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代表團團長、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馬力(左)慰問演職人員。 寧夏回族自治區代表團供圖
寧夏的回族姑娘用舞蹈歡迎賓客的到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代表團供圖
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成為繁榮民族文化事業、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載體,成為展示我國少數民族文藝創作成果、檢閱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的重要平臺。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盛大啟幕之際,寧夏以本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為契機,通過大型回族舞蹈詩《九州花兒美》、大型史詩話劇《絲路天歌》兩臺劇目,生動詮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充分展現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民族文化事業取得的新成就。
寧夏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也是革命老區和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各兄弟省、市(區)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寧夏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堅持創新發展,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品牌,黃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紅色文化和諧共生、互通互融,為推動寧夏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科學發展為統領,夯實民族文化發展根基
我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大力實施特色文化強區戰略,著力推進“小省區辦大文化”,加快發展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形成特色鮮明、充滿活力、彰顯優勢的民族文化建設格局。
著力打牢民族文化發展基礎。多方籌集資金20多億元,建設了黃河金岸、中心城區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礎設施,中華黃河壇、黃河樓、寧夏大劇院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率先在西部實現村村通,基本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全覆蓋、直播衛星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無盲點、“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惠及各族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著力繁榮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先后推出《回民干娘》《絲路天歌》《九州花兒美》等謳歌民族團結進步的作品、《花兒聲聲》《花兒》《月上賀蘭》《神秘的西夏》等地域特色濃郁的作品、《閩寧鎮移民之歌》《狗兒爺涅槃》《回鄉稅官》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30余部,打磨復排優秀劇目10多部,舉辦晚會(音樂會)10余臺。其中《花兒聲聲》和《花兒》兩部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并分獲文化部“文華大獎”和“文華新劇目獎”。
著力扶持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加速實施文化產業壯大工程,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有發展前景和競爭優勢的民族文化產業項目和產品,中華回鄉文化園、鎮北堡西部影城等被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產業值由“十一五”末的32.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5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8.4%,高出經濟增速一倍。
著力培育民族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4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及“寧夏文化藝術節”等全區性大型文化活動。“清涼寧夏”等40個廣場文化活動累計年均演出1200場以上,“百鄉千場”送戲下鄉活動年均演出1500多場次,全方位、多觸角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著力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扶持地方戲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資助傳承人;寧夏“花兒”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回族服飾、回族花兒、口弦、踏腳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成大型回族古籍巨著《回族典藏全書》,填補了我國歷史上無系統整理回族漢文古籍的空白。
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民族文藝創作內涵式發展
我區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把展現時代特征、體現人民生活、展現藝術活力作為文藝創作的出發點,依托回族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優秀資源,深入生活、扎根基層,策劃、儲備、打磨、生產一批能夠充分彰顯時代精神、滿足人民需求的民族文藝精品。
注重統籌規劃。結合寧夏各藝術門類發展特點,出臺藝術創作工作規劃,明確目標定位,突出創作重點,提出切實可行的題材計劃和實施方案,整合區內外人才資源,加大對民族文藝創作項目的構思策劃,合理配置題材資源和品種結構。
挖掘區域特色。邀請區內外文藝名家,從特色文化資源中挖掘素材、篩選題材、過濾主題,創作《絲路天歌》《西夏軼事》等一批具有寧夏特色、國家水準的文藝佳作;加大對“回族音樂匯寧夏”的整合力度,力推一批能夠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的民族音樂作品。
健全發展機制。建立文藝精品創作科學化決策機制、多樣化投入機制、多元化激勵機制和立體化推廣機制,以機制創新助推寧夏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推廣。
培育儲備人才。實施“中青年藝術人才扶持計劃”,通過培訓進修、作品研討、組織采風、基層掛職、舉辦賽事、文藝交流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現有藝術創作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和文化素養;堅持“柔性引才”和“剛性引才”相結合,引進國家級舞臺藝術創作人才來寧發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寧開展舞臺藝術創作。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增強民族文化發展活力
改革創新是推進文化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持久動力。我區不斷消除制約文化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創新推動發展、提高質量、增強活力。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培育國有文化市場主體,組建了寧夏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文化產業集團,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深化文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調整、撤并、下放14項文化行政審批事項,文化行政審批事項由117項精簡為31項,有力地規范了文化行政權力,增強了文化發展活力;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整合自治區和地市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機構,建立了分級分層監管體制,創新管理方式,文化市場“執法+協會”的經驗做法在全國得到推廣。
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為城鄉居民提供“普惠性”文化消費;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用人制度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事業單位建立法人治理機構,組建理事會,吸納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和群眾代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運營和管理,內部活力進一步增強;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市場化、多元化。
以服務社會為目標,豐富民族文化發展時代內涵
我區堅持不懈地提升“四種能力”,豐富民族文化發展的時代內涵。
提升民族文化服務力。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擺在文化建設的首要位置,堅持以政府主導,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力量參與,建立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民族文化服務的層次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提升民族文化影響力。在打造民族文化活動品牌、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力作上下功夫,充分展示寧夏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和優勢,不斷提升寧夏文化影響力。深入挖掘寧夏民族區域特色,加強戲劇、文學、影視劇本等文藝創作,繁榮書畫、剪紙等民間傳統藝術,辦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名刊。高起點、高水準策劃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寧夏花兒、寧夏坐唱、寧夏道情等品牌項目,使之唱響全國、走向世界。
提升民族文化競爭力。寧夏作為經濟欠發達、經濟實力較弱的內陸地區,民族文化潛力發掘得夠不夠、民族文化競爭力提升得快不快,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通過聯合、重組、兼并等方式,引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文化企業集團,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民族文化企業集團,大力發展“專、精、特、新”的中小民族文化企業群,逐步形成完善的、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產業鏈。
提升民族文化創新力。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思潮和文藝追求,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遵循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中國精神貫穿到民族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時強調,寧夏是信仰伊斯蘭教群眾比較集中的地區,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非常重要。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使各民族都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努力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民族文化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中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寧夏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民族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與社會交相發展,為寧夏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為建設開放和諧富裕美麗寧夏、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上一篇: 檳榔谷走進上海 推介民族文化旅游
下一篇: 總導演金姬:用舞蹈傳遞民族文化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