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意義和效益

2016-06-18 10:35:01 作者:陽希編輯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廣西的民族生態博物館至今已建成三座。這三座生態博物館各有特色,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弘揚和繼承,推動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拓文博事業的新領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廣西的民族生態博物館至今已建成三座。這三座生態博物館各有特色,對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弘揚和繼承,推動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拓文博事業的新領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民族文化是一種資源,充分保護和利用好民族文化,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起到極大的作用。廣西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所占的人口比例也很高,民族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多彩,花山文化、銅鼓文化、大石鏟文化、干欄文化、稻作文化以及山歌、建筑藝術、服飾、壯錦、繡球、蠟染等,都具有珍貴的價值。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昔日相對與世隔絕的民族地區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外來文化沖擊,各種文化間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進行。一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正以近乎崩潰的速度面臨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民族文化已到了生存與發展、傳承與消亡的最緊要關頭。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保護者和宣傳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博物館的理念也在更新之中,以便于更主動地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在飛速發展的經濟大潮中如何更積極有效地保護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代博物館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而生態博物館這一理念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保護的有效形式。根據國際的文化保護先進理念和廣西的客觀實際,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有著獨特的風格,在現實的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有著深刻的意義和效益。
 
一、白褲瑤族生態博物館
1998年,根據廣西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從全區文博工作的整體發展的規劃出發,作為政府的主管部門,廣西文化廳開始考慮對多種博物館模式進行探討和實踐,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問題開始納入今后的工作計劃。
2001年,文化廳廳長容小寧、文物處處長覃溥對貴州的生態博物館進行了考察,并開始思考廣西生態博物館的實施工作。
2002年,容小寧廳長、覃溥處長又分別對全區的文化資源進行了考察,做了選擇試點、與地方交流溝通等工作。
2003年,生態博物館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文化廳文物處組成以覃溥為組長的生態博物館課題組,課題組成員包括各方面的專家。課題組與河池市、南丹縣文化部門有關人員再對貴州的生態博物館進行了考察,對南丹里湖鄉懷里村的白褲瑤族進行了具體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做了具體的宣傳和協調工作。對生態博物館有了直觀的印象,增強了信心,與當地政府達成了共識。做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南丹里湖生活著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瑤族支系,這一支系名為白褲瑤。白褲瑤總人口約兩萬多人,主要居住在南丹的里湖、八墟兩個鄉,里湖瑤族鄉位于廣西南丹縣東北部,總面積383.75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8萬余人,其中白褲瑤人口占67%。
 
     懷里是里湖的一個村民委員會,有11個自然村,共442戶2166人,僅有漢、壯族各一戶,其余全是白褲瑤族。由于歷史、傳統和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白褲瑤族仍然保存、延續著極為獨特和豐富的傳統文化。染織服飾別具匠心,具有特色,銅鼓樂舞粗獷豪邁,巖洞葬神秘悠遠,建筑方面的谷倉及干欄等別有韻味,而其砍牛送葬、細話歌等風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課題組對懷里的蠻降、化圖、化橋三個自然村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基本情況如下:
(一)自然環境
     蠻降、化圖、化橋三個村寨各有87戶341人、29戶132人、35戶148人,距里湖約四公里,有鄉村公路到達。距村部懷里僅隔一個山坳。村寨有三條小道與公路相連,距離不足百米。村寨略呈東西走向,南北兩側為石山坡地,建筑分散處在之間的凹地中。當地屬巖溶峰叢地貌,海拔約800多米。從外表看,村寨叢林密布,有許多古樹古藤,竹林,樹種主要是楓、巖杉、粘膏(椿科)、青剛、板栗、小板栗、梨、李、桑、白竹、金竹、吊竹、棚竹等。有一條古道貫穿三個村寨,村民多沿著這條古道去遠處農作。在蠻降的一個村口及村內,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寨門寨墻等遺址,寨門保存比較完整??傮w來看,村寨的民居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和諧。
 
(二)歷史
    關于蠻降屯的建村歷史,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當地也無人講得清楚。據本村的鬼師念詞中說:白褲瑤的老祖宗從江蘇糯米街來到貴州獨山,那里的人說,他們的祖宗先到獨山,并在水塘中沉藏磨刀石作記號,白褲瑤人下水摸出磨刀石,只好認輸,于是搬遷到荔波縣的小七孔居住。小七孔跳蚤太多,常咬人,令人睡不著,他們的老祖宗又搬到紀馬村,在紀馬村糧食不夠吃,最后搬到蠻降屯,據說到蠻降屯建村已有十余代人了。這些傳說已無法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即是居住在蠻降屯的白褲瑤是從外地遷來的,他們不是本地的原住民族。他們在蠻降定居之前曾在多處地方停留。在懷里村東部為蠻降村和懷里村的公共墓地,其中有頭人黎前當墓,墓前有碑文,正文是“皇清新故壽化顯考頭人黎前當墓”上款是“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庚戌,歿于咸豐□□□”,根據墓碑文推斷,蠻降、懷里等村寨建村的絕對年代當在清朝乾隆年間,而其相對年代當早于乾隆以前。在懷里、化圖等村寨附近山上發現巖洞葬多處,在這些巖洞葬中隨葬品有宋朝瓷碗和明代絲織品。這些巖洞葬的主人是否與現代的白褲瑤有關系?目前尚難確定,但至少可以說,在宋朝時期這里就已有村落存在。
 
