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叩問宇宙“天機”,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藏族先民就在世界屋脊上仰望星空,依據月亮的圓缺編制歷法。
仲秋時節,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建院百年之際,一套厚達4200多頁的《西藏萬年歷》在拉薩出版發行。全書共4冊、424萬余字,內容跨度達2100年,印刷精美,裝幀古樸,填補了藏族天文歷算無萬年歷的空白。
現行藏族天文歷算,以西藏早期歷算為基礎,融合了農歷五行算、印度時輪歷、占音術以及時憲歷等,根據九大行星在十二宮、二十八宿上的運行軌跡,推算出氣候、天文等變化。
“如果用傳統手工計算,至少要花費30多年時間。”作為萬年歷的主要編纂者,藏族天文歷算自治區級傳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副院長、天文歷算研究所所長銀巴,讓現代科技為天文歷算服務,發明“西藏天文歷算數據運算系統”,使用它編纂了這部萬年歷,開創了先河。
在藏醫院的辦公室里,銀巴在計算機上給我們演示他自己精心設計的“天文歷算系統”:藍天、雪山、白塔,一幅藏地風景出現在屏幕上,藏族天文歷算歷史上出現過和現在通行的流派,累計有十幾種,幾乎都編寫成了代碼,實現了計算機運算。
銀巴輸入幾個數字,一敲鼠標,2016年全年的歷算數據兩三秒就跳了出來,數據量多達52頁。
藏族天文歷算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在農牧業生產、日常生活和藏醫藥診治中廣泛使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68年,銀巴出生在甘肅省夏河縣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當時鳳毛麟角的大學生。17歲那年的夏天,他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屆天文歷算培訓班,從此和這一古老文化“結緣”。
當時,培訓班上主講的是拉卜楞寺歷算專家西繞群培,銀巴一學就會,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培訓班結束,銀巴到西北民族學院上學,跟隨拉卜楞寺高僧、天文歷算學大師桑珠加措系統學習天文歷算,打下了扎實的傳統功底。
1988年,銀巴陪同桑珠加措來到北京,幫老師手寫、記錄、整理《藏歷運算大全》,得到了大師畢生所學的精華。一年后,銀巴從學校畢業,放棄留校機會,帶著恩師的推薦信,來到拉薩,進入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藏醫大師、藏醫院時任院長強巴赤列,求賢若渴,推薦他拜納連扎寺堪布、藏族天文歷算大師次成堅贊和藏醫大師措如·才朗為師。次成堅贊大師學識淵博、兢兢業業,天文歷算造詣極深,無論是去講學還是到寺廟、鄉村,銀巴都陪伴左右,耳濡目染,獲得真傳。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拉薩“門孜康”成立于1916年。100年間,一代代天文歷算工作者傳承古老技藝,每年出版一部藏歷,堅持到現在。
天文歷算,藏語簡稱為“孜”,是“計算”的意思。上千年的傳承中,歷代學者都是在一塊長不足1米,寬不到20厘米的木盤上,細沙做紙、鐵釬當筆,進行演算。這塊長條狀沙盤可以人工計算數十位的數據,堪稱最古老的“計算機”。
傳統藏族天文歷算學家最枯燥的工作就是在沙盤上做數據演算,要推算出一年的藏歷,要進行無數次的計算和驗證,不僅耗時長而且極易疏忽出錯。上世紀90年代,計算器被引入藏族天文歷算中。但是,由于一些數據堪稱天文量級,普通計算器難堪大用。
“如果能夠使用計算機技術就好了!”銀巴創新藏族天文歷算的念頭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萌發,那時計算機剛在拉薩出現,銀巴就到夜校學習計算機入門知識,從內地購買電腦,先后買了幾十本教材,自學計算機編程語言,反復琢磨、嘗試,最終開發出了“西藏天文歷算數據運算系統”。
對于這套系統,銀巴充滿自信:“這些年,我反復驗證,不斷修正、改進,傳統的各種算法,電腦都能進行。而且這個系統一直在完善中,沒有止境。”銀巴的工作讓藏族天文歷算的數據推演,從原始“沙盤”跨越到了現代計算機“鍵盤”上。
作為藏族古老文化技藝的傳承人,傳統與現代在銀巴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門孜康”百年之際,西藏舉行了多場藏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及國際論壇,銀巴用漢、藏、英三種語言主持會議、翻譯發言,獲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由自學英語到運用自如,而且涉及的是非常專業、深奧的藏族天文歷算,銀巴的學習能力讓記者非常驚訝。他卻連說慚愧:“這幾年用得少,我的英語水平已經退步了很多。傳統文化要發展,決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向世界,就必須使用國際語言。”
目前,銀巴有一個新的夢想--在拉薩建造一座天文館,“讓人們通過望遠鏡,更清楚地看看頭頂的星空,了解更多關于宇宙的奧秘”。
上一篇: 貴州“非遺”傳承人楊光成:楓香染的守護者
下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