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門口擺放的舞獅
香港的非遺項目中,與節慶活動有關的都相當有地方代表性。而其中,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項目里,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非常能吸人眼球。
這項活動已經在香港傳承了200年。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慶祝農歷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喬遷新居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自舞麒麟隨客家群體移入香港后,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展覽現場可以看到由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帶來的客家麒麟,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墻上的電子屏播放著西貢村民舞麒麟的動態畫面,一支麒麟隊十數人,輪流舞麒麟頭尾、打鑼鼓,好一番熱鬧。
舞麒麟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曾在媒體采訪中解釋了客家麒麟能傳承至今的奧秘。因為客家人對麒麟有近乎精神信仰的崇拜,喜慶的場合都會舞動麒麟慶祝吉祥之意,加上客家族的族群觀念強,大家齊心,舞麒麟就世代相傳。而且隨著城市發展,舞麒麟如今也不局限在村落,在香港社區的節日場合,還有如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的機構,都在推廣發揚這項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無疑是香港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傳統民俗的鮮活生命力。
同樣植根于香港,彰顯香港手藝功夫的還有古琴技藝。古琴制作雅稱“斫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當中需經過“尋、斫、挖、鑲、合、灰、磨、漆、弦”九個步驟。
香港的斫琴技藝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境,1950年代他將斫琴技藝傳給“蔡福記”的蔡昌壽,斫琴由此在香港生根發芽。自1990年代開始,蔡昌壽開辦斫琴研究班,將技藝公開傳授香港琴人,2014年,這項手藝被列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
古琴表演藝術家蘇思棣演奏視頻解圖
展板上詳細地展現了蔡昌壽師傅斫琴的高清步驟圖,視頻里還有香港德愔琴社社長、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古琴導師蘇思棣演奏片段。
蔡昌壽師傅斫琴
蔡昌壽師傅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年逾八旬仍然堅持親自將畢生所學“口傳心授”,他從一塊木材到手,從原木的開料、刨琴面、挖共鳴箱,以至打磨、上漆、張弦等,從頭到尾都會一一示范給學生,是香港非遺的德藝雙馨名家,體現著香港藝術工匠的優雅風范。
此次展覽也有精彩的觀眾互動時刻。港式奶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謝忠德師傅和香港中式長衫制作傳承人封有才師傅現場展示真功夫,令人大飽眼福。
謝忠德師傅和封有才師傅現場展示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 圖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4日,每逢周二、三、四還有夜場開放,從精美的展覽和制作精良的《香港非遺文化》導覽手冊,感受香港守護的文化瑰寶和它們悠久的魅力。
《香港非遺文化》導覽手冊
上一篇: 江蘇南通:白蒲黃酒“冬釀”開啟 復雜工序展現非遺文化
下一篇: 非遺不應被過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