(三)經濟
     處在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狀態。由于地處巖溶峰叢地貌,水源缺乏,旱地較多,水田較少。玉米、小米是主要糧食,其次是水稻、蕎麥等。水田、山地一般在離村寨有4~5里路以外,白褲瑤一般在田邊建有簡易房屋,稱為“牛棚”,在此養牛、農作。近年當地有一些白褲瑤到附近地區租田耕種。其他農作物有火麻、黃豆、芝麻等。飼養的牲畜有牛、豬、雞等,豬多為小個黑色,類似香豬。而雞多為野外放養,味道鮮美,稱為“中國瑤雞”。白褲瑤服裝為自制,軋棉、紡紗、織布、染布、刺繡、制衣等都是婦女承擔。
 
(四)文化
——服飾藝術。白褲瑤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男裝分為盛裝和便衣,成年男子均蓄發,用白、藍黑色長巾盤頭。上身為藍黑色立領對襟衣,褲子用白布做成,褲襠大而寬,長度剛過膝蓋。下端漸窄,褲腳用黑布鑲邊。盛裝的上衣外沿都用藍布鑲邊,腰部兩邊和背部下沿繡有圖案。女子服飾有夏、冬裝兩種,成年女子蓄發盤髻,用黑布包頭,再用白布條裹緊。夏裝的上衣為前后兩塊方布縫合而成,之間留出一段,供套頭穿用。前面的布幅是一塊純色的黑布,后面的布幅用染、繡的手法做成各種圖案。下身四季著藍色及膝的百褶裙,裙面用樹汁畫染成三組環形圖案,裙邊用紅色無紡蠶絲片鑲邊。裙前在腰間系一塊長方形的藍邊黑布,以遮擋百褶裙的接縫。男女服裝均為自織自染,白褲瑤從“粘膏樹”中割取樹脂,配上牛油熬成膠汁,用畫刀蘸膠汁在白布上作畫,畫好的布放入藍靛缸內染色之后,煮去膠汁,即成了又好看,又有意味的畫布,白褲瑤族婦女將畫布用絲線繡上圖案,再制成衣裙,非常精美。
 
——白褲瑤的音樂舞蹈很獨特。委婉低吟的細話歌多用于戀愛、敘事。銅鼓樂舞在葬禮中顯得深沉、豪邁和風趣。白褲瑤還有吹牛角號、喇利、木葉、打竹筒等娛樂形式,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內容。
 
——禮儀特別講究。戀愛時以歌傳情,多是女的主動。通過唱細話歌相互了解,增進感情。到正式談婚論嫁階段就更復雜,要經過吃開口酒、談婚吃開口飯、看雞眼睛、娶親入洞房等階段,內容豐富有趣,過程也比較長。喪葬儀式非常隆重,遠近親戚朋友、家族都聞訊趕來,場面非常熱鬧。出喪前要砍牛,少的砍一頭,多的砍七八頭。砍牛結束后接著敲銅鼓。銅鼓有的多達幾十個,隨皮鼓的指揮變換不同的鼓點。當晚也是青年男女相識戀愛的好場合。
 
——建筑。蠻降屯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三開間,經濟困難的為兩開間。三開間一般長14米,寬4.5米,先用石塊徹高1.5~2米高的基腳,再用泥土填實中間和左間,右間架空,底部用作豬、牛圈。然后在石基之上立木柱,上蓋瓦或草,四周用木板作墻,大門開在正間,有石臺階直接進入堂屋內。兩開間者,底部也要留一間作豬、牛圈。白褲瑤經濟困難,沒有錢買化肥,莊稼全部用農家肥,因此特別注重豬、牛圈的建造。白褲瑤的房屋形式,實際上是變異的干欄式建筑結構?,F多為泥土舂墻,但內部結構沒有改動,依然是石基、木柱、瓦頂結構。白褲瑤的糧倉是很有特點的。一般一戶一座糧倉,糧倉與住房相距50~100米遠,蠻降屯的糧倉集中在村子的北部和南部山坡上。糧倉分三部分組成;底部立四根柱子,立柱高約2米;中部用木板鋪平,用竹篾圍成圓形的糧囷,上部是圓形尖頂草面。也有用木板拼成長方形柜式糧倉,上部蓋瓦的。巧妙之處在于每座糧倉都設有防鼠設施,即在立柱的中上部分,各用一只打通底部深腹陶罐套住柱子,陶罐表面施釉光滑,老鼠很難爬上糧倉偷吃糧食。現代新做的糧倉,有些則用光滑的鐵皮包住立柱,也同樣起到防鼠的作用。
 
