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苗族織錦約起源于元朝,距今已700余年。主要分布于境內清水江兩岸的新華、銅鼓、擺仰、白午、龍江、富江、卡烏、羅伊、共和、大塘10村。20世紀90年代前,織錦在這些苗寨以母親傳女兒的方式盛行不衰。
麻江苗族織錦約起源于元朝,距今已700余年。主要分布于境內清水江兩岸的新華、銅鼓、擺仰、白午、龍江、富江、卡烏、羅伊、共和、大塘10村。20世紀90年代前,織錦在這些苗寨以母親傳女兒的方式盛行不衰。
麻江苗族織錦主要有挑織和機織兩種,作品有錦布和花帶。錦布一般寬尺余,花帶根據用途不同有寬有窄,寬者五六厘米,窄者僅二三厘米,長度根據需要確定。所用絲紗分素、彩兩種,彩色可達五色。圖案多源于生產生活和自然環境,多以自由靈活的裝飾紋樣為主,主體是幾何圖形,大菱形框為干,相互連接、連續,內外織滿不同圖案花紋,圖案規整、緊湊、飽滿對稱,無大空隙。圖案豐富夸張,生動形象,工藝絕倫,鮮凈素雅,美觀大方。
麻江苗族織錦是農耕社會的縮影,織錦用材、配色、針法、圖案勾繪、工具制作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織錦作品是藝術化了的布料,既可用在便裝上生產勞動,也可以用在盛裝上串親趕集,精美實用;構圖精美,用工精細,圖案靈活多變而不失協調對稱,主體感強,美觀大方,具有較高的美學研究價值。
麻江苗族織錦是苗族人民的藝苑奇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境內苗寨及廣大農村具有深遠的影響。
麻江苗族織錦由于均用手工逐針逐線編織而成,制作甚為辛苦。現已瀕臨失傳,目前只有少數中老年婦女掌握織錦技藝,后繼乏人。
苗族織錦技藝200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