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李 慧 楊雪丹
嘉 賓: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高丙中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教授 范玉剛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蕭 放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小長假,人們在劃龍舟、吃粽子中感受著節日的韻味。作為一項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以端午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如何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對其進行當代重構與創新,如何打造民俗文創產品品牌,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為古老的節日增添新的內涵,成為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刊特邀請權威專家進行圓桌對話,為民俗文創產品開發建言獻策。
1、挖掘民俗資源背后的文化內涵
●主持人: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傳統節日是亟待搶救保護的文化遺產,古老節慶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之間應如何無縫銜接?
高丙中:節日文化通常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傳統節慶設置所依據的是中國文化特色的陰陽合歷,體現了對太陽與月亮、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尊重,表達了陰陽平衡、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學和科學價值,承載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中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傳統節慶是大眾的注意力之所在和活動豐富的時間,對文化創意產品有無盡的需求。
范玉剛:一定意義上講,節日帶給人們的是興奮、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是對某種價值觀的再體認和精神的弘揚。可以說,大眾以其節日的慶祝活動表達了對生活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以及對某種價值認同的強化。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在民俗節日文化中體現得最為生動形象。而設計一款傳承并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意產品,其最大的意義在于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能夠融入日常使用的文創產品中,使每一位使用者在使用該產品時,能用一種更加輕松有趣的方式去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蕭放: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或者說它是一種文化底色。人們利用節日定期進行傳統的表演與傳統的教育,使傳統在民眾生活中得到延續與加強。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與意義,就在于它不斷給我們回歸傳統的機會,通過回歸傳統來辨識、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統有時隱藏在生活的背后、隱藏在人們的思想深處,人們要選擇具體特殊的時間將它呈現出來,人們通過各種文創產品,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接受傳統,從而實現傳統的傳遞與繼承。通過民俗節日飲食,節日儀式、節日文創產品來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華,觸摸民俗文化靈魂,回歸文化根本。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民俗創意產品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很多出色的設計案例都是圍繞著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去進行產品創新,從而設計出更多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
2、讓民俗文創產品開發融入百姓生活
●主持人:目前,民俗文創產品開發依然面臨同質化、單一化問題,設計和開發水平依然不高,如何用創意讓傳統節日“活”起來,讓民俗文創產品開發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高丙中:今天的民族傳統節日應理解為“具有傳統屬性的現代節日”。自覺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不僅把它們當作“傳統”加以尊重,還會積極地把它們放置在現代的條件下加以發展。而事實上,民俗文創產品也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物質條件在新的舞臺上得到更好的開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過元宵節,燈的光源是蠟燭,現在則可以輔以現代的聲、光、電手段,這就是時代性。其實,傳統的節日習俗可以和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做活民俗文創產品,應多一點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多一點創意,再多一點文化載體的“混搭”,促進民俗文創禮品更加出彩。
范玉剛:隨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顯,文化成了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于是我們看到節日經濟的火爆,節日儼然成了商家“快意恩仇”的平臺,豪華的包裝、天價的粽子、高檔的煙酒遮蔽了節日本有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價值。其實,全球化語境下,民俗文創產品開發更在于誰更好地傳承了文化資源,以及誰經由創意和資本開發得好,最終形成有影響的文化產品滿足大眾的精神享受。在物質產品日益豐富的當下,很多人的消費不斷升級,需求從“一次元”已經邁向“二次元”“三次元”,更加注重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就需要文創產品更加時尚和現代,其中不僅需要有傳統民俗的文化因子,更加需要有創意,像荷蘭的民俗禮品木鞋,造型可愛,整個樣子像一艘小船,不但可以穿,還可以做花瓶;再如故宮最近在網上推出的《韓熙載夜宴圖》,不但能夠把書畫立起來,還能聽到當年的琴聲,欣賞到當年的舞姿。節日創意產品既需要時尚化的表現形式,也需要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底蘊,有地理標志性,有利于張揚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地方和區域形象。
蕭放:當前,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語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民族傳統節日根植于農業社會土壤中,在工業文明與信息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已經不是人們生活緊密依賴的時間坐標。與此同時,因為很多民俗都產生于農耕社會,由之而來的很多文創產品都是為了滿足當時人的所需。如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經改變,有些傳統民俗禮品已跟不上人們的需求,很多傳統民俗文創產品開發,大多是新瓶裝舊酒,在全球化的語境及多樣化的文化選擇面前,民俗文創產品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主動變革創新。要挖掘民俗中所含有的其他元素,促使民俗文創產品越來越豐富。
3、節慶文化消費要注重體驗性和本土化
●主持人:在傳承和創新中,節慶文化產品開發和節慶文化消費應秉持怎樣的發展方向?
高丙中:每個節日有每個節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綜合性的廟會、燈會,單項的舞獅、踩高蹺、蕩秋千、劃龍船、登高等,都可以組合起來在地方上發展。節日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盛典,它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深刻挖掘其文化內涵,不僅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還可以促進人們的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民俗項目也可以通過創新利用,成為當代公共生活的大事件。在現代世界,一個民族要顯示文化自信,標榜自己所鐘情的特定的體育運動項目是一個途徑。中國其實特別需要在傳統中發掘這種項目。這種特色運動項目要在本國有歷史傳統,有普及性的群眾基礎,最好有比較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賽龍舟是中國的一個較優的選擇。賽龍舟是集體運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民俗心理的依托,所謂“不賽不發”。它是一種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傳統和藝術的展示。這項運動如果能夠在端午節日文化的烘托下發展起來,反過來能帶動端午習俗的全面復興,我們自然就保護了一項無可爭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作。
范玉剛:只有在一些特定符號儀式化的真實體驗的活動中,民眾尤其是青年人才會對民族節日有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覺得意義就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而不是自己作為“看客”欣賞一些儀式化的表演。政府對節日活動安排的引導要注重互動性、體驗性和本土化,注重時代性內涵的訴求,謹防儀式的表演化和外在性。
蕭放:在傳統社會,人們往往自己制作或在節日廟會中很方便地購買到節日用品。由于近代以來的變化,我們失去了許多節日用品與節日象征物,因此一些節俗也失去了憑借。我們在節日復興過程中應充分重視節日飾物與用品的傳承與開發,根據節日活動的需要,為各年齡層次與性別的人提供節日產品服務。目前中國的節日用品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與歐美節日市場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們中國的產品經營者應該在民族文化產品市場上多動腦筋,用為西方圣誕節提供節日產品的能力為我們設計生產民族節日產品。當然,民俗學者也應該參與其中,幫助商家與產品生產者提升民俗產品理念,創新節日民俗物品的設計。如果有民俗文化工作者、生產者、商家三方通力合作,節日物品市場將會出現新的局面,自然,傳統節日也就有了傳承的物質保障。(記者 李慧 楊雪丹)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