——銅鼓。三個寨子共有14面銅鼓,銅鼓一般都屬于集體所有,即屬于不同的家族(油鍋組織),有些家族銅鼓多,有些家族銅鼓少。銅鼓有公鼓、母鼓之分。據老人說,銅鼓買回來后,要殺雞殺鴨來祭,然后安名字。蠻降寨有5面銅鼓分別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麥、米姐(音譯)。過去,為了安全,平時銅鼓一般都藏在山上,現在都放在家里了。使用銅鼓時,取銅鼓叫“請銅鼓”,要給銅鼓“洗臉”,還要作一些交代,比如:今天我要帶你去哪里,打雷下雨你不要怕……銅鼓一般只在喪葬時使用,但有的人說過去在春節時也使用。在喪葬中使用的銅鼓,少則幾個,多的有二三十個,都是親戚、朋友主動帶來的。
 
——巖洞葬。為當地一種獨特的葬式,即人死后棺材不埋入土,而是用木架支撐,放置在較隱蔽的山洞中,以天然的巖洞為葬所。這些山洞多處在陡峭的山坡上,但并不險峻,一般人都能到達。據考證,巖洞葬的年代從宋代一直蔓延到清代。在這三個村寨的范圍內,共有巖洞葬遺址13處,其中化圖5處,化橋8處,共有架棺約80具?,F在的白褲瑤都是土葬,民間傳說也沒有相關的資料,很難說這些巖洞葬的主人就是白褲瑤,它的族源問題有待考證。巖洞葬目前可以說是一個難解的謎。
 
(五)信仰
    白褲瑤常把一些自然現象歸咎于各種鬼作怪,把人類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師趕鬼上。因此,祭祀鬼、信鬼的活動比較多。鬼師也在白褲瑤現實生活中占有神圣的地位。白褲瑤用鬼的名堂比較多,小的驅病、算命、看風水、祭祀等,都要請鬼師。大的用鬼活動,是全寨或整個宗族求天下雨,這是集體活動。一般年景不做,多是久旱無雨,沒有水犁田插秧,影響生產的當年夏歷四至六月間舉行。
 
(六)社會
     村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油鍋”組織在起作用,“油鍋”是一個家族的意思,是白褲瑤除家庭之外的基本單位。由同姓血緣關系組成,少則幾戶,多則十幾到幾十戶。頭人為長期共同生活中自然形成,一般是比較正直、辦事公道、有見識的人。內部的大事如喪葬、違反族規等都由他主持進行。組織內部都定有相似的嚴格規約,如禁偷禁搶、互相幫助、不亂搞男女關系等,否則會被開除出家族。由于白褲瑤謹守“油鍋”組織內的規約,養成了不偷不搶、不賭、團結和睦、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的品德和社會風氣。
 
     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蠻降屯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具備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必需要素。這是一個難得的、原汁原味的、活生生的文化整體,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同時,白褲瑤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其可研究課題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勢必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強烈關注,有關白褲瑤研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很廣闊,為以后建成的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享有較高國際國內知名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而當地白褲瑤村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強烈的自豪感則是在此地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極為有利的人文條件。
 
二、靖西壯族生態博物館
     靖西縣位于廣西西南部,南與越南交界,北與百色市、云南省富寧縣相連,西與那坡縣毗鄰,東與天等、大新縣接壤,東北靠德??h。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邊境線長152.5公里??h境內居住著壯、漢、苗、回等民族,現有人口57.1萬人,其中壯族占99.6%,是一個壯族高度聚居的縣份,有著鮮明的壯族特色。
 
     舊州是靖西縣新靖鎮的一個街民委員會,分舊州街、西南街、大街、東街內、東外巷、上安馬、下安馬、巴諾等組。全街525戶,2266人。由于歷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因素,當地的壯族有著極為豐富和傳統的民族文化。以繡球為代表的刺繡工藝堪稱壯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土司遺存豐富悠遠,民居建筑別具一格,又是壯族英雄瓦氏夫人的故里。這里的山歌藝術源遠流長,有人如潮歌如海的歌墟,末倫、木偶、壯劇等民間藝術精彩紛呈。而其眾多的年節習俗和壯錦、木雕、剪紙等民間工藝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在任自治區主席時,曾這樣評價舊州:“舊州是壯族活的博物館。”這是對舊州的一個恰如其分的概括。課題組對舊州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基本情況如下:
(一)自然環境
     舊州距離縣城約8公里,處在縣城去龍邦口岸的路邊,路為柏油路,交通很便利,二級公路將在今年開工。街道略呈東西走向,西南面、南面都是石山,依次為洋刀山、主山、鐘山,東面有東山。民居建筑處在之間的平原中。舊州河由來自鵝泉方向,在東山和鐘山之間流過。大片的水田分布在河邊。當地屬巖溶山原地貌,屬由石灰巖組成的峰林、峰叢山地。海拔約800多米。從外表看,舊州街的自然條件較好,水田較多,街道格局規正。周邊風景優美,田園風光令人陶醉。在舊州的范圍內,有多處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較為完好。總體來看,街道的民居、古建筑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和諧。
 
