人難成眷屬。
在舉辦婚禮過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誰也惹不起的最高貴的客人。舅舅一出場,男方得趕緊恭恭敬敬地獻上哈達,請入上席。然后擺上各種食品,尤其是牛、豬、羊的頭、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擺全,缺一不可。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臉來,百般挑剔:怎么還缺什么沒擺上?肉為什么切得薄厚不勻?難道我家女兒有什么缺陷?是不是認為我當舅舅的有什么不對故意怠慢?即便百般周到,當舅舅的也得無理取鬧一番:茶為什么涼了?酒為什么熱了?這樣才能表現出他是女方的全權代表、最高權威,為外甥女嫁給別家男子表示“氣憤”。新郎和男方敬獻哈達又敬錢財,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語,曲意奉承。舅舅“鬧”得差不多了,也便見好就收。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舅舅不讓外甥女出嫁的。這種古老的舅權遺風相沿成俗,舅舅蠻橫而又詼諧的表演,反倒為歡樂的婚禮增添了幾分情趣。
氆氌服飾
氆氌圍袍
門巴族與藏族關系密切,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較大,同時又具自身特色。門巴族的服飾多采用氆氌為原料。氆氌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墊的一種羊毛織品,種類多樣,色彩艷麗,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門隅一帶男子喜戴一種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藍色或黑色氆氌作帽頂,下部使用紅色氆氌,翻檐處用桔黃色絨布鑲邊,并留一個缺口,戴帽時把缺口對在右眼上方。桔黃色顏料是用當地出產的一種草根制作而成。幾種顏色鮮明,遠遠望去十分醒目。門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氌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狹,人們愛穿軟底長筒靴,用紅、黑兩種色的氆氌鑲配縫制。墨脫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編的斗笠防日曬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織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懸砍刀或葉形小刀。
門隅的婦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圍一塊白色氆氌圍袍。勒布、邦金一帶的婦女,習慣在背上披一張羊皮或牛犢皮。傳說這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來到山南留下的習俗,為了避妖邪,圖吉祥。實際上是為了在背筐時保護衣服不被磨損,也有雨披的功效。婦女頸上懸掛著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她們穿的內衣叫“不布熱”,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只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稱“冬固”,分長短兩種,用紅、黑兩種氆氌做成。有的胸前掛上一個用金屬制成的護身佛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做“噶烏”。不論男女,都系一條長2米,寬約0.6米的紅氆氌腰帶。
墨脫一帶由于氣候溫暖,婦女都喜歡穿色白質薄的小上衣或無袖無領的褂子,下著花色裙子,配上項鏈、耳環,顯得格外瀟灑俊俏。
木碗生輝
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原因,門巴族的生產力水平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生產工具雖然鐵木并舉,但十分簡陋,多為木犁、木鍬、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連枷等。
門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他們特別擅長竹篾藤條的編織工藝。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竹筐等制品堅固耐用,工藝精美。特別是他們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品木碗,別具一格,奪目生輝,在西藏乃至國外享有盛譽。
關于木碗的來歷,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藏區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門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將泥碗砸碎了。聰明的木匠臨時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來吃喝。后來,人們覺得這木勺輕便、耐用,逐漸將其改進成木碗,并廣泛使用。
制作木碗,要選用質地堅硬的桐樹、桑樹或樺樹的樹干、樹節或樹疙瘩做原料,經過切削刮制而成。精細的木碗,要經過五六道工序,紋路清晰,厚薄均勻,再涂上鮮紅的染料,令人愛不釋手。據說用這種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氣濃郁撲鼻,且攜帶輕巧方便,深受藏民喜愛。門隅北端的麻瑪村,是聞名的“木碗之鄉”。老藝人噶爾拜白馬制作的木碗,遐邇聞名。集市上,這種小巧玲瓏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帶回家鄉,作為工藝品珍藏。
和藏族聯系密切
門巴族世代生活在藏區的邊緣,長期的對外交往都是以藏區和藏胞為基本對象。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就轄管門隅地區,14至15世紀,這里是帕竹噶舉派的世襲領地,15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派官員到門隅弘揚黃教,并開始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門巴族像藏族一樣信奉藏傳佛教,過藏族的宗教節日,和藏族一樣以氆氌為主要衣料,同樣吃糌粑,喝油茶與青稞酒,甚至許多門巴人通藏語、藏文。當然,門巴族之所以以較少的人口,而形為一個被國家確認的少數民族,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門巴族有自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識。
僅舉幾點獨特的風俗來說明門巴族的特色。門隅北部的門巴族婦女,過去在袍服外披一張完整的小牛犢皮,毛朝內,皮板朝外,牛皮頸部朝上,尾部向下,四肢的皮伸向兩側。當地以此為美飾,吉慶節日或訪親會友,都要披一張新牛皮作盛裝。門巴族男人平時出門,腰間要配掛帶鞘的砍刀和短刀。帶砍刀顯然是生活在山林地區的特點。門巴族的飲食中,與藏族不同的是肉食少,蔬菜多,而且蔬菜多是在石鍋里煮熟后,蘸著鹽巴、奶渣和辣椒面混合成的糊糊吃的。門巴族男女皆嗜食辣,墨脫門巴族還自家釀制雞爪谷酒。在待客時,男主人陪飲,女主人在旁斟酒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之后,主人都要及時斟酒,直到客人喝醉方休。因為禮俗以為,客人不醉是看不起主人。客人留住,主人要陪客人聊天,客人不睡,主人不得離開先去歇息。家中有客人,家庭成員不得隨便在客人面前走過,必須走動時,要躬身自客人身后繞過。客人帶來禮物,主人不僅要致謝,而且要還禮。門巴族是熱情好客,富于禮儀的兄弟民族。
