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媒體報道顯示,有90%的高考狀元考進了北大清華。但是,當今社會行業翹楚、領軍人物,我們印象中少有高考考進北大清華的畢業生,更少當年的高考狀元。這是怎么回事?
好的學校使人更優秀,差的學校使人變落后;好的學生給學校提高名次,差的學生給學校降低名次。
難道是北大清華耽誤了高考狀元?
還是高考狀元耽誤了北大清華?
如果真是這樣,問題就嚴重了:
北大清華耽誤了狀元,狀元就不該報考北大清華;
狀元耽誤了北大清華,北大清華就不該招收狀元。
為避免錯覺,筆者專門查找北大清華部分招收狀元比例資料,以及部長、省長等、百強負責人、百富上榜人、兩院院士等共計412人的詳細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表一顯示,1977年至2013年北大清華招收到了79.38%的高考狀元,2000年至2015年招收到了90.11%的高考狀元,比例呈上升趨勢。
表二顯示,政界、商界、學界等行業翹楚、領軍人物412人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11人,占2.67%,排名第二;清華大學的有12人,占2.91%,排名第一。
通過表一、表二對照可得出定性結論:
北大清華招收了絕大多數高考狀元,也確實培養出的行業翹楚、領軍人物普遍高于其他院校,但并沒有為社會培養出絕大多數的行業翹楚、領軍人物,而且總量很少。
若定量分析,象征性用表一中北大清華長期招生狀元最低比例79.38%為數據,用大于表二平均值5.58%的2017年部委省市正職等北大清華第一學歷占10.34%(見附錄附表一)為數據,兩者換算到具體人數后直接比較,可得出象征性定量結論:
每100名高考狀元中北大清華招收了79.38人,而日后每100名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社會狀元)中,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只有10.34人,兩者相差了69.04人,近7成。
換而言之,也即經過北大清華培養的人才,優秀率損失約7成。
假設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的北大清華畢業生都曾經是高考狀元(實際情況中似乎都不是);或者只是以高考狀元和社會狀元(行業翹楚、領軍人物)象征最優秀群體,即廣義的狀元,那么問題就來了:
七成的“高考狀元”難道被北大清華耽誤了?
還是七成的“高考狀元”耽誤了北大清華?
或者,另有原因?
實際上,從四個方面人們會有四個結論。
1. 北大清華耽誤了“高考狀元”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更優秀,高考狀元已經證明自己有高智商和堅定的意志品質等優秀特征。他們是青年人中的絕對勝者,已經在競爭中表現出絕對的優秀性,當前中國畢竟青少年幾乎沒有人不想上好大學。但是,經過北大清華教育步入社會后,他們并沒有保持曾經狀元的優秀,最終多沒能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大學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好的教育讓學生上升名次,不好的教育讓學生降低名次。春秋時齊國大夫發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由此可見,北大清華耽誤了高考狀元。
也許有人會說,還有社會再塑造的影響。確實,社會會對人有再次塑造。但是,好的學校教育應該已經考慮到這些社會再塑造的影響,并依此實施教育,以預設方式,早早就處理掉絕大多數日后的社會不良影響。
2. “高考狀元”耽誤了北大清華
高考狀元雖然有高智商和很好的意志品質,但他們只是在比拼中學知識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他們所掌握的中學知識與技能優勢以及個人的意志品質特征,對日后走上社會最終成為行業翹楚和領軍人物意義不大,甚至,還有阻礙作用,那么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的高分低能群體,他們進入到哪所大學,都不容易被培養成為日后社會頂尖人物。所以,是狀元耽誤了北大清華。
3. 互相都耽誤
也許多數狀元上了別的院校日后就會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而北大清華招收了不是這些狀元的別的學生,日后才會產生更多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狀元和北大清華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因此,是大家都互相都耽誤了對方。
4. 不存在耽誤
2013年清華本科畢業生3099人,其中755人出國,占本科總人數25%。出國留學的人中肯定有部分會回國報效祖國,但肯定也有部分學生會不回國,會留在異國他鄉。有可能那些高考狀元等超一流的人才離開了中國沒再回來。如果真是這樣,國內的行業翹楚、領軍人物少見第一學歷北大清華畢業,就不存在彼此誰耽誤誰的問題。此時耽誤的是國家的教育投資。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理想狀態下,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特征會完全一致,最好的教育必然培養出所有最好的人才。但理想狀態只是理想狀態,現實中并不存在。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培養出的人才,其特征都和社會需求存在差距,也即誤差。而所謂的最優秀,也都是就中小學和大學而言的最優秀,和社會最終的最優秀也有誤差。誤差有可以解決的誤差,也有無法解決的誤差。當教育結果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無法解決誤差大到一定程度,到了了影響人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時,就不存在誰耽誤誰的問題了。
筆者認為,上述四個方面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綜合考慮,問題是四個方面共同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則是學校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的最終人才存在巨大誤差。越好的教育誤差就越小,但現在誤差還是大了點。