(二)歷史
     舊州,壯語地名稱為那簽。宋代屬貢峒管轄。舊州北部的布胲屯的崖壁上刻有《貢峒清神景記》,年代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這是靖西縣內最早的碑刻,同時也說明舊州在宋時就已是土峒峒治所在地。相傳宋末元初,有江西人張天宗跟隨文天祥抗元,兵敗南下欲前往交趾(越南),到那簽時迷路,便率族人在此屯居,自立為峒主。現在舊州街東南約500米遠處有張天宗陵墓,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十年(1884年)分別修筑。陵園占地232平方米,有碑刻四方。墓碑上刻“大宋上大夫總理閣兵權開辟峒主諱天宗張公之墓”。明朝永樂年間鎮安知府岑志綱派其第二個兒子岑永福到舊州領峒事,岑永福子岑瑛“屢率兵從征”有功,明弘治九年(1496年),明王朝將峒升為州,由岑氏土司世代相襲。清順治七年(1650年)歸順州土官岑繼綱將州治從那簽遷至計峒

(今縣城所在地新靖鎮)。盡管州治遷到計峒,但舊州仍是壯族墟市之地,而岑氏土司仍將舊州作為岑氏土司族人的墓葬區。舊州街西部約2公里遠的農贊山即是明清時期岑氏土司墓群所在地。
 
     舊州是明代愛國女英雄瓦氏夫人出生地。1498年,瓦氏夫人出生在歸順州那簽(舊州)衙署內,是歸順土司州第三代土司岑璋的長女,乳名瓦氏,喜愛武術,善用雙劍,年未及妍嫁給田州指揮同知岑猛為妾,因土俗諱娶同族,故以乳名為姓。明嘉靖五年(1526年),因其夫岑猛常起兵侵擾鄰州縣,對朝廷陽奉陰違,被總督兩千都御史姚莫征討,岑猛逃到歸順州,知州岑璋(其岳丈)恨岑猛不義,女兒失愛,用計毒殺岑猛。瓦氏夫人歷撫遺孤數代,其孫岑芝、曾孫大壽、大祿相繼襲職,皆因年幼,州之事務皆賴瓦氏主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舉進犯東南沿海,瓦氏代幼曾孫岑大祿出征,威鎮東南沿海,屢立戰功,受到朝廷的嘉獎。
 
(三)建筑
1.街道。
     舊州街共有36個姓氏,其中以趙姓為最多,共100余戶,其余為黃、覃、陸、盧等,通用語言為壯語,只有對外才講桂柳話和普通話,全部都是農業人口。舊州街沿河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總體呈T字形。南北街道長約200米,寬20米,東西街道長約500米,寬3~5米。在主街道之間又有若干小巷道。舊的街道全部是用石片鋪設,人走得多了,表面非常光滑。2001年維修街道,全部換上新石片鋪設。
 
     房屋都是沿街而建,比較規范。一般都是單開間,有些是雙開間,很少有三開間。每開間的寬度比較統一,寬約3.5米,進深很長,約在30~40米之間。一般是前面10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廳堂,進深4米,后半部為居室,中間用祖宗神壇牌屏隔開,居室之后有四米寬的天井,供采光用,天井之后有廚房、豬圈、谷場脫粒作坊,人口多的人家也有建起居室的。再往后就是菜園了。兩開間的房子中間都立有木柱,墻壁用磚,屋面用瓦蓋,前廳都有木樓。前面的房子高4米,屋檐滴水高4米,后面房子是低矮的平房,總體呈前高后低,如虎蹲坐,俗稱“虎坐”,非常有特點。沿街的屋檐都較統一地挑出1米寬,行人可在屋檐下躲雨遮陽。大門口也非常統一規整,全部是木門,有開兩扇門的,也有開一扇門的,與當年的商品貿易有密切關系。兩扇門的都是將前廳辟為商店,顯得通暢,一般是大商家。開一扇門者,則是小本生意,在大門的右邊,開有一個大窗口,顧客可在窗外購買商品,不必進到房間內??梢匀找菇洜I,比較安全。舊州在1957年以前每三日為墟,商品貿易比較繁榮,所以房屋建筑都是為適應商品貿易而建。1958年后,舊州漸漸不成墟,主要原因是現代化的交通逐漸發達,舊州距縣城較近,村民們都愿意到縣城交易。舊州失去了原有的墟市作用。
 
2.文昌閣。
     在舊州東街前面的舊州河中間。清朝乾隆年間修建,1984年重修。占地30平方米,閣呈四邊形,三層,高14.6米,磚木結構,三重檐,四角攢尖頂,葫蘆寶剎。閣內四壁飾有花木鳥獸彩畫,第二、三層四壁分別開有橢圓形,圓形窗。第一層西北面開有一個拱券門,原有清嘉慶年間知州宋慶和撰書匾額已不存在。
 
3.岑氏土司墓石刻建筑。
     岑氏土司墓群位于舊州西部約1000米的農贊山麓,共有5座墓,其中明墓四座,清朝墓1座。封土堆呈圓桶狀,用大石塊鑲砌成八面圓桶豎立狀,然后在中間添以封土,每面石塊的外部都雕刻有動物、花草、云彩等吉祥圖案。墓前有石碑,碑帽呈屋檐式,底座呈長方形,亦雕刻有各種吉祥圖案,墓前都有方石作祭臺,祭臺前有數十米長的甬道,甬道兩側原來都有石華表、石馬、麒麟等,但都已毀壞。墓塚一般高2.5米,直徑3米。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4.土司衙署舊址。
     在舊州墟東南約500米的鶴山下,背靠鶴山,前望舊州河,地勢比舊州街高?,F在已被當地群眾辟為玉米地。在舊址內遺留有石柱礎、青磚、鋪地磚、花磚、桶瓦、如意形瓦當等。
 
