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陽希約請我到她的中國56民族文化體驗基地(雪蓮仁立時尚手工坊、56枝花手工坊)參加“首都國企開放日”的手工體驗活動,可以體驗蠟染技藝。我動心的想看看,傳說中的布藝蠟染是怎樣一回事?于是在北京東四南大街的三友商場四樓,在她的傳統文化體驗館內,初見陽希,她下巴尖尖,鼻子尖尖,穿一件寬短的蠟染衣服,十分靈巧的模樣,讓我誤以為她是個正宗少數民族的女孩子;她自信開朗,侃侃而談,讓我對她刮目相看;這是一個外表傳統而內在散發著智慧光芒的現代女性!她說她的56民族文化網不盈利,純屬公益。這讓我意外,對于執著夢想的女孩子,我向來抱有好感。
開花占得春光早 始有報春三兩朵
陽希說她是漢族人,爸爸從廣西到貴州學中醫,因此留在了貴州生活。于是陽希的家鄉就變成了今天的貴州黔東南凱里麻江地區。她說,印象中從這頭走到那頭,15分鐘就走完一條的街,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縣城里,混居著瑤族、水族、布依族、苗族等南方的少數民族,苗瑤住得相近,語言也相通,可以根據口音、服飾辨認,這些少數民族婚姻崇尚自然,相互通婚、相互交融,他們鼓勵孩子戀愛自由,到一定的年齡就去山上對歌,就游方。她每天都在盼著最熱鬧的趕集日子,可以看到不同少數民族穿著漂亮少數民族服飾,從十里八鄉匯聚到縣里來,從鄉里把繡的背帶、制的銀飾拿到集市上賣。尤其丹寨的集市,每個地方的少數民族服飾有那么多不同,跟別的縣的苗族服飾不太一樣,跟麻江縣的少數民族服飾又不一樣,她心里老念念不忘。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讓她對傳統手工藝有著天然的崇敬之心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第一年高考失利,媽媽想起小時候老師說陽希有繪畫的天分,就把陽希帶到凱里學繪畫,第二年考上了貴州民族大學美術系,學習工藝美術專業。1995年畢業后,在貴陽從事產品的外觀包裝和企業的形象設計,成為一名傳統包裝設計師。這期間她設計的貴州清鎮電視臺的臺標,被電視臺采用。陽希認為好的設計師更應該到民間去走走,因為少數民族的人特別熱情,東西特別好。她認為在中華大地上,有一些設計元素需要不斷的去挖掘,設計的東西要賦予本身民族的文化內涵,她把喜歡的民族元素采用到她的設計作品里,行業人認為她的設計比較厚重,她說那是因為她從小從底下深深接觸到民族元素的內涵的緣故。
56個民族56枝花 花向瓊枝頂上紅
1998年她去了深圳,那是全國發展特別快、最現代的城市,一眨眼一個月一棟樓就起來了,那是深圳的速度,很多網絡公司就在那個時候崛起的。去面試,每個公司都要求必須會電腦設計。于是她就去圖書館自學,那時候學電腦沒有中文版本,全都是英文,全靠死記硬背。她有繪畫基礎,學電腦操作特別快。于是她進了一家網絡公司,成為了一名網頁設計師。剛接觸網絡時,她感覺到了互聯網的神奇:“通過一個網址,一個域名一敲,就能搜那么多信息,還能把信息編輯上線。”她首先想到的是少數民族有那么多信息都可以編上來啊。2000年,當IT行業的同事們都在做開創各種各樣的網站時,陽希選擇了做民族文化網來介紹少數民族文化。當時還不叫56china網站,叫sinofork。2001年正式改成56民族文化網,代表56枝花,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多彩多元的文化。那時還沒有非遺概念,大家對民族文化還不很了解,都在快速發展經濟,好多人都不理解她。好歹在網絡公司干過了,還接觸最前沿的高科技,她邊接國外朋友的活,邊弄網站的架構,做過呼叫中心系統,做應用軟件外包開發,然后學軟件開發的一些流程。所有的文案、商業計劃書邊學邊寫,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網站。IT行業的朋友說國家民委在北京,你做少數民族文化的東西,應該到北京發展。她從一開始注意到,只靠技術來維持網站發展的局限性,她渴望走出去擴大發展面。于是,2004年她轉到北京發展。就這樣,先從家鄉傳統的工藝美術,跳到最前沿的深圳IT行業,然后又回歸到最傳統的文化傳播當中。
到了北京以后,56民族文化網得到民委認可,畢竟她是做事的人,方向也在這塊,于是有機會參加民委的會議,做些相關的宣傳。此時的陽希有了特殊的身份,她不僅是一位資深的民族文化非遺傳承使者,同時還擔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媒體主任,北京傳世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中心副秘書長等社會職務,并成為全國手工編織協會會員、北京婦女對外交流協會會員。她和大家兼職在協會里面積極參與組織宣傳傳播民族文化活動,每年策劃一些公益活動。參與組織過2016年北京苗族四月八活動。2016年、2017年中華民族園舉行的羌族瓦爾俄足節等各種大型公益推廣民族節慶活動。2017年5月在大興中華耕織園,給殘疾人的康復中心上非遺古法造紙制作花草紙課。2017年6月在國企雪蓮仁立手工坊,給參加者上非遺蠟染課。2017年6月在網易北京研發中心,給員工上非遺蠟染課。
