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滿族人發明的沙琪瑪
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發展,團結奮斗,繁榮昌盛,在東北,滿族是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那么,滿族人過春節都有什么習俗呢?
滿族人的春節,滿語稱“阿涅業能業”。
滿族人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淘黃米,烀豆子,蒸黏豆包,做粘火勺,豆面卷子,也就是東北俗稱的驢打滾,做滿族蘇子葉餑餑,也就是點心,最著名的是薩其馬。
這薩其馬是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絲和瓜仁等原料精制而成,色美、味香、可口、是滿族人最具民族特的節日佳品。一說薩其馬人們有點莫生,如果說在超市里的沙琪瑪,人們就知道了,這沙琪瑪就是源于滿族人的薩其馬,成了流行時尚點心,已經傳遍大江南北,幾近人人皆知的地步。
對于黏豆包,這幾乎成了東北過年的民俗,不分漢族、滿族還是蒙古族,都要蒸豆包的,看來民俗的東西是各民族間相互影響的,有時難分你我呀。
二、滿族人除夕的講究
按照滿族舊俗,大年三十兒要豎立“索倫桿”(神桿),掛上豬的內臟給過往的烏鴉喜鵲吃,桿下擺上供品祭祀烏鴉神,感謝鴉雀當年救了“老罕王”,這“老罕王”就是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
除夕要貼對聯、窗花、福字、掛箋,這掛箋要按照八旗所屬分別貼紅、黃、蘭、白,不能亂掛的。
除夕下午要擺供、祭祖,請出先祖靈位,在擦得錚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是兩摞饅頭,一摞五個,干飯五碗,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子插上大蔥。供菜很有講究:第一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代表四時吉慶;第二碗是過油鯉魚,代表吉慶有余;第三碗是炸粉花,代表后輩發家致富;第四碗素菜大蔥,這大蔥要剪去蔥根,扎成一把標志著本家子孫聰明伶俐,光宗耀祖;第五碗是豆腐方塊,代表福壽無疆。
祭祀完之后,一家人分吃供品。
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掛門神,驅邪避鬼。
除夕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在餃子里包幾枚銅錢(這一習俗如今在東北依舊流行,所不同是銅錢換成硬幣),誰吃到則“終歲大吉”,放辭歲鞭炮,家家院內豎燈籠竿,高掛紅燈籠。
三、初一的習俗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滿族人家家皆早起,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一家之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家里人同時回答:“起來了!”
當餃子從鍋中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
然后讓小孩子到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蹦高”。
吃完早飯,全家都換上新衣服,互相拜年,恭賀新春,親朋好友要互贈繡有“歲歲平安”等吉祥語的荷包。
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要給守歲錢。
滿族舊俗,女性要初六方可出門。
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爆竹,玩木爬犁,也就是冰車。
女孩子與少婦們則在家中玩嘎拉哈(用羊關節骨制成的玩具,有許多種玩法)。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滿族除掛彩燈外,還制作“冰燈”。
東北秧歌據說就源于滿族,舞龍燈、舞獅子、高蹺、旱船、小跑驢,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號曰‘踏追’。”
這“踏追”就是今日的高蹺呀。
文章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中國56民族文化網站手工體驗基地(56枝花手工坊),是以“56枝花”為文化品牌,推出民族傳統文化等手工內容;以創新設計開發出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基地有扎染、蠟染、草木染、掐絲琺瑯畫、絨花、花草紙、刺繡、繩編、盤扣、漢服、紙藝等眾多的手工體驗項目,使之到更廣泛的傳播民族文化。
承接業務:活動拍攝與攝像、各央媒、新聞媒體、短視頻制作、專業直播、百度百科及互聯網推擴的宣傳服務,承接企業形象品牌設計、年會活動策劃、民族文化活動策劃、民族文化特色產品禮品定制,非遺文創禮品定制,非遺手工課程教學、手工材料包與各種曖場、企業團健活動?承接,裝置藝術設計、展示展覽搭建與花藝展示環境搭建項目服務承接等業務。
旅游/民宿/非遺文化/農家產品/民族節日/活動。聯系電話: 13121048636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