(四)經濟
     全街耕地面積1550畝,其中,水田人均約6分,旱地人均約3分。去年人均有糧550公斤,人均純收入1800元。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豆類(黃豆、飯豆、竹豆、綠豆、貓豆等)、煙葉、花生及各類瓜果蔬菜。近年來,水田只種中稻,畝產1000斤以上。水田在種稻谷之前,一般先種玉米(春節前后種),畝產500斤。6月份收田玉米,然后種水稻,到10月份收完水稻,即翻土過冬,或種油菜、小麥等。
     經濟收入來源除種植和養殖業外,主要靠繡球、釀酒、小本生意、木工(包括木雕工藝和家具制作)、運輸、外出打工和旅游業等增加收入。舊州街是遠近聞名的“繡球之鄉”,農閑時間婦女們大多從事刺繡,產品以繡球為主,此外還有各式香囊、小鞋等旅游紀念品,這些刺繡工藝品掛在各家各戶門前銷售,琳瑯滿目,絢麗多彩,人們邊繡邊賣,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到此旅游的客人爭相購買留念,同時繡球等工藝品還通過訂做、批發銷往國內外,刺繡的婦女一年平均收入達1000元左右。運輸業的收入也相當可觀,全街有大卡車10多部,大巴車四五部,小巴車4部。近年來勞務輸出逐年增多,去年達270多人。2002年,舊州街與本鎮(新靖鎮)的金繡球旅游公司合作,開始對舊州街實行旅游運營,游客進街參觀游覽要買門票,門票5元一張。門票收入的利潤與金繡球公司對半分成。據統計,去年購門票進入舊州街旅游的旅客8萬多人。
 
     隨著對外開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州居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去年開始,家家戶戶的門面都做了裝修,刮灰色膩子,畫上磚格線條,門楣上還掛有作坊牌號,如“姐妹繡球”、“扎染作坊”等等(有兩家掛著清代牌匾),街道也重新鋪石平整,顯得古色古香和煥然一新。現在這里的居民擁有各種家用電器十分普遍,自行車、摩托車也相當普及,居民都用上了自來水,衣著也很時尚(必要時才穿民族服裝)。舊州居民的文化娛樂活動也豐富多彩,街中有一座戲臺,每逢節日,人們便在這里舉行文娛活動,如演壯劇、演木偶戲、對歌、表演民間舞蹈、舞龍舞獅、拋繡球等等。人們也利用零星時間進行玉米手工脫粒,游客看到家家戶戶掛滿黃澄澄、金燦燦的玉米以及人們用手剝脫玉米的場面,一種濃濃的鄉情油然而生。
 
(五)文化
1.服飾。
     古時“男女中布跣足,婦女衣短長裙”。清代“同治年后穿著漸如客裝”,男穿開左襟上衣寬衣褲。女子穿鑲邊右開襟上衣寬腳褲,尖頭鞋。布料為藍靛染成的藍黑色土布?,F在舊州壯族老一輩的婦女還喜穿青藍色的衣褲,頭戴白色或粉色頭巾,年輕的姑娘則在節慶日身著改革過的服裝拋繡球、對歌,樣式和以前差不多,就是顏色鮮艷一些。
 
2.繡球。
     繡球是舊州的一大特色,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繡球。拋繡球是男女青年結合的媒介,是當地壯族自古以來的一種自娛活動。古稱拋繡球為“飛”。舊州的戲臺前有一個繡球架,每年春節期間舉行拋繡球活動。繡球也是當地民間一種精致的刺繡工藝品,呈球形。過去的繡球比乒乓球略小,最早是男女傳情的信物,姑娘喜歡上某個小伙子,就會托人轉送繡球。繡球的顏色多種多樣,沒有現在那么鮮艷。里面包有黃豆、稻谷、綠豆、棉籽。過去女孩出嫁都要帶稻種、糯種,為播種的意思。繡球里包著稻種,也是同樣的意思?,F在的繡球保留了傳統的風格,又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它有12瓣,代表一年12個月。圖案主要是花鳥魚蟲。現已成為流行暢銷的禮品和裝飾品。舊州民間現有刺繡能手“繡球王”朱祖線、“中華巧女”黃肖琴等。
 
3.木偶戲。
     木偶戲是壯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戲種,每年春節期間在當地有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由于其演唱時多用“呀哈嗨”為襯腔,故又稱“呀嗨戲”。它顯示著壯族地方的濃郁特色。臉譜用銀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用褐石作臉的肉色,根據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繪五官。人物有“文武”、“小生”、“青衣”、“花旦”、“刀馬旦”、“須生”、“紅臉”、“花臉”、“丑生”等。劇目大多取材于傳統小說。唱詞語言用壯族民間詩韻格律。唱腔有“平板調”、“采花調”、“喜調”、“平高調”、“嘆板”、“哭板”、“詩調”等,有時可穿插巫倫調、下甲山歌等。
 