“他們看到我們網站,覺得你的平臺是為他們宣傳,都主動聯系我,比如內蒙等宣傳部門,所以我覺得他們還是挺渴望有這樣一個民族平臺來傳播和展示他們的。”從2015年起,只要是民族地區政府部門找到陽希,她就會給對方信息發布員的身份,把后臺開放給他們。一些原創性稿件基本是少數民族地區投稿到網站,看到一些好的民族信息,她會做一個采編再編輯的過程,義務發稿。56民族文化網站從建立到現在,在百度一輸入民族文化四個字的關鍵詞,一直在百度的第一個頁面顯示。這是她非常驕傲又開心的事。陽希說她屬于那種不安分的人,感覺有了56china.com這個網站,“它就像我的孩子,一定不能丟掉,所以,即使不賺錢也要一步步把它養起來。原來還不是現在這個版本,改過了好幾次,第一版、第二版后又不斷更新改造升級,有的東西你拿起來就放不下了,確實很寶貴,很值得你花一生精力去宣傳它。”
花樹攢花花正香 朵朵蠟花代代開
憑借個人的堅持,網站沒倒下去已很不容易,后來培養了一些喜歡民族文化的志愿者和票友,有活動大家來捧場和兼職,培訓課有流水,情況才好一些。她想盡各種辦法,開設了非遺手工培訓坊。這也是她尋找從線上到線下結合方式的全新探索。
陽希說她一接觸就最喜歡蠟染了。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魅力的“冰紋”。古代蠟染能穿在平民老百姓身上,可以隨便水洗,采用植物板藍根發酵染,剛染出來聞著清新的草香味。蠟染作為個性化的傳統的古老繪畫,用于制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能讓人們去創意很多圖案。但是現在,人們連畫的時間都很少了。
每次下去采訪蠟染之鄉丹寨,陽希看著那些不識字的苗族婦女們,能以一種工匠精神默默的繪畫,一張白布,一把蠟畫筆,所有構圖全憑自己的構想,一下筆,一切就都如此完美呈現,每一張蠟染都是藝術品和精品,讓她從心里深深的覺得這些蠟染畫師,每一個都是頂尖的藝術家。之前帶著傳承人做培訓做展示,她發現老一代才會畫,年輕這一代都不會,也不愿去接觸,而老傳承人由于語言溝通障礙,沒辦法教給大眾。陽希說,現在家鄉已變成很普通的一個小縣城了,之所以變普通了,是因為她們的裝束變了,不再像小時候看到的那樣多姿多彩了。做為中國本土設計師,陽希感覺到有責任把蠟染這朵民族之花帶出來,并由蠟染體驗教學的啟示中,她還將進行非遺手工教學設計成為一位非遺教學課程的設計師。
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搞了一場“千年窩妥-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陽希也參加其中,她發現可以用美術人士常用的方法簡化,讓普通的人一下子就能學會,就可以隨意畫一件自己喜歡的T恤了。她認為蠟染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老一輩傳承人從小都是媽媽口傳心授,圖案是默記在自己腦子里的,畫了幾十年,還一直畫那些傳統圖案,因此很少有創新。而作為年輕一代的美術設計師,可以有很多不同創意,思維在擴散,在跳躍,有現成的稿,可以把稿打散,再合成,用電腦處理,然后打印或直接把圖案拓下來。從接觸蠟染到蠟染教學,陽希花了半年時間琢磨,大包小包的材料,天天在家里畫。自從改良了蠟染學習方法后,陽希把蠟染課程變成一個易于學習、傳承的課程。
現在好多女性朋友還有帶小孩子的奶奶,安安靜靜的坐在手工坊,做上半天手工,都覺得那種日子好回歸。陽希打算把蠟染手工培訓扎實做下去,讓現代人從蠟染的這個角度認識和享受到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現代人工作忙,倘若能回到家里自制手工,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做點個性化的一些禮品、家居用品,其實對家庭和現代人是健康有益的。
如今,有著中國56民族文化網56china.com創始人以及北京今日龍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人類學民族研究會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媒體主任、非遺手工課程教學設計師雙重身份的陽希,希望通過她的56民族文化網站平臺和建立起56枝花為品牌的手工坊及手工體驗基地,通過對非遺手工教學課程的設計,通過手工教學的方式傳播好民族非遺藝術文化,將體驗傳統文化手工坊、體驗館,開到全國或者走得更遠、傳播到海外,能讓不同國家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學習到中國民族傳統手工藝、蠟染等眾多的非遺手工課程。同時,在她的引領感染下,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加入和接力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如同苗歌中唱到“穿衣同匹布,穿裙同樣花,做活同一處,我們團結地方,我們團結村寨,我們走一條路,我們走一座橋,我們轉頭在一邊,立足在一起。”
《民族博覽雜志》采訪記者:張紹波 王繼紅
文化宣傳到中國56民族文化網56china.com,歡迎投稿與聯系。
上一篇: 卞洪登——百萬華商重走絲綢之路倡導人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