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劉英(左一)在從江縣東朗鎮龍早刺繡扶貧點培訓當地繡娘刺繡。
初中畢業的劉英要去當培訓師了。
40歲的劉英從小學習苗繡,憑著精湛技藝,先后榮獲國際職業規劃鑒定中心評定的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百佳繡娘、苗繡達人等稱號。她的公司——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苗繡手工藝品暢銷國內、遠銷歐美。在她的帶動下,3000多名繡娘走上致富路。
受母親外婆影響,從小立志當繡娘
劉英出生于施秉縣馬號鎮冰洞村,母親和外婆都是當地有名的繡娘。5歲起,她便開始學習刺繡、剪紙、畫畫。9歲時,她就能獨立創作樣圖,成了給姐姐們畫嫁衣樣圖的小小設計師。
初中畢業后,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劉英放棄學業,在家跟隨媽媽學習刺繡技巧。
劉英的叔叔在外做民族服飾生意,常常送貨到云南大理、麗江等地。聰明的劉英看到商機,就跟著叔叔去周邊鄉鎮收購繡衣、繡片。就這樣,她一邊走村串戶收集,一邊鉆研刺繡技藝。
一次,劉英看中一件繡有圖騰故事的繡衣。她小時候聽外婆講過這個圖騰故事,因此印象深刻。為此,她4次拜訪這位村民,終于用4000元收購成功。之后,她將這件繡衣拿到大理,賣了8000元。
至今,劉英仍記得在施秉縣各鄉鎮收購苗族繡片、繡衣的故事。那時,她經常頂著熱辣辣的太陽,步行數小時,挨家挨戶收購繡衣、繡片,之后拿去大理、麗江銷售。
“那時真的很苦,很多時候忙幾天也收不到一件繡品,但收到喜歡的東西就會很開心。”劉英說。
轉戰北京,思考轉變發展之路
2000年,為了更好地發展,劉英從大理、麗江轉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將自己從家鄉收購的繡衣、繡片帶到北京,市場反響非常好。
半年后,劉英發現“很多繡衣賣了之后,在老家再也收購不到了”。“有些好的繡衣、繡片,我舍不得賣,因為賣一件少一件。”劉英說,她一邊把這些寶貝存放起來,一邊開始思考轉變發展之路。
舊繡品收藏熱漸漸被新苗繡成品的消費熱潮所取代,有些創新圖案反而比老繡片好賣,劉英便自己動手設計新式圖樣。她曾花兩個星期制作了20多幅掛件,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融合,掛件兩天時間全部賣掉。
“市場的反應讓我深感意外,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劉英說,之后訂單絡繹不絕。她便找到家鄉的繡娘幫助完成訂單,讓繡娘按自己的設計完成繡品,也讓她們多了一條致富門路。
隨后,劉英回到家鄉,成立了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苗族服飾以及苗繡家居用品等制作生產,產品暢銷國內外。
2018年,貴州省民宗系統啟動“雙培”行動,組織各族群眾進行刺繡、廚藝、種植養殖業等培訓。為此,凱里市民宗局邀請劉英擔任培訓師,首批培訓對象主要是凱里市易地扶貧搬遷點的200名繡娘。
此后,劉英開始大規模幫助和指導繡娘,通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扶貧模式,帶動各族群眾就業增收。
努力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劉英公司櫥窗里展示的精美服裝,基本都是她個人設計的。
“苗繡圖案中的圖騰,展示了苗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手工刺繡讓苗繡顯得更為精致且富有內涵。”她捧起一件苗繡服裝說,苗繡傳承的不僅是經驗,還有苗族兒女的故事。
2019年11月,由施秉縣民宗局主辦、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雙培’計劃技能培訓班”在馬號鎮六合村舉行,對全村300多名婦女進行了傳統刺繡手工藝基本技能培訓。
“靠著這門手藝,我家很快脫了貧。”繡娘潘麗霞說,“現在刺繡每月收入2800元左右。”
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民宗委先后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在全省9個市州、57個縣(市、區)舉辦各類培訓班6000多場次,集中培訓了30多萬人次,有效地助推了全省脫貧攻堅工作。
在貴州省凱里市苗侗風情園的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里,劉英和繡娘一起在制作苗繡產品。
今年40歲的苗族繡娘劉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馬號鄉人,出生在一個苗繡世家,5歲起學繪畫、剪紙,6歲起學習刺繡,12歲能獨立創作苗族剪紙、刺繡等作品。
1998年,20歲的劉英走出大山,在北京以及沿海一帶發展苗繡文化的推廣和經營苗族刺繡等工藝品。
2003年,她又在北京市朝陽區十里河成立自己工作室,獨立創作創新設計苗族刺繡服裝服飾。
2013年,劉英返回家鄉施秉縣創建刺繡工貿公司,從事苗族刺繡系列工藝產品生產和銷售。
后來由于業務的發展,劉英將公司搬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并將公司基地發展到周邊縣市,以及在北京、上海擁有自己的苗族刺繡加工和銷售基地。
20年來,劉英從苗寨到北京,又從北京返回苗鄉,公司由最初固定繡娘5名發展到36名,產品在傳統苗繡工藝的基礎上,添加現代時尚元素,既美觀又實用。
生產的苗繡挎包、苗繡床上用品、單雙面繡披巾、苗繡領帶、苗繡唐裝、苗繡旗袍、苗繡婚慶禮服等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讓苗繡產品走出了國門,走向海外,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
她們用苗繡制作的床上四件套賣68萬元,制作的一件苗繡盛裝20余萬元。
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領繡娘2000多人通過刺繡手工工藝就業,實現增收每戶10000元以上,拓寬了當地農村婦女脫貧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