4.山歌。
     當地的壯族山歌除了平日傳唱外,還在歌墟日唱。山歌一般二句合成一首,也有四句合成一首的。每句7字組成,押腰韻和尾韻。歌詞大多采用比、興的表現手法。傳統的山歌一般分求歌、接歌、搶歌、趕歌、斗歌、會情歌、別歌等。在一場對歌里均圍繞這些內容來唱。舊州的歌手不少,當地每年都組織山歌比賽,優勝者有歌王的稱號。
 
5.節日。
(1)春節。
     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節前各家包糯粽,殺豬,做年糕、糍粑,備齊年貨,貼春聯。除夕夜家家團聚守歲,長輩給孩童壓歲錢。至零時燃放鞭炮煙花,喜迎新年。正月初一,不掃地,不殺雞(因初一是雞日),不說不吉利的話和粗口話,不打人罵人。兒孫給老人拜年,老人給兒孫“封包”。以大粽、年糕、米花、果品祭供祖先。有的在果樹上貼塊小紅紙,預祝結果豐收。舊時,天未亮,家家挑新水,意取迎新納吉。初二開始走親戚,回娘家。春節期間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有舞春牛、舞鴻鵠、唱彩茶和舞龍舞獅等。
 
(2)清明節。
     掃墓祭祖,一般祭品為香燭、烤豬肉、雞肉、五色糯飯。祭品放墳前,墓碑貼小塊紅紙,墳上插紙錢,燃炮驚魂。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包長條形和三角形涼粽點著糖漿吃的習俗。小孩以雄黃酒擦肚臍,俗稱可驅邪祛病。還有用棉布縫制成猴子抱南瓜的香包給小孩玩的習慣。
(4)?;旯潯?/div>
     農歷五月至六月初,插田結束后,選取吉日過?;旯?。清《歸順直隸州志》載:“農夫之耕終歲勤苦而耕之艱難牛任其勞,聞春雷而驚懼,見大田而喪膽,保無游魂曠野落魄未歸耶,因令各峒作?;旯?,今尚仍舊。”相傳為元時順安峒張天宗所倡。是日清晨,家家殺雞,蒸五色糯飯,整理牛欄,將牛牽到河邊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讓牛休息,不使役。有的還煮豆粥、糯米甜酒、蛋湯給牛吃。舊時還到田邊祭田神,插紅黑紙旗,以祝豐年,兼招?;?。午間放牧,牧人用大葉包裹糯飯、雞肉帶到牧地團坐而食。另以糯飯喂牛,以酬其耕作之勞。
(5)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祭奉祖先,十二日各家便開始殺鴨,制備冥衣冥布放于神臺,十三日用芭蕉葉裹蒸糯米糍粑,十四日家家殺鴨祭祖,燒冥衣、冥布、冥錢。
(6)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晚,扎彩燈懸掛門口,擺設香燭月餅果品芋頭,祭拜月亮。家人團聚賞月。小孩則拉紙兔燈、柚皮燈或提擎各種彩燈游街。有的把香插滿柚子,系上鞭炮,插在竹竿上,點燃香后,豎于屋前或屋頂,名為“燒天香”。
(7)歌圩。
     農歷二月初一是傳統歌圩日。屆時,附近鄉村男女老幼到歌圩湊熱鬧,男女青年則精心打扮入歌場。原已相識的男女青年趕歌圩時,男的帶來餅糕,女的帶來自制布鞋相互贈送,然后對歌。未曾相識的男女,先是漫無邊際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對唱。歌圩期間,人們做五色糯飯食用,以添節日氣氛。同時還有演戲、拋繡球、貿易等活動。近幾年來,歌圩改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
     調查結果表明,舊州的自然環境、文化遺存、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具備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必需要素。這是一個難得的、活生生的、底蘊深厚、不斷發展的文化整體,具有很高的保存和弘揚的價值。
 
