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李靖商討針對北荒部落的對策。楊宏程攝
“這是一首‘秦汁秦味’的絲路史詩。”國家一級導演楊君表示。她希望借助陜西元素,將秦腔的地域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部由陜西省代表團選送的《絲路長城》從京劇到秦腔的版本轉變,給演員們的演出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與京劇“以角取勝”不同的是,《絲路長城》重在展示整體陣容,張揚團隊精神,充分彰顯全體成員強勁的藝術力量。“他們是一幫非常年輕的演員,卻都吃苦耐勞。”此時的楊君有些動容地表示,從最初的單獨排練到最后的合成排練,剛好趕上最炎熱的季節。每天150多個人擠在劇院排練,有的飾演的是胡人,還穿著棉襖,熱得汗流浹背。
“我們遵循節儉的考慮,為了減少投資成本,秦腔版本的《絲路長城》在舞美、服裝上借鑒了京劇版本。但在舞蹈、音樂和武戲上充分創新,表現了濃重的西北特色。”楊君說。她還發揮了年輕演員們英武靚麗的優勢,在唱念做舞的編排上巧妙構思,舞臺調度新意迭出,音樂于秦韻之中又融入了西域、波斯等異域風情。
為了吸引觀眾,更好地解釋劇本,《絲路長城》劇本修改多次,并有所刪減。楊君解釋說:“我和編劇反復推敲,使舞臺節奏更加緊湊了,更好地將秦腔劇種的蒼勁豪邁、慷慨激昂貫穿于全劇之中,為其塑造了厚重深沉、大氣磅礴的音樂敘事形象。”
說起自己對該劇的理解,楊君表示,“絲路”傳承出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精神,“長城”則象征堅毅英武的民族氣魄。《絲路長城》以唐代開辟絲綢之路,與邊疆少數民族“化干戈為玉帛”的歷史故事,弘揚了民族團結、攜手共進的偉大夢想,為今天人們投身“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建設提供了啟迪。
“該劇描繪了唐太宗為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邦鄰和睦而重建絲綢之路的壯闊歷史圖景,框架宏大。”楊君說,因此她更注重表現細膩的情感,企圖“以情動人”,用主人公柳娘一家的悲歡離合與報國立功的感人故事,表達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關系。
上一篇: 《絲路長城》中的兩位“80后”演員:“自己熱愛的東西,再苦也能承受”
下一篇: 民族文化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