門巴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我國實施普查區域的門巴族人口有7498人,其中墨脫縣6069人,林芝縣542人,錯那縣549人,此外,米林、乃東、拉薩等縣、市及在內地工作學習的有338人。(《中國民族人口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2-1043頁。)
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北接錯那縣和隆孜縣,東接珞渝,南與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鄰,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這里處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歷史上被視為神秘的地方,藏語稱“白隅吉莫郡”,意為“隱藏的樂園”。
門隅的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可達海拔4000米,而南部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北部河谷比較開闊,包括勒布至達旺的廣大地區,有娘母曲江、達旺曲江兩條河流經此地,是主要農業區,著名的達旺寺就坐落在北部達旺河谷地帶。達旺是門隅宗教、文化中心,氣候溫和、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被門巴族譽為美麗的“松耳石盤子”。北部高原邊緣,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將來自南方的溫濕氣流阻擋在峽谷之中,形成了以波拉山口為界的南北迥異的氣候。隆冬時節,高原上已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而河谷地帶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門隅北部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山地溫帶氣候。
門隅南部包括申隔宗、德讓宗和打隴宗,卡門河的支流比瓊河、登卡河流經此地。這里夏季炎熱潮濕,蚊蚋叢生;冬季無霜冰,最低氣溫在10℃左右,屬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門隅地區資源豐富,從北到南森林密布。北部多松、柏、樺、杉、青和稱巴樹。其中稱巴樹木質堅硬細密,有花紋,略散馨香,是寺院雕刻印經版的絕好原料。南部多經濟林木,如樟樹、漆樹、梧桐、橡膠、茶樹、桑樹、棕櫚等。竹林覆蓋全境。果木也十分豐富,如芭蕉、柑桔、核桃及多種時令水果。門隅的藥材種類也很多,從高海拔地區的雪蓮、蟲草、三七、天麻、仙鶴草、蛇根草、靈芝、貝母,到低海拔地區的沉香、苦楝、丁香、水楊梅、五味子等都有生長。在這里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植物的有10余種。深山密林中,大象、虎、豹、熊、犀牛、黑狐、小熊貓、獼猴、獐、鹿、豺等出沒無常;孔雀、天鵝、鸚鵡、八哥、野雞、杜鵑等隨處可見。
18世紀,有部分門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剝削與壓迫,抱著對"蓮花圣地"的宗教幻想,東遷墨脫,逐漸形成門巴族的另一聚居地。墨脫在門隅東北方,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魯藏布江由東北折向西南,貫穿全境,形成數百里長的大峽谷。北部有多雄拉、金珠拉、呷龍拉和遂拉等山口,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是米林、林芝、波密和察隅進入墨脫的必經之路;沿雅魯藏布江向南,則直通下珞渝。墨脫古稱“白馬崗”,藏語意為“隱藏著的蓮花圣地”。19世紀末白馬崗地區設墨脫宗,從此易名為“墨脫”,仍有花朵之意。墨脫層巒疊嶂,峽谷縱橫,地形十分險要,交通不便,外族人很少能涉足此地。
墨脫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余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余米,河床地由北部海拔2800米下降到500米。墨脫的氣候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變化,從寒帶到熱帶均有分布。門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左右,夏季很少有晴朗無雨的天氣。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墨脫的資源和物產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珍稀動植物眾多,原始風貌猶存,生態自成體系,現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初步統計,在自然保護區內,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余種,其中珍稀植物10余類。色彩斑斕的植物王國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條件。已發現野生動物數百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42種。此外還有千余種昆蟲。墨脫的水能資源也很豐富,約有7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境內的礦產資源還是未普查的處女地,僅裸露地表已被發現的就有鐵、云母、皂石等。
墨脫四季如春的秀麗景色、獨具特色的封閉天地,在藏文佛經中被稱為“佛之凈土”。歷史上這里曾為眾多的佛教徒所向往,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馬崗視為最大幸事。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藏文。
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制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
門巴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與吐蕃在拉薩大昭寺前設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門巴”的記載。
門巴族與藏族關系密切,在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較大。在服飾上,門巴族人喜愛用羊毛織品氆氌為原料。男子多穿氆氌袍和絳紅色的長袍。婦女習慣在背上墊一張羊皮或牛犢皮。門巴族婦女頸上都懸掛著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并喜戴手鐲、戒指。她們的內衣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只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掛一個用金屬制成的護身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作“噶烏”,以示吉祥。他們不論男女都系一條約2米長的紅氆氌腰帶,男子們腰間都掛一把砍刀。由于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都穿長短兩種上衣。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別而略有不同。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墻,“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秸稈;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干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板覆蓋,再用石板壓頂。所有建筑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蕎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為“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
