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一門需要極高的耐心以及高超的技藝方能練就的手工藝術。這種尋常人都難以做到的技藝,如果放在葫蘆上,難度變得更大。葫蘆不規則的流線型形體和凹凸的弧面不但對行筆走刀構成極大難度,而且對形象的布局和塑造也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
今天我們探訪的老師——馬江紅,就是這樣一位,專注于在葫蘆上雕刻的大師。
馬江紅,1993年畢業于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現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新疆龜茲畫院名譽副院長。
她的作品多次入選各大工藝美術展覽會,并且曾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中,破格選入六件作品,葫蘆雕刻四件,繪畫作品兩件。
馬老師回憶道:在大學的時候她就被敦煌壁畫、西藏唐卡上優美的線條、巨大的畫幅力量吸引,為克孜爾壁畫的損毀痛心。她執著的癡迷于壁畫,并致力于對壁畫的保護。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新疆油皮葫蘆的雕刻,萌生了將壁畫雕刻到葫蘆上的想法。
近30多年的潛心鉆研,她終于把大型的壁畫佛像故事,利用版畫、玉雕、木雕等綜合技法雕刻在了有限的葫蘆皮上。生動再現了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一千多年前的狀貌,還傳達出往昔那一特有階段的歷史神韻。也把許許多多瀕臨損壞的壁畫“搶救”下來,永遠地刻在了葫蘆上。
馬江紅老師刻畫的葫蘆上的佛像,每一筆都飽含著生命力,每一根線條流暢又平靜,平靜之中意外透露出一種讓人激動的美;而要做到這些,需要耗費異常多的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五年。這超乎尋常的耐心和毅力都源自于馬老師對這份手工藝的熱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念。
“北京是國際經濟文化中心,是通向世界展示的平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克孜爾壁畫、敦煌壁畫、唐卡藝術,如何以葫蘆為載體進行立體雕刻。”
馬老師不驕不躁的完成每一件作品,孜孜不倦的教導每一個學生,為了把這份傳統文化和手藝傳承下去;她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樣的美,通過葫蘆將這些壁畫藝術傳播出去。或許,就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讓她堅守到了今天,也是因為這份堅持,有了今天的成就。
“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馬老師十年如一日的毅力,文化傳承的堅守,無一不值得我們學習。在中華傳統文化日漸淡出生活的今天,我們是否又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守護這份文化?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