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平塘苗族服飾圖案 記載祖先遷徙路線
2016-06-22 09:56:11 作者:陽希編輯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苗族 同胞一串串的貝殼是對來自東方的記憶。
在偏遠的平塘縣大塘一帶,居住著一種奇特的苗族,他們把平時收集的頭發搓成的繩子盤繞在頭上,再用黑色帕子包起來,用來紀念他們的祖先。她們衣飾圖案記載著祖先走過的路線,她們衣飾上一串串的貝殼,是對來自東方的記憶。同時,這里的苗族婦女喜歡戴銀器,最多者服飾銀器有20多斤。
近日,記者走進平塘縣苗族同胞聚居區——大塘、新塘、鼠場一帶調查采訪時了解到,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奇特的服飾、習俗等,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苗族。其中,頭發繩在苗族同胞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們把自己每掉一根頭發都會精心地收集起來,搓成三股,再用三股結成一根繩,收集的頭發繩越多越好,象征著財富也越多,有的苗族婦女所收集的頭發繩最長的已有幾十米。
每當苗家女兒出嫁時,其母親把自己收集的頭發繩分發給自己的女兒,一代代傳承。成親時,女方可用作嫁妝,如沒有姑娘只有兒子的人家,母親就會把自己世代傳承下來的頭發給兒子作為聘禮,把頭發傳承給媳婦,苗族婦女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頭發傳承給姑娘或媳婦后,又會從新收集,然后在死后與棺材一起下葬。如遇無子無女的人家,苗族婦女死后,所收集的頭發繩就與棺材一起下葬。結婚后的苗族婦女,每逢有人家辦喜酒、進新房以及重大民族節日的時候,就拿所收集的頭繩盤繞在頭上,再在外面包上青色帕子。
在大塘西關、新塘、鼠場、油岜一帶,“喜雀苗”女子摻假發盤于頭頂,呈圓盤形,圍銀泡花頭帕,插銀吊花和紅纓流蘇、野雞花羽毛。上穿大襟對開大袖短衣,衣領背后疊綴3至4層背褡,衣襟、袖口飾有挑花或藍白布片;下著滾白布邊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帶,垂吊紅、綠繡球。戴3至7個銀項圈、銀耳環,背掛串串海貝,海貝串下端加掛銀飾品和銅錢板。腳纏蠟染白布或羊氈綁腿,束紅花帶,耳吊銀耳環,手戴銀或玉石手鐲,腳穿草鞋或布鞋,服飾分生活裝和盛裝。男子頭包蠟染圓點紋頭帕,上穿長衫,系條紋腰帶,下穿褲,腳穿布鞋。
在卡羅、牙舟、谷硐一帶的苗族少女頭頂部留長發,四周剪短發,頭后打髻插紅梳,婦女綰髻于頭后,呈鉤狀,插骨釵,額頭圍海貝花。上穿貫首長袖衣,前擺短至腹,后擺長至臀。前后擺,衣袖綴挑花圖案,后擺連彩穗。下著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帶。纏白布綁腿,腳穿布鞋。戴頂圈、銀鏈和大耳環等銀飾。
平塘苗族婦女從小就學會刺繡挑花,裙子是用手指鉀慢慢刮出來的綴子,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時間才能制成。苗族婦女喜歡戴銀器,最多者服飾銀器20多斤。新塘有一支自稱為“咕嚕”的苗族,每年9月中旬他們會身著盛裝匯聚在“月場”唱歌跳舞,俗稱“跳月”,期間,苗族同胞舉行祭祖、“遷徙”等活動,以緬懷祖先,傳承民俗。她們衣飾圖案記載著祖先走過的路線,衣飾上的一串串貝殼是對來自東方的記憶。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