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織錦技藝起源于何時 已無文字記載,苗族在歷史上有過五次苗族大遷移,約1200年前,苗族進入到西南的崇山峻嶺后,伴隨著相對穩(wěn)定的農(nóng)耕生活,苗族織錦得到進步發(fā)展。苗族織 錦技藝由苗家婦女代代相傳而來,由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出嫁時,陪嫁物中要有自己親手織造的織錦背帶等。而這些苗家織物的精美程度,是苗家人評價一位姑娘的 重要標準。
苗族織錦方法有挑織、編織和機織之別。挑織屬于寬錦,機織和編織則主要用于衣褥或錦帶。苗族織錦所用原料分素、彩兩種。它以白紗為經(jīng),黑紗絲和白線為緯。然后用一塊光滑竹片,按設(shè)計圖樣花紋,從左至右經(jīng)線挑通,然后順竹引進緯線,如此循環(huán)而成錦布。
苗族織錦技藝有通經(jīng)斷緯法和通經(jīng)通緯法兩種,前者運用較為 廣泛,從東部苗族的湘西到西部苗族的楚雄一帶都使用。湘西一帶織錦一般以細棉紗或絲紗為經(jīng),以粗棉、毛或絲紗為緯,多為通經(jīng)斷緯法織出的錦有菱形、幾何 紋,字紋、團花等,一般用作被面,稱為粗錦。過去亦有以細彩絲線為經(jīng)緯紗按通經(jīng)通緯法織出的花手帕、頭巾等,稱為細錦。貴州臺江縣、黃平縣、劍河縣一帶以 通經(jīng)斷緯法織出的彩錦圖案十分豐富,有龍紋、舞人紋、鷺紋、魚紋以及幾何紋等,尤以臺江縣施洞、革東、五河一帶織錦圖最為豐富,色彩絢麗,一般用作圍腰和 衣背。
苗族織錦上的花紋很多,主體大多為集合圖形,主要以大菱形框為主相互連續(xù)、延伸,菱形內(nèi)外挑滿不同的花紋圖案。圖案有鋸齒紋、虎抓紋、蝌蚪紋、龍胡須、古老斑等。工藝精湛而美觀大方的織錦是苗族婦女精品之作。
織錦花帶也是苗族織錦中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花帶用于裝飾圍 裙、圍片以及苗族盛裝腰帶?;◣У膽?yīng)用較錦布普及,多用于圍腰帶、裙片帶,也可作苗族婦女的褥腰帶,同時也是贈客的禮品。苗家有貴客來做客大多都要贈送花 帶,以示尊重。另外,花帶也是苗族姑娘贈給情郎的定情物。苗族男女青年在談情說愛過程中,如果苗族姑娘看上了某個小伙子,就會回家織根精美的花帶,在合適 的時候贈給這位小伙子,以帶傳心。
從美觀大方的苗家織錦中,人們能夠感受到苗家人獨特的衣飾文化和品味。因而,苗族織錦不僅僅是苗家人簡單的實用衣物、配飾,更體現(xiàn)了苗族人們對美的追求。2008年,苗族織錦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