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千年古鹽井:多元文化匯聚的福地

2016-10-05 19:23:39 作者:陽希編輯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9月12日上午,我們驅車來到距離曲孜卡鄉僅十公里的鹽井鎮。鹽井是舊時茶馬古道云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也是非常重要的驛站,世界第六大河流瀾滄江在這里由北向南奔騰而過。

9月12日上午,我們驅車來到距離曲孜卡鄉僅十公里的鹽井鎮。鹽井是舊時茶馬古道云南進入西藏的第一站,也是非常重要的驛站,世界第六大河流瀾滄江在這里由北向南奔騰而過。鹽井的全稱是“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是西藏地區唯一的一個納西族和藏族的混居地。康巴藏區地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融合了多民族的傳統,所以各族文化交融,互相影響,造就了獨特的康巴風格。它下轄納西村、上鹽井村、加達村、覺龍村。而納西族人基本都生活在納西村,這里還保留著部分納西族文化。

\

千年古鹽田

鹽井納西民族鄉最為著名的千年古鹽井,還保留著古老的曬鹽方式。這里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完整保留用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古鹽田。在瀾滄江邊上,這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壯觀的鹽田景觀。

\

千年古鹽田

\

千年古鹽田下析出的鐘乳鹽晶

鹽田從唐朝以前這里就有人從事制鹽行當,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井口和鹽田等次分布在境內的瀾滄江兩岸。在鹽井納西和曲孜卡一代,至今仍有320多戶村民傳承著原始的制鹽工藝。鹽井生產出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較大的差別,主要受地質、土壤、水質條件的影響,江西邊的加達、曲孜卡曬出的鹽是紅色的,而江東邊的納西和上鹽井鹽田曬出的鹽是白色的。由于干熱少雨,當地的牲畜特別喜歡吃鹽巴。至今昌都的農牧民仍舊保留著給牲畜喂鹽巴的習慣。

\

龍珠一家正在用從山上采下的紅土,用鹵水攪拌加固自家的鹽田。

當地人在這里發現了鹵水資源,并將泉口擴大,隨著地勢在泉口附近修建出像梯田一樣的鹽田。每塊鹽田都鋪有至少10厘米厚的紅黏土層,經過拍打,使其沒有縫隙,防止鹵水滲透。鹵水經過數天的蒸發,就析出鹽分,曬干后得到粗鹽,當地人稱為“藏巴鹽”,一塊10平米的鹽田一次能收獲20斤左右的鹽巴。以前的古法曬鹽,都是需要人力到鹵水井背水倒入鹽田,如今這里有了電,村民們直接用水泵將鹵水抽到鹽田里。在加達村至上鹽井隔江相望的這2公里狹長谷地,大多數鹽田都是用木頭支撐,算下來2700多塊鹽田所使用的木頭柱子達到6萬多根。這是因為在鹽泉涌出的瀾滄江兩岸,適合做鹽田的平整土地及其有限,守著鹽泉的鹽民發揮著獨有創造力,在懸崖邊、亂石崗上,搭起了一片片空中鹽田。穿梭在鹽民們平日進入鹽田勞作的狹窄低矮的通道中,頭上比比皆是鐘乳鹽晶,行走其間,需要貓腰蜷縮通過,否則就會碰到腦袋。

瀾滄江在西藏境內長達500多公里,卻只在鹽井這個長度2公里的河道邊出現10多口天然鹽泉眼,涌出的泉水富含鹽分,而制鹽術之所以能在鹽井周邊代代相傳,正是因為大自然賜予的這些獨特資源。鹽井是一個多民族、多信仰、多元文化匯聚共存的福地。因為有鹽,原本偏僻的鹽井小村寨變成了茶馬古道上一個最為繁華的驛站。還是因為有鹽,不少人來到這里背鹵曬鹽,成家立業,繁衍后代。

\

納西村最地道的藏家樂——納西族果拉卓瑪拉姆的家

\

果拉卓瑪拉姆(左)和她的媽媽

離開鹽田,我們來到納西村最地道的藏家樂——納西族果拉卓瑪拉姆的家。果拉卓瑪拉姆的藏家樂名字叫“鹽井果拉眾的加加面”。她和媽媽在自家這幢典型的古樸藏式民居里經營藏家樂有十多年了。果拉告訴我,“叢”的意思世是“世家”的意思。她的家世世代代住在這里,有數百年的家族史。

\

“加加面”

而鹽井地區的“加加面”,更是有歷史淵源。話說格薩爾時代以及后來的貴族,由于常年征戰,食量很大,為了避免一次吃很多東西,就用每餐多次頻繁添加食物來控制每餐進食量。而青稞面條可以隨意增減添加量,一點一點添加著吃,“加加面”由此而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舊時的茶馬古道上,條件非常艱苦,途經這里的馬夫能吃上一碗熱湯面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為了避免浪費,就一小碗一小碗添加著吃。如今的“加加面”,更是當地人過年、祝壽必吃的食物,已成為當地的旅游特色食品。讓人感到新奇的是,“加加面”的配菜里會放一盤石子,方便進餐的人計數——每吃完一小碗,便在桌子上放上一個石子,最后數石子計數,看自己吃了多少碗。食客之間互相比拼,旁觀者不斷勸說,主人不斷添加面條,如今吃“加加面”似乎已成為飯桌上的游戲。“加加面”如同北京的烤鴨、重慶的辣子一樣,在當地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吃面的時候,不僅客人在笑,主人在笑,旁觀者也在笑。

鹽井值得一提的還有位于加達村,有上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它是西藏境內唯一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占地面積12000多平方米,建筑風格兼具藏漢和西洋建筑之長,1865至1949年先后有17名外國傳教士來此進行宗教活動。如今,當地仍有300多名信眾每周來此禮拜,這里的神父是一名藏族人。

從鹽井鎮出來,接近晚上7點,我們抵達芒康縣城。

上一篇: 云南民族文化行:老達保——唱響快樂拉祜的地方

下一篇:無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