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群 1953年6月20日生于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協會藝術大師,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彩砂代表性傳承人。黃小群畢業于北京藝術設計學院工藝繪畫專業,現已從事工藝美術工作40年,并在1991年創立工作室九合坊。黃小群的掐絲琺瑯鑲嵌工藝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及國際各大獎項四十余項,并于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藝徽?
曾經被叫做“金絲彩砂”
掐絲琺瑯工藝作品過去也叫金絲彩砂,更早的時候,就叫彩砂畫。這種工藝形成于一千多年前,起源自佛教中的壇城文化,最早由波斯、印度等國傳入,最終演變成一種民間工藝品。
這種藝術形式之所以在早期被稱作彩砂,是因為工藝品具有彩砂的質感,它與景泰藍工藝最大的區別是不需要在金屬胚胎上完成,而且琺瑯釉采用了特殊的固化和保存方式,并不需要經過燒制。沒有經過燒制的琺瑯釉不會融化凝固,相反會呈現出一種類似于砂質的顆粒質感,色彩鮮艷透亮,非常美觀。
不過,彩砂畫很容易和沙畫混淆,也不能體現出金絲工藝這種特質,因此行業內經過討論,重新命名為金絲彩砂,但這種命名同樣不夠貼切,既不能體現出掐絲這種手工藝,也不能體現出彩釉的特質,故2013年后,掐絲琺瑯的叫法逐漸取代了金絲彩砂,并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在工美氛圍中制作彩砂
嚴格來說,掐絲琺瑯并不能算家傳手藝。我先生的父親以前在故宮工作,特別喜歡手工藝,受父親的影響,我先生很喜歡制作各種小手工藝品,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感染了我。但在接受家庭熏陶的同時,我的手藝更多地是來自社會傳承。
我小時候就喜歡畫畫,不過后來下鄉去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在條件非常艱苦的烏蘭布和沙漠,可以說完全沒有學習的條件,只能在業余時間自己想著畫。好在后來被招回工藝品廠做學徒,專門制作仿古瓷,后來恢復高考,我考上了一所工美行業的職工大學,這才算進入了工藝美術行業。加上我先生也從事相關行業,可以說我的整個家庭和生活環境都是在這樣一種工美氛圍之中。
在先生的影響之下,我開始跟著他制作一些小的彩砂工藝品。最開始完全是自娛自樂,后來發現很受周圍人的喜歡,我們就開始有意識地完成一些產品,放在燕莎等商場里售賣,結果大受歡迎,這堅定了我們成立工作室,專門從事工藝品制作的信心。1991年,我停薪留職離開了工廠,成立了九合坊。
“活態的非遺”是最好的傳承
為了不同于景泰藍作品,我把掐絲工藝運用到很多新的材質上,比如鴕鳥蛋殼、葫蘆以及大理石等。在題材上,我也習慣于更多的抓住北京特質,設計了長城、天壇等景點作品以及北京胡同系列等特色民俗作品。這些創新,大家很喜歡。比如鴕鳥蛋殼鑲嵌,就是專門開拓的符合外國人審美的工藝品——在歐洲,蛋殼藝術是獨立的藝術門類,曾經有一個沙俄時期的蛋雕作品,就被拍出了一千多萬英鎊的高價,屬于非常高檔的藝術品。
我認為非遺的傳承,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把它做成“活態的非遺”,只有抓住市場,才能完成“活態的傳承”。那么,怎樣保證?必須要提升作品,緊跟市場和時代。
傳承不僅要把以前的東西拿過來,更加需要考慮,我們這個時代有什么樣的作品可以傳給后人。因此,在傳承之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設計一些反映時代反映自己情感的作品。北京晨報記者 何安安
下一篇: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傳承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