好在,名校和優秀率成正相關,北大清華培養出的行業翹楚、領軍人物是5.58%,平均2.79,排名第一,比別的學校還是要高,而北大清華培養出的學生成才可能性,則是平均其他所有人的約164.17倍(計算過程見附錄),
附錄
1. 各分項統計表
附表一顯示,58名部委省市正職等領導人(2017年6、7月)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3人,占5.17%,同清華、人大排名并列第一;清華大學的有3人,占5.17%,同北大、人大排名并列第一。
附表二顯示,100名百強(2016年百強企業)正職等負責人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1人,占1%,同某些大學排名并列第三;清華大學的有2人,占2%,同人大等排名并列第二;上海交通大學的有4人,占4%,排名第一。
附表三顯示,100名百富上榜人(2016年百富)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1人,占1%,同清華等排名并列第三;清華大學的有1人,占1%,同北京大學等排名并列第三;深圳大學的有3人,占3%,排名第一。
附表四顯示,9名連續三年(2014-2016)高被引學者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沒有1人,占0%;清華大學的沒有1人,占0%;吉林大學的有2人,占22.22%,排名第一。
附表五顯示,14名社科院學部委員(2011、2014增選)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1人,占7.14%,同其他某些大學等排名并列第二;清華大學的沒有1人,占0%;西北大學的有2人,占14.29%,排名第一。
附表六顯示,70名工程院院士(2015年增選)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2人,占2.86%,同東南大學等排名并列第二;清華大學的有5人,占7.14%,排名第一。
附表七顯示,61名科學院院士(2015年增選)中,中學以外第一學歷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有3人,占4.92%,同浙江大學等排名并列第一;清華大學的有1人,占1.64%,同其他某些大學排名并列第三。
2. 關于高等學歷
本文討論的是中學后第一學歷,不涉及到后來的碩士研究生學歷和博士研究生學歷。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是接受了碩士博士教育后才取得社會成就,這時研究生教育對他們的培養作用就很大。但是,我國也有小部分人是取得一定社會成就后再去獲取的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學歷,這時研究生教育對他們的培養作用就很小。
3. 關于樣本群體選擇
政府要員之所以選部長省長市長等進行一般統計,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結果直接影響著某個行業或地區的發展,他們完全可以代表政界的一般最高群體。更高的群體是主席、總理等,但過高了,尤其樣本過小,不具有統計價值。
工商界之所以選百強正職負責人進行統計,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時期,他們是百強企業的領軍人,代表著商業最高精英階層;選百富當選者,是因為他們從又一個角度代表了商界最高精英階層。
學界之所以選高被引專家、學部委員、兩院院士進行統計,是因為他們代表了學術界的最高群體,他們都是各個學術領域的翹楚、領軍人物。
之所以沒選人們耳熟能詳的演藝人士、畫家、作家等進行統計分析,是因為他們所在行業過于有別大眾行業,而且,北大清華過去也少有專門培養各類文藝人才的相關專業,文藝人才另有專門培養渠道。雖然北大清華確實產生了作家、歌曲作家,但把各類文藝人才同北大清華一般畢業生一起比較,仍有失公平。
4. 關于統計方法
人才不會瞬間產生與消失,某一年或時間段的情況往往代表某一歷史階段情況,所以本文采用某一時間段數據進行統計。
許多人未被明確查到第一學歷院校,若也無法推測第一學歷院校,本文均忽略處理。北大清華本科第一學歷畢業者通常會做明確說明,因此,忽略的數據不影響本文核心問題的討論。
某些人入學的院校開始不是同一院校,但后來合并,表二至附表七統計時盡量不按同一院校計算。
附表一至附表七個別人會在不同統計中重復出現,表二為匯總表,盡量按一次計算。
5. 北大清華優秀性
我國每年有約1億的小學生,假設6年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的一個批次時間,則中小學生成年后每人成為政商學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的概率是約1億分之412,即百萬分之4.12。具體到某一領域概率會更低,如成為部長省長的概率是百萬分之0.58,成為百富的概率是百萬分之1。
注意,批次時間不一定就是六年,所以百萬分之4.12只是一個上限的象征性數據,實際情況應低于百萬分之4.12。
我國每年平均約有1666萬高考年齡段同齡人未上北大清華(包括未參加高考者,不同年份會有不同),有約0.5萬到0.6萬人上北大清華(下附表八按0.6萬計);表二數據顯示,412人中23人能就讀北大清華,剩余389人無法就讀北大清華。由此可算得象征性平均上北大清華的人中成為行業翹楚、領軍人物的可能性,是沒上北大清華人的約164.17倍:
(23/6000)/(389/16660000))= 164.17
也就是說,北大清華畢業生的卓越成就可能性是他人的約164.17倍。
164.17倍是總體可能性,具體到各個領域,又有不同。
附表八顯示,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成為部長省長等的可能性是他人(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人)的320.38倍
成為院士專家的可能性是他人的234.65倍;
成為百強企業負責人的可能性是他人的85.88倍;
成為百富上榜人的可能性是他人的56.67倍;
平均是164.17倍。
注意,本文量化數據都是象征性計算,不同計算方法、不同取樣方式得出的結論在量上會有不同。
上一篇: 專注于公路工程 鑄就安徽公路監理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