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舉辦了盛大的火把節祭火大典,也由此拉開了火把節這個彝族傳統民俗節日的狂歡序幕。
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把節則是彝族文化的象征。
彝族的另一個傳統節日賽裝節起源于古老的祭祀和“伙頭”的遴選,與火把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據文字記載,彝族賽裝節已有1351年歷史,其起源地永仁縣是隨石羊鹽井通往蜀地古鹽道上的重要驛站,隨著蜀地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交融,彝族傳統的祭祀活動中又吸納了新內容,它涵蓋著祭祀、伙頭制、婚姻、服飾、音樂等元素,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彝族文化景觀。
為助推彝家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主辦單位邀請了吉狄馬加等文化名家參與活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何才能讓彝族文化既保留傳統又能在現代語境下保持活力?” 出席火把節系列活動“云南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發展論壇”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說,“縱觀人類文明史,徹底封閉的文化注定是要被滅絕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達,文化的同質性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強勢的文化,既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又能保持自身的特質,所以它才能延續。”
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都有一個共識,要讓彝族文化得到延續,就必須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吉狄馬加認為,同許多民族文化一樣,彝族文化正處在現代與傳統的十字路口,已經到要解決“傳統與當下”的矛盾的時候了。
他覺得,楚雄彝族賽裝節“正是彝族文化弘揚推廣的合適載體,彝族服飾則是彝族賽裝文化的合適載體”。
“要以產業思維帶動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北京東道形象設計制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解建軍具備豐富的國家品牌標識的設計經驗,對楚雄州彝族文化品牌的打造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彝族民族符號豐富多彩,文字、太陽神鳥、火圖騰、號角等都是極佳的設計元素,將這些傳統元素現代化,“當巴黎街頭的年輕姑娘認為這些符號很時尚,這個品牌就算成功了”。
在“賽裝節”的決賽頒獎晚會上,知名設計師馬艷麗以彝族文化元素為設計靈感的時裝展示被云南省文產辦高級顧問陳彪譽為“用時尚語言解讀傳統文化”,他說,“這樣的能讓老外看得懂的國際化表達,是民族文化出走的第一步。”
去年,陳彪就提議建立彝繡大數據庫,“從彝繡的花樣、材料,到技藝、繡娘,再到整個工藝鏈,我們要有文化安全意識,民族文化的流失是從細節開始。”他希望用國際化來推動彝族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同時也擔心過度開發帶來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