三、侗族生態博物館
     侗族源于古代越人,是中國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約300萬人,主要居住在湖南、貴州、廣西和湖北四?。▍^)毗連的山區。在廣西,侗族人口有30多萬人,分布在桂北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羅城和融安縣境內,是個大聚居、小分散的民族。他們從事農業、林業,種稻、種樹和種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
     課題組重點考察三江縣境內苗江沿河的高定、獨洞、座龍、岜團、八協等村寨,15公里流域范圍內有住戶3915戶,人口19458人,風雨橋13座,鼓樓26座。
     侗族傳統建筑獨特,精湛,織錦典雅大方;“搶花炮”、“斗牛”、“月也”、“蘆笙踩堂”等節日風情,淳樸濃郁;而昔日“款制”的印記仍依稀可尋。
     侗族村莊多依山傍水,房屋多用杉木建成,布局緊密有序,村寨樹木蔥蘢,街道多以石板鋪成。在侗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中央都有高出住屋的鼓樓,少者一座,多者五六座。鼓樓是村寨集會議事之所,建筑式樣有寶塔式、亭閣式、宮殿式、干欄式等。鼓樓一般建在村寨中心,民居則前后左右布列。村寨有大事,即由“款首”擊鼓集眾議決,戰時則成為作戰的指揮所。節日慶典,也在鼓樓前的地坪上舉行。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鼓樓是神圣的,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三江境內苗江(孟江)沿河的高定、盤貴、獨峒、巴團、華練、平流、守昌、八協、座龍等村寨民族傳統建筑保護完好,別具一格吊腳樓建筑群得到中外建筑專家的贊譽。在獨峒鄉38個村寨有鼓樓50多座,林溪鄉26個村寨也有鼓樓30多座。鼓樓建筑技術高超,不用一釘一鉚,非常堅固。干欄式吊腳木樓多為三層以上。一層關牲畜,堆放柴火;二層住人,里層為火爐堂和睡房,外層為敞廊;三層為倉庫和睡房;四層以上多不鑲板,保持通風,供晾曬禾把及其他谷物之用。每座的造型及其建筑藝術又各具不同的特色。在苗江上游,座龍寨(建在明朝)、高定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的各式吊腳樓建筑保持得非常完好,享有盛譽。在侗族居住的地方,有水必有風雨橋。橋的形式和風格與其他民族不同,在橋墩上用大杉木和木板鋪成橋面,設有欄桿,橋上面蓋有閣式或塔式樓面,連接起來,成一條長廊,可以避風雨,也可以在橋邊的木條凳上休息乘涼。橋上繪有各種侗族民俗風情畫,具有濃烈的民族文化氣息。在苗江上游,有巴團橋(國保單位),平流賜福橋、華練培風橋、盤貴鼓樓、獨柱鼓樓等縣保單位。苗江上游座龍寨到高定寨間共有10個村寨,里程為15公里,風雨橋墩3座,鼓樓26座。
 
侗族風俗,較有特點的有:
     款:款組織源于古代的氏族部落制,后來它突破了血緣關系為基礎,包括全寨或一個地方若干個寨的地域組織,變成了民間松散的“盟社”??钣锌钍?,由各寨的寨老擔任。款首的職責,一是主持“合款”,集會議事;二是執行“款約”;三是調解群眾的矛盾和糾紛;四是組織各村寨群眾“起款”,抵抗外侮,指揮作戰。
     民間歌舞:多耶隆重熱烈,專在集會迎賓或盛大節日慶典時表演,多在鼓樓前的場坪舉行。表演時男女各圍成圓圈,男的用手互相攀肩,搖頭頓足,邊跳邊唱;女的手拉手,按節拍邊舞邊唱。歌舞配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004年11月28日,廣西第二座生態博物館在三江縣侗族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儀式。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以建在縣城的侗族博物館為展示中心,設有《三江侗族文化展》,介紹三江侗族文化特色。建立了侗族信息資料信息中心,現已經開展面向整個侗族地區的民族民俗資料信息的收集工作,以苗江上游流域15公里內9個侗寨列為生態博物館保護區,扶持了近10戶包括染織、農民畫、木藝等在內的“文化示范戶”,以“館村結合”、“館村互動”的形式對侗族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
 
