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打墻、起梁、蓋瓦,一系列程序走下來,一棟可住人可圈畜的房子就建成了。這就是河池傳統民居桿欄式建筑的建造過程。無論是過去的木瓦結構還是當今的鋼混水泥房,河池農村的民居一直都保持著桿欄式的建筑結構。可以說,桿欄式建筑是河池農村建筑的特色,是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
“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的建筑
河池的世居民族,無論是壯、漢、瑤或者其他民族,在民居方面基本都采取桿欄式的建筑。據傳說,壯族的始祖布洛陀當初剛剛創世的時候,因為人單力薄,生存艱難,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建造更好的房子,只能“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就是找到一棵大樹,靠著大樹用幾根木頭搭建房子。這就是桿欄式建筑的雛形。據《魏書·僚傳》記述,壯族先民的住房:“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最初的桿欄式建筑只是在樹椏上架木搭棚,構造簡單。后發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鋪板為樓。上層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簾遮擋,供人居住;下層架空。后來,下層四周用木板或砌石為墻,用于飼養家畜。現代干欄建筑主要有全樓居和半樓居兩種形式。
河池的傳統建筑主要為夯土墻與木質結構。以當地產石料作為房屋地基,將房屋地面高度基本保持在水平狀態,并起到一定隔水防潮的作用。房屋兩側為夯實黃土墻,起隔火與承重的作用,房屋建筑時前后立面為木質結構。房屋一般為兩層,以木做樁,建筑內部為框架結構,樓梯大多在房屋外側,不占用屋內面積。
從建筑選擇地來看,大多位于山區或山間河谷地帶,地勢陡峭地區,能最大化地節約耕種土地,不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建筑大多以抬高建筑方式,能有效地遠離潮濕且得到平整的居住地面;建筑底部以當地產石料,房屋兩側為夯土墻,前后立面為木結構為主,雨熱充足,森林資源豐富,能就地取材,方便居民各取所需。
所以我們發現,在自然環境的利用上,河池各族人民充分遵循“師法自然”的思想,發揮了其地域性,即傳統民居在當地自然條件下滿足了當地人的使用需求。傳統干欄式建筑在建筑材料上的選取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氣候炎熱帶來的不適,避免多雨潮濕、房屋積水、蟲蟻侵擾。
一棟房子,蘊藏豐富文化內涵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形成了以儒學為主、以道教為輔的思想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特征。這在河池民居上同樣得以體現。河池的世居民族都有一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許多民族家庭中有祭拜祖先神龕及各路神靈的習俗,將神龕放置在光線充足的房屋上廳,所以在使用中,房屋上廳內一般不會作為主要起居室。起居室通常置于下廳,與上廳以木隔斷做區分。而建筑自然采光以房屋正立面為主,但因有上廳隔斷的阻擋,所以起居室和每個房間內常年陰暗不透光,在房屋內活動常年需要開燈或以火爐灶照明。因人們日常烹煮以生火為主,因有圍火取暖與制作熏肉的習俗,人們煮飯吃飯休息均以火堆為中心,灶臺主與起居室在同一空間,兼冬天取暖功能。房屋起居室內空間承擔起人們日常生活、休息、會客、孩子學習等家中人口一切活動的功能。
河池傳統民居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中庸”的影響頗為明顯,“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河池傳統建筑在空間布局上有著明顯的等級劃分,主要將房屋分為三開間,由民居入口方向為中軸線,依次為上廳、下廳空間,上廳的兩側為臥室,下廳主要作為起居室、廚房、浴室并設有通向廁所與后院的入口。河池的干欄式建筑主要優勢在于將房屋內部結構分為兩層,一層作為養殖牲畜、放置農具,二層居住,并搭建有晾曬臺以方便谷物的晾曬,既防盜也方便居民管理喂養牲畜。在過去,人們的居住環境盜匪猖獗,干欄式建筑高于四周,便于居民觀察外部情況,預防匪徒侵擾。因位于山谷地區,有著獨特的居住形式,害怕盜匪和野獸侵擾的村民夜晚大小便也可直接從樓上向下排泄,以做農耕肥料。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建造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干欄式建筑在逐漸被替換,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也正如德國G·阿爾伯斯教授所說:“城市好像一張歐洲古代用作書寫的羊皮紙,人們將它不斷刷洗再用,但總會留下痕跡。”河池傳統干欄式建筑也正是如此。巴馬民族師范學校原校長羅伏龍先生說:“河池傳統的桿欄式建筑是長時間以來人們根據當地山川地形、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地取材、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逐漸形成的地方民族建筑特色,反映出的是河池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地貌、生活習俗、思想文化以及生產生活技術,民族特色和最獨特地域性,具有歷史傳承性。”事實確實如此,現在很多村民對自家祖屋進行就地改造或者全屋重建時,依照自身的生活習慣習俗與自然條件,仍舊會將原有的干欄式建筑的結構布局運用在新建建筑上:就地勢抬平的居住地面,正堂供奉神龕,起居室位于二層及以上,有效遠離潮濕,便于觀察外部情況。然而稍有變動的是,村民為了施工方便與建筑經久耐用,將主要建筑材料由夯土墻與木結構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因此家中采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有了獨立的廚房,廚房與起居室分離開,但部分村民家中還是保留有冷天圍著火爐取暖的習慣。房屋一樓還是作為正堂使用并供奉有神龕,到了晚上兼顧家用停車場的功能。
“河池傳統的干欄式民居是河池人民建筑智慧和審美理念的結晶,也是屬于壯族地區文化藝術的精華,它記錄著當地壯族人民發展的歷程。”羅伏龍說。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需求及環境行為的不斷變化,當地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斷地變化,但它的變化是基于傳統民居的形式上,所以傳統的民居仍是作為適應當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和自然環境的建筑形式,成為人們對房屋進行重建的參考標準。
下一篇: 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