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佛教雕塑
麥積山石窟
菩薩塑像
供養人
麥積山石窟郵票
1997年郵電部發行了一套麥積山石窟郵票,編號為1997—9T.郵票的發行給集郵界和佛教界對麥積山石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關注。人們不僅要問:為什么一個不太大的石窟竟珍藏著這么多莊嚴、造型優美的佛菩薩塑像精晶?這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座石窟呢?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東南,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窟始建于十六國晚期,即公元四世紀末葉。北魏、西魏、北周期間曾大規模鑿窟塑像,隋唐以后各代都有修葺。雖經一千五百年的戰爭、水火、雷電、地震和天長日久的風蝕等諸方面的破壞,但仍基本保存原來的風貌。現存庫194個,造佛菩薩像7000余尊。但上千平方米的壁畫雖有剝落,殘存幅面已寥寥無幾。造像中除少量石雕和木雕外,其余全是泥塑。唐以前,圓塑影塑兼而有之,唐以后全為圓塑。
麥積山石窟因建立在陡峭的麥垛形石山崖壁上,石質較疏松,氣候較潮濕的麥積山而得名。該地區又是地震多發區,加上舊社會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故解放初期可勉強登臨的僅有部分較大洞窟,其它洞窟皆因棧道塌毀而無法進入,猶為嚴重的有53個洞窟自明代以來,有的甚至自隋唐以來就一直上不去。新中國成立后,從70年代初,黨和改府對麥積山石窟分期進行了大量修復工作。新架設了棧道400多米,安裝鐵紗門窗200余合,制作洞窟防雨遮檐上百米,現在不但使因中間崖面崩落而隔斷1200多年的東、西兩部分洞窟重新連為一體。而且已使全山多達1830個以上的洞窟均可順利通達。其中新道洞窟有50多個,使400余尊菩薩重放光彩。
今年發行該套郵票共6枚,其中新郵第4枚“佛像”,取材便是取自新開通的第44窟的佛像。44窟位于43窟右側,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曾在此山出家為尼,3l歲死后葬于43窟,故44窟女塑有乙弗氏成佛的講法,這尊塑像名阿彌陀佛,兩側有站立的脅侍菩薩,左為觀世音,右為大勢至。該枚票僅取坐佛部分。本尊坐佛衣紋流暢,發髻高施,臉面玉潤,眉目清秀,唇薄舒緩,鼻高梁直,整個造型極為精致,令人叫絕。該尊造像,連同脅侍菩薩的手指、飄帶等較易斷裂處的內部均加進了徑約2毫米的方棱鐵筋。正因為工藝水平之高超,所以在崖面崩塌以后,經過—千二百多年的風吹雨淋,仍顏面如初。
第1枚佛與菩薩郵票取材第127窟正壁龕之佛“阿彌陀佛”與脅侍菩薩,全為花崗巖石雕造像。雕出了阿彌陀佛“身量無邊,凡夫不能比及”的豁達軒昂的心胸。脅侍菩薩為觀世音和大勢至。
第2枚脅侍菩薩與弟子郵票取自第121窟。北魏中期以后,麥積山石窟的佛教藝術已發展到非常成熟階段。這時期泥塑作品非常活躍,變神格化為人格化,達到直接反映生活的高度。郵票中選取這對彩繪泥塑是將正壁釋迦佛的弟子和右壁彌勒佛的脅侍菩薩組合在一起的。作品秀骨清相的風格鮮明,形體修長而優美。他們似乎在“竊竊私語”,菩薩悄悄敘說,弟子側耳傾聽,雙手合十稱嘆。雕刻者抓住生活中轉瞬即逝的動態,把人物神情刻劃得維妙維肖,妙趣橫生。因此,突出了脅侍菩薩與弟子的神態。
第3枚女侍童郵票取自麥積山第123窟,為西魏時開鑿。窟內塑青年維摩居士和文殊菩薩辯法的場面。此窟門內兩角各塑一供養女童與供養男童,取其“乞福”和“一心供佛”之意。供養女童,身高114cm,頭扎雙頭髻,肩掛粗大項圈,身穿背帶長裙,是典型的當地小村姑形象。她雙目微閉,小嘴長翹,露出虔誠事佛,向往佛國的甜蜜微笑,刻劃出了天真可愛、稚氣十足、潔凈無邪、聰慧俊俏的動人神志,好像現實生活中身邊活靈活現、呼之欲應的溫順小女孩。這正是彩塑造像藝術生命所在。也是這套郵票選題的關鍵。
第5枚脅侍菩薩取自第12窟。麥積山第12窟為北周所開四方攢尖頂窟,此彩塑菩薩是正壁主佛左側的脅侍菩薩,他頭上塑有獨特的花辦形發式,臉形方中求圓,是北周時期典型的“珠圓玉潤”風格。雙手抱寶瓶舉于胸前,雙目下視,和略前侍立的身軀非常自然諧調,表現了菩薩安祥自得、恬靜虔誠地傾聽佛法的神態。他們身持花縵纓絡,衣著富麗而華貴,系當時北周皇室顯貴在天水故里開窟崇佛的塑像特征。脅侍菩薩這枚票保持了原形。
第6枚供養人取自第165窟。該窟原系十六國時期開鑿的早期洞窟之一。后遭人為和地震的徹底破壞,僅留少量早期壁畫。宋代人在殘窟底部重塑了三大菩薩和兩位供養人。這五尊略大于真人的泥塑造像,未及上彩又遭宋金戰火之災,難能可貴地保持原貌至今。這尊女供養人像足麥積山佛教藝術珍品,塑像風格已由隋唐的豐滿夸張轉向寫實,無論形體結構比例和肌膚衣著,都更顯逼真,如同活人。她頭飾花冠寶珠,蛋形臉廣額面潤,柳葉眉飛揚、丹風眼豎立、櫻桃小口精巧而美,符合宋代小說中對女性美的追求和審美觀的改變。在泥塑手法上,明快簡潔,技法嫻熟,圓刀滾壓鏟削自如,衣紋流暢,繁簡適度。這不但在藝術上是宋代表現自然美的獨特作品,而且在晚期佛教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
麥積山石窟的形成與發展也揭示了佛教在我國的發展與興衰。從北魏時期,佛教在事實上已成為國教,麥積山新開窟龕達100多所,造像達萬記。北魏中晚期麥積山已形成了巨大的石窟群,達到了開窟造像的高峰。北周時周太祖及其兒孫都非常崇佛,更重視家鄉天水的佛事活動,開鑿了數十個窟洞。隋朝統一以后,隋文帝下詔全國大建12個舍利塔,麥積山頂之塔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后來的唐、五代、宋、元、明、清都在麥積山有所建筑,為后人研究佛學和歷史提供了許多這種類型的遺產。
麥積山建窟后經歷了12個朝代,遭受過8次大地震和6次火災,到今天還留存了194個洞窟和8座北朝崖閣,大小泥塑造像7000多尊,石刻造像47尊,壁畫1300余平方米,從這里我們也感受到郵票的發行將進一步讓人們了解佛教和開展對佛教的研究。
上一篇: 戲曲非遺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