四、生態博物館的設施組織機構
生態博物館由展示中心和村寨的原狀保護兩部分組成。組織機構也分建館前和建館后。
1.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是一個民族文化全方位記錄、陳列展覽,集民族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人員辦公、研究人員住處、餐飲商店、盥洗服務空間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展示民族文化展覽的展示廳展示民族概況、服飾、歷史、用具、工藝品等內容;有工作人員辦公、接待的相應空間;具有民族特點的賓館式的國內外研究人員接待站,生態博物館同時是正在籌備興建的廣西民族博物館外部延伸,今后的廣西民族博物館將建立涵蓋廣西各民族的工作站,包括南丹、三江、靖西等生態博物館。工作站方便研究人員進行長期工作及接待旅游者,生態博物館也將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擴大其影響和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展示中心的布局適應地勢,綠樹環抱,建筑外觀與當地村寨的建筑風格相一致。
2.村寨的原狀保護。
     村寨的原狀保護要求房屋由其所有者繼續使用,不改變其建筑功能。在所有建筑中,盡可能保護其中一部分的現有狀態,內部的改善逐步進行。一些早期的建筑需要盡快維修保護,顯示村寨的發展過程。重視保存其他建筑如古遺址、廟宇、古墓葬、古道路、谷倉、水井、泉源、牛欄等。
3.民間文化的保護。
     主要是無形文化的保護,包括民間工藝、民歌、節日等。與村寨的原狀保護一起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生態博物館通過當地民族民間工藝的研究和開發使得一些有特色的工藝品傳承的機會增大了,生態博物館讓當地的知名度增加,帶動旅游的發展,又幫助了無形文化的保存。
4.建館階段包括兩個組織,建館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政策法規、建館方向原則方面的領導,主持建館資金的籌措和管理,并對建館事宜做出安排、對設施建設實施領導和監督。領導小組由自治區、市、縣文化文物主管部門的代表組成。建設實施小組主要負責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建設的具體策劃和實施,主持村寨的保護和維修,組織對民族的科學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時負責生態博物館的宣傳、推廣和出版工作。小組由自治區、市、縣文化文物主管部門的代表和鄉村代表組成。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及相關建設項目結束后,組織機構的管理職能逐漸向村寨轉移,這個階段應建立一個管理委員會和成立一個科學研究小組。管理委員會負責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的運作和管理,開展村寨的原狀保護,協助和指導村寨內有關演示活動。管理委員會由縣文化文物主管部門、鄉有關負責人和村寨代表組成。具體的工作由生態博物館這一常設機構來組織實施。咨詢研究小組主要負責生態博物館學科領域方面的指導和研究工作,負責在國內外的宣傳推廣、出版活動,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小組由自治區文化文物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組成。
五、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意義
     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將為廣西如何保護民族文化做一個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事業發展的新舉措,是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型文化保護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將為廣西各級政府與文化部門如何更好地、主動地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提供一個很好的契入點和突破口,這種試點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將是影響深遠的。如果將來在廣西各地能建立一個包括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京族等民族在內的生態博物館群體,將為廣西建設成為文化大省做出巨大的貢獻。
     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將為專家學者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一個很好的基地。比如壯族人口眾多、面很廣,但就是缺少一個點,一個研究的重點和基地。靖西縣壯族人口比例達996%,僅此一點就能說明壯族文化寶藏的豐厚和富饒。臨近的大新、那坡、德保也是壯族高度聚居的地區。舊州壯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通過生態博物館這種形式加以保護、展示、輻射到全縣及周邊,并使之延續下去,必定受到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家、民俗學家等各方面科學工作者的關注和歡迎,一批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將陸續出現。其他生態博物館也是這樣。生態博物館同時也是研究人才的培養基地,一批批文化研究人才將在這里得到鍛煉和成長。
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將促進本地旅游業的大發展。將建立博物館的各縣旅游資源豐富,不單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而且山水景色和邊關風情也極有特色,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旅游業的開發大環境已經初步形成,而將美麗的自然風景與多彩的民族風情完美結合的生態博物館則是其中的亮點和熱點。
     通過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對培養地方、特別是鄉村少數民族文化管理人才將有直接而具體的作用。生態博物館的具體管理者是縣鄉村文化管理人員,在今后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將會得到國內外有關專家的具體指導,逐步培養經驗和提高管理水平,為今后管理好生態博物館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打下基礎。
     對大力發掘先進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并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形成我區獨特的人文資源優勢,有直接的作用。對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也有積極的意義。國內外實踐證明,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必將可以推動目前民族社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對于提高當地人們的文化素養,傳播精神文明,改善生活質量,增進地區繁榮,扶貧致富奔小康無疑具有強烈的推動作用。這也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相結合的一條探索之路。
     廣西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和快速增長的經濟實力,為項目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及廣闊的市場前景。社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越來越重視,相關的法規條例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廣西已形成民族文化保護的大環境,當地有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強烈愿望和積極性。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將為本地乃至廣西增添一個特色鮮明的文化和旅游的新亮點。項目的設想得到了南丹、三江、靖西縣領導及當地文化、民族、旅游部門的大力支持。
六、生態博物館效益展望
     生態博物館及相關的民族生態文化村的建設,已成為國際、國內的潮流,我國的貴州、廣西、內蒙古、湖南等地陸續興建生態博物館,貴州于今年共建成了四座生態博物館,形成了生態博物館群,廣西也建成了三座,這對當地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弘揚和保護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當地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黨的民族政策的體現,是民族團結的碩果。也是人們了解、傳承民族文化的園地。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民族文化作為一種資源、寶藏越來越受到關愛和重視,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可以說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可以說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南丹、三江、靖西生態博物館是廣西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是文博事業的延伸,與正在籌建的廣西民族博物館將有著密切的工作關系,是廣西乃至全國和世界的文博專家、民族學家的一個工作站,這是廣西文化工作的一個創新思維,對研究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推動民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全區文化事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也無疑會起指導的作用。
     生態博物館是一項新興的事業,以民族文化為特色,展現廣西民族別具一格的傳統,生態博物館與旅游、休閑業相結合將會成為有吸引力的去處,成為一個旅游的新亮點。直接的經濟效益將會體現在門票、工藝品銷售、餐飲住宿、民族風情表演等方面。間接的經濟效益對進一步提升本地區的知名度、豐富本地游覽景點、使當地人文和自然資源達到完美的結合都有很大的幫助。項目所帶來的對當地經濟的投入、對生活設施方面的改善都會很有好處,對當地的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已經建成的生態博物館證明了的。
     建立廣西第一批生態博物館,以此為起點,在近幾年逐步形成包括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在內的生態博物館群,積極保護、搶救、弘揚和利用我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與國際、國內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接軌,加強合作,加深研究,增進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我區的文化事業,加快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生態博物館是與時俱進、文化與社會、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文化含量高,前景廣闊,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好項目。

上一篇: 網紅快餐式新媒體在扼殺傳統文化-網紅式的傳播弊大于利,應該被封殺

下一篇:無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