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蓬先生,是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老生)表演專業資深教授。1939年出生于京城梨園世家,祖父是京劇史上最重要的科班“富連成社”創始人葉春善先生,父親則是京劇葉派小生藝術的開創者葉盛蘭先生。先后拜楊寶森、李少春、楊寶忠三位先賢為師,頗得真傳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紀念富連成社開辦115周年,紀念京劇大師楊寶森先生誕辰110周年。2019年12月7日上午,二百余位社會各界關注國粹藝術傳承的領導、嘉賓、媒體和戲迷代表齊聚北京王府井峨嵋酒家,共同見證以“做人,惟誠惟真;從藝,惟正惟精”為主題的中國戲曲教育家葉蓬先生收徒·尹松健、孟波拜師儀式。
葉蓬先生,是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老生)表演專業資深教授。1939年出生于京城梨園世家,祖父是京劇史上最重要的科班“富連成社”創始人葉春善先生,父親則是京劇葉派小生藝術的開創者葉盛蘭先生。因家學淵源,自幼深愛京劇,先后拜楊寶森、李少春、楊寶忠三位先賢為師,頗得真傳,是當今京劇楊(寶森)派藝術的執牛耳者。作為我國著名的戲曲教育家,葉蓬教授多年來誨人不倦、甘為人梯,始終秉持“做人,惟誠惟真;從藝,惟正惟精”的理念,傾力培養了于魁智、杜鎮杰、李軍等多位當今京劇界的老生翹楚。尤其是十年前的2009年10月9日,在其恩師楊寶森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于國家京劇院舉辦“楊門薪傳”收徒儀式,正式收于魁智等30名專業京劇老生演員為徒,至今仍是梨園界為人稱道的盛事。
時隔十年,葉蓬先生再開山門,喜收孟波、尹松健二位青年才俊為入室弟子,被認為是2009年“楊門薪傳”的繼承和延續。但與十年前不同的是,葉蓬先生此次收下的兩名愛徒,都不是職業京劇演員,而是京劇藝術的研習者、推廣者和教育工作者。師哥孟波,今年42歲,是一位移居澳大利亞的華人企業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北京讀大學時起,孟波就慕名投師求教,幾年的學習,讓他與葉蓬先生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20年后,已然當上“洋老板”的孟波不忘師恩。專程回京拜師,并獨立出資為葉蓬先生編寫一部《葉蓬教授教學文集》,總結師父大半生的藝術經歷和教學體悟,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的戲曲教育和京劇傳承事業。師弟尹松健,年方33歲,是一名剛剛獲評中級職稱的青年編劇和戲劇教育工作者。2009年,他經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教師、葉蓬先生入室弟子賈勁松老師介紹,立雪葉門。2014年至今,創作的兒童劇、戲曲和電影作品《我們在一起》《如緣如夢》《背影》等屢獲國家級、省市級榮譽表彰和藝術基金資助。在葉蓬先生推介下,他還正聯合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創作一套京劇人物傳記叢書《國韻瑰寶——中國梨園大家影畫傳》。
當天的儀式采用了比較傳統的梨園習禮,二位徒弟依次向師父葉蓬先生行叩拜大禮,繼而師徒三人向楊寶森先生遺像行禮,以示傳承有序、血脈貫通。在最后的答謝環節,葉先生還親自帶領二位新徒用楊派老生念白朗誦了著名的《富連成社訓詞》,如此拳拳深意、良苦用心,令在場嘉賓無不動容。此次喜收二位新徒,葉蓬先生十分欣喜和感慨,他在致辭中說:在孟波和尹松健兩位青年身上,能夠真切地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力量。他們都不是專業演員,但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和對尊師重道的推崇,讓我十分感動。今天我收他們二位為徒,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因為除了傳承楊派藝術外,我還要把自己大半生的人生體悟、教學心得傳授給他們,通過他們讓下一輩、甚至是遠在異國他鄉的中華兒女更加珍愛我們的國粹藝術和傳統美德。
“楊葉傳松波”中國戲曲教育家葉蓬先生收徒·尹松健、孟波拜師儀式,由澳中國際文化藝術教育交流促進會、北京好戲夢圓文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關工委公益文化中心等單位友情支持。活動貫徹“培根鑄魂、守正創新”的原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和教育思想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邀國家京劇院三團黨支部書記、副團長徐暢主持。中國記協原黨組書記翟惠生,中國劇協原黨組書記王蘊明,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國和鈕驃、沈世華、謝銳青、燕守平、馬小曼、蕭潤增、蕭潤德、馬玉琪、馬玉璋、貫涌、逯興才、楊少春、趙景勃、張關正、李卜春、孫萍、葉金森、葉鈞、葉紅珠、石宏圖、葉金援、蔡英蓮、奎生、陳國卿、李宏圖、張堯、杜鵬、趙永偉等多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和文藝界名人名家應邀出席活動。拜師儀式清新古樸、場面熱烈,催人奮進、感人至深,受到與會者一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