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別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 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于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于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藏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正是這塊民歌的豐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那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已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著名詩集《倉央嘉措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著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聯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他們有著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門巴族人民值得驕傲的兒子-------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清代康熙年間,拉薩布達拉宮下的居民區里,住著一個美若天仙的藏族姑娘仁珍翁姆,她有位英俊瀟灑的情人.這位情人就是西藏的政教領袖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活佛無意權勢富貴,喜愛民間生活,寫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情歌,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為了愛情,他毅然拒絕受戒 ,犧牲佛緣,最后死于內亂.倉央嘉錯出生于西藏南部隅宇松地區,是門巴族人民值得驕傲的兒子.
人種服飾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紅色氆氌長袍,戴褐頂桔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氈帽;足登牛皮軟底筒靴,由紅黑兩種氆氌配縫制。婦女腰束白圍裙,喜戴手鐲、紅白綠色串珠、耳環、戒指等裝飾品。墨脫地區的門巴族,同于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穿長短兩種上衣。婦女喜穿長條花色裙子,戴耳環、戒指。男子腰間都掛一把砍刀。
門巴族建筑
民居建筑
房屋多半是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三層小樓,以石塊、木板或竹籬筑墻,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圈牲畜。夜晚在室內地板上鋪粗毛毯或獸皮,和衣而臥。
生活方式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狩獵在門巴族的經濟生活中也占有一定位置,分個人和集體狩獵兩種。獵獲的貴重獵品,可交換所需物品或彌補糧食的不足。獵獲物除首先命中的獵手得雙份外,村社里的其他戶都可以分得一份。
門巴人多才多藝,他們用竹篾藤條等編織的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竹筐等,都是大方耐用、圖案精美的手工藝品。其中還有一種特殊傳統的手工制品——木碗,制作精細,式樣和色彩都很美觀,在西藏享有很高聲譽。
門巴族家中來了客人,不能從客人面前走過,必須從客人身后繞行。晚上要等客人睡下,主人再睡。一部分人不吃雞、雞蛋、馬肉、狗肉、驢肉和猴子肉。家里有了病人,要在大門口壓上帶刺的樹枝,外人來了就不進去。門巴人不殺生,尤忌殺牛,認為牛勞苦一生,還供人奶食,殺它覺得殘忍,往往任其老死。獵人出獵,身后不能跟人。獵人打獵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進屋。
節日文化
節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歷
飲食文化
食物以大米、玉米、蕎麥、雞爪谷為主。大米吃法與漢族同,玉米和雞爪谷則作成糊粥,也吃糌粑、面餅、奶渣,喝酥油茶,喜吃辣椒,尤愛吃的是在青石板上烙的蕎麥餅。
宗教文化
普遍信仰喇嘛教,在一些地區也信仰原始巫教。
人生禮儀
門巴族的婚姻戀愛自由,多為一夫一妻制,成婚儀式頗具戲劇性,饒有興趣。結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妝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親屬押著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戀不舍地對父母表白,二老把我養大卻要離開雙親,實在對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兒手鐲、戒指、頭飾、腰帶等作為陪嫁,有時還帶上一兩件勞動工具。新郎一方則早已請媒人帶上幾個機靈善說的人在路上等候迎親,他們拿著竹筒酒,途中請新娘喝三次。到達新郎家進屋坐定,擺上酒肉、油餅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說話,這時他挑起毛病來,酒釀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勻啦,并質問:是我女兒哪點長得不好嗎……每講一句就用拳頭使勁擊一下桌子,裝作氣急敗壞的樣子。于是新郎家連連陪禮,趕緊獻上哈達,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點頭滿意。其實這種戲劇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驗男方的誠意。酒至半酣,眾人即興唱歌起舞,盡情歡樂,通宵達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禮往往持續三、四天。這對于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來說,也是互相交往和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人死后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節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歷。
文體游藝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門巴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曲調,稱為“薩瑪”和“東三巴”的民歌,有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樸素粗